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戚继光能打过努尔哈赤吗?金庸:努尔哈赤是元明400年来最天才的军事家!

戚继光能打过努尔哈赤吗?金庸:努尔哈赤是元明400年来最天才的军事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121 更新时间:2024/1/17 16:23:12

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

金庸认为努尔哈赤不仅是“成吉思汗之后全世界最天才的军事家”,相当于是元明时期全世界最天才的军事家,而且留下的清军200年内“在全世界所向无敌”。显然,在金庸看来,论军事能力,努尔哈赤不说完败戚继光,至少能够更胜一筹。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就军事能力而言,努尔哈赤与戚继光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妨看这三点。

第一,努尔哈赤的军事能力,本质上没有脱离冷兵器的传统作战思维,这就是康熙乾隆一再强调的“骑射国本”。但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却已经有了近代化的影子,比如戚继光写过军歌、注重火器配合运用、注重军事工程等等。

第二,努尔哈赤的军事能力,主要集中在练兵和指挥打仗上,在其他地方涉及不多,但戚继光却不同,从选兵、练兵、军事理论、指挥作战、制造或改进兵器、军事工程等领域,都有建树,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可以看到戚继光的军事能力之全面。

第三,在指挥作战上,努尔哈赤胜多败少,但戚继光近乎一生不败,唯一可能的失败,是因为初次接收“老爷兵”,经过他练兵之后,戚继光没有败过。而且,努尔哈赤野战行,但攻城不行,主要靠汉奸内应,戚继光几乎可以应对任何类型的敌军,从南打到北。

不过,以上这种对比,总归有些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努尔哈赤和戚继光有没有交过手呢?历史上还真交过手,不过当时戚继光已经去世30多年,戚家军和八旗打了一仗,这就是浑河血战。

1621年,由于努尔哈赤围困沈阳,所以3000戚家军(浙兵)和4000四川白杆兵赶去支援。但在半途之中,努尔哈赤依靠汉奸内应攻破沈阳,这时明军这支部队毫不畏惧,决定继续前行。于是,双方就爆发了一场血战。

关于这一战,史书上记载的非常少,明军数量总共7000人,但努尔哈赤的八旗多少,无论汉满文档里都没有记载,只是一句模糊的“数万”。考虑到努尔哈赤集重兵围困沈阳,加之围攻明军过程中,努尔哈赤还曾增兵,所以估计不下于4万。

对明军而言,还有一个非常不利的地方,就在于4000川军,和3000浙兵,分立于浑河两岸,被努尔哈赤分别重兵包围。

按理说,如果努尔哈赤真如金庸所说的超级天才和用兵如神,那么对付戚继光死后30年的戚家军(真正戚家军士兵早已死去或退役),根本不算什么难事才对,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

关于努尔哈赤和川军决战,史书零星记载是“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后继骑兵也被打得“纷纷坠马”,骑兵不敌,努尔哈赤急以“后军往助”,最终八旗多个将领被擒杀。后来,汉奸李永芳运来沈阳大炮轰击,才击败了川军。

而不比川军差,甚至更厉害的浙兵,让努尔哈赤更为头疼。由于击败了川军,所以努尔哈赤集中全部兵力围攻3000浙兵,但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损失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等10多个战将。由于没有援军,所以浙军在弹尽粮绝之后,义无反顾的反攻后金,最终全军覆没。

这里提一句,辽东败局和东林党人关系重大,熊廷弼去职之后,袁应泰、王化贞都是东林党人,尤其是袁应泰,之前举措失当给努尔哈赤找到机会,后面对努尔哈赤围困戚家军和川军,竟然被吓破了胆子,不敢派兵相救。否则,明朝在辽东可能就是另一个局面了。

通过浑河血战可以看到,说努尔哈赤军事能力是“成吉思汗之后全世界最天才的军事家”,的确吹嘘过头了。连戚继光死后30多年的戚家军,都能逼的努尔哈赤如此狼狈,如果戚继光在世,努尔哈赤会怎样?

而且,除了戚继光,明朝还有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俞大猷等军事天才,他们都比努尔哈赤差吗?

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

其实,对于努尔哈赤的军事能力,《南明史》作者顾诚有过上述评说。如果可以这么肆无忌惮的屠杀作战,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成为金庸嘴里的军事天才,然而一旦这么做,其实就是抛弃了最基本的人性,变成了野兽。

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有人性和道德约束,如果没了这一约束,那么和野兽有何区别?总不能,我们夸一头野兽的军事才能独步天下吧,如此我们和野兽又有何区别?在盛赞努尔哈赤等人功绩之时,别忘了他们身后倒下的那些无辜者们的尸山血海。将一个病态的追求杀戮的人捧为英雄,那么一定是三观出了问题。

更多文章

  •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晁盖是宋江害死的?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江哭晁盖,水浒传中谁帮宋江害死晁盖,水浒传宋江与晁盖对话

    但是等晁盖死后,宋江却换了个说法,他对众兄弟说: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今骨肉未寒,岂可忘了?又不曾报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人家晁盖没说要捉住史文恭,只是说找到射死他的人,然后让此人当梁山首领。结果到了宋江这里,就变成了捉住史文恭,才能成为梁山首领。可以说,让史文

  •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为何正德不给封赏,而嘉靖封他新建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平叛宁王之乱以后的危局,正德宁王

    历史上,朱宸濠率军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南京岌岌可危。一旦宁王攻占南京,那么无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实际危害都将成几何级别上升,因此宁王之乱危害极大。平定宁王之乱的王阳明,立下不世之功,功绩不下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何正德帝没有给王阳明一点封赏,

  • 陈友谅死后,小妾又被朱元璋霸占了,其中隐情竟然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陈友谅之妻吻戏,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朱元璋是怎么认识陈友谅的

    农民起义在朱元璋要起兵的时候,还有一些人也起兵了。那时候的朱元璋在这些人中间并不是最出色的。陈友谅就比他强。陈友谅的军队发展非常快。他是一个没有禁忌的人。只要你能把你自己的力量做大,就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杀死恩人倪文君,杀死赵普胜将军等等。这些事情一般是都是要认真思考的,但他有没有顾忌。那时,朱元璋

  • 权倾天下的明朝太监刘瑾是如何倒台的?为何明武宗要杀死刘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武宗宠刘瑾视频,刘瑾死了明武宗把权给了谁,刘瑾和明武宗谁厉害

    刘瑾被杀的原因,表明上看是因为他贪污腐败、陷害忠良、祸乱朝政,最后连他自己手下的太监们都看不过去,于是和大臣联合举报,迫使明武宗对他进行抄家。结果,在抄家的过程中,官员们在刘瑾经常用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因为之前早已有官员向明武宗举报刘瑾意图谋反,明武宗本来不信,但他看到这两把匕首后,终于相信刘

  • 工地上挖出了,一百多斤北宋时期的古钱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代钱币图谱,宋代的通宝图片大全,北宋私铸钱币大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走近后才发现里面存放有大量的古钱币,当即用装载机铲子将其整体盖上,并向当地文物旅游局进行了报告,为了不使发现的古钱币受到损坏,当地相关部门在控制现场后立即进行了勘查,发现古钱币均为方孔圆钱,而且前提多半已经被腐蚀。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

  • 为赵匡胤登基立下大功的功臣之子科举高中,为何却被严令重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骆小北是赵匡胤吗,佳姐说历史赵匡胤,赵匡胤归天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起于隋,兴于宋,是古代贵族政治衰弱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发展到宋朝,皇帝老赵家特别重视科举,宋太祖开宝元年,宋朝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后,宋太祖赵匡胤专门下了道圣旨,规定以后凡是官二代考科举必须在中进士后重新到中书进行复试:因下诏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

  • 明朝末年的硬骨头,李自成想起来都害怕,直到身死仍在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自成真实身份揭秘,李自成的失业导致大明朝灭亡,李自成真实地位

    周遇吉本来是山西的守将,和巡抚一起镇守山西太原,但是为了战略需要,所以他又去往代州坐镇。李自成知道周遇吉是一员难以战胜的大将,所以打算将其招降,于是派了明朝的降将熊通前去顺说,但是没想到周遇吉却大骂熊通无耻并且将其斩首以表明自己不降的决心。不久后山西太原就失守了,李自成再次进军代州,而此次也是周遇吉

  • 朱元璋深夜批阅奏折,宫女送来1碗粥,朱元璋头也不抬的说: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的权谋智慧,朱元璋宣读圣旨的片段,说说大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都以为黄帝好,其实这个皇帝真不好做,有生命的危险,虽然他们高高在上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性命,同样也高处不胜寒,皇家亲情淡薄,上一秒兄友弟恭说不定下一秒就兵戎相见。野史里有这么一件事情,当然野史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在历史上是否为真实,不得而知。但是既然记载了这样的事情,想必也发生过什么,人们才会口口相

  • 《资治通鉴》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光不敢明写,只好拐弯告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法,司马光论才与德

    比如说资治通鉴里面的《完璧归赵》,对赵国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赵国的蔺相如将玉完整带回来了,却输掉了刺探军情、军心的执政斗争中。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看似一块玉璧换15城有点荒诞,这背后藏着秦王的政治试探。《资治通鉴》第四卷周纪四?【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

  • 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功臣元老?他们又是如何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杀的功臣一览表,曾仕强讲朱元璋杀功臣,朱元璋34大功臣排名

    据说,官吏们在上朝之时,都要观察朱元璋把所佩带的玉带放在哪个位置。如果朱元璋把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那么这一天杀的人及遭处罚的人就会少些;当玉带被他低低地放在肚皮之下,那就意味着今天要杀很多人。当时在京的官吏,每天早晨入朝之前,必先和妻儿诀别,以备不测。当上完朝平安回到家中时,全家就开始庆祝,因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