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朝灭亡后,十几万大军消失无踪,现今竟在美洲找到了他们的踪迹

商朝灭亡后,十几万大军消失无踪,现今竟在美洲找到了他们的踪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670 更新时间:2024/1/2 17:49:52

然而,由盛转衰仿佛是任何一个王朝都逃不掉的宿命,经历了500多年之后,它终究还是在战火纷飞中逐渐走向了灭亡。要知道,任何一个王朝在大厦将倾之际,都难逃社会动荡、狼烟四起、政权更迭、江山易主的命运。最终,牧野之战的落败,宣告这个王朝正式的走向终结。

当时,纣王帝辛的一把烈火,不但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还让这个王朝随之灰飞烟灭。但历史从来都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舞台,商朝虽已成为了过眼云烟,可西周这颗新星却在冉冉升起。作为这场政治博弈的胜利者,它不仅成功接收了原本属于商的土地和奴隶,还借此一跃成为了华夏大地的新主人。

都知道,历史的书写权力,往往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对于数千年后的我们而言,无论二者之间谁胜谁负,它们都早已在这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成为了过眼云烟,被湮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可是,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这却是一个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这场巨大的历史变故,不仅标志着一个王朝的颠覆,还带来了一片隐藏千年的历史疑云。这一历史谜题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出后人们的视线,反而饱受历朝历代史学家们的关注。

相传,牧野之战失败后,纣王深知自己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了。于是,以自焚的惨烈方式终结了自己的一生。随着纣王的自我了结,殷商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再也无力支撑了。而此时,还有一个人赶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此人就是:攸侯喜,封地位于江苏淮夷一部,是商朝末年的一个重要诸侯。

眼见着纣王死了,商朝灭了,攸侯喜的勤王举动,好像变得毫无意义。如若,此时他只身一人的话,或许会选择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但是,他却不得不为自己手下的十几万将士考虑,一个数目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走到哪,都会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可在现存的史料中,却没有关于这支军队的任何记载。

“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纣,攸侯喜勤王未果,不知所终。”

那么,攸侯喜到底是怎样做到让十几万军队既消失于世人的视野又在史书上无迹可循的呢,这人间蒸发的十几万军队到底去了哪里?

对于这个千古未解的历史谜题,中国史学家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当然,学术界也从来不乏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这一历史谜题,史学家们也都是各执己见。从目前流传的观点来看,笔者认为相对具有可信度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殷人东渡说”,这种说法认为:当时的攸侯喜带着自己手下的大军向东渡过太平洋前往了南美洲,成为了现如今印第安人的始祖。

这个说法看似荒谬,其实,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首先、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是属于蒙古人种,头发黑长直,肤色偏黄;

其次、印第安人的词汇发音有很多与汉语十分相似。比如他们称小孩子为娃娃,称你、我、他为宁、内、侬等等。而且印第安民族中有些传说与中国的本土相类似,比如:造物主狗酋达造了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本来是轮流值班的,但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全部出动,百姓对此苦不堪言,于是狗酋达就毁掉其中的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

最后,也就是1955年的时候,在墨西哥出土的玉圭,上面刻有四个符号,经过考证发现,这四个符号是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除了以上这块玉圭之外,在美洲还出土的许多上面刻有先秦甲骨文或者是金文的文物。并且,在印第安人当中,更是流传着一首名为《侯喜王歌》歌,记录了当年侯喜率领十五万人历经艰险抵达美洲的事迹。

第二种是“宋国说”,一部分史学家通过研究认为,攸侯喜眼见着商朝灭亡了,心想如果自己此时还率领军队前往朝歌的话,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他当机立断,带着军队投奔了宋公微子。在宋公的封地,他命令自己手下的军队原地解散,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繁衍生息。

第三种是“洛阳说”,这种说法认为,攸侯喜眼看着自己已经回天无力,于是,带领着军队前往了洛阳。到达洛阳后,他们既无土地又无其它生活生产资料,只能利用自己手上所剩不多的钱财进行货品买卖交易。久而久之,他们的商业贸易渐渐发展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了中国商人的始祖。

第四种是“朝鲜说”,这种说法认为,攸侯喜眼见自己勤王无望,国家又早已易主,心想着即使归顺西周恐怕也得不到什么好下场,于是,索性在东征途中归顺了箕子,来到了朝鲜。从此,他们在这个地方落地生根,成为了高丽人的祖先。

第五种是“灭亡说”,这种说法认为,在牧野之战胜利后,西周调转火力对付这支勤王军队。尽管,这支军队由十几万人马组成,但是,在西周的围追堵截下,他们依旧被追的东躲西藏。最终,在对方的强力打击下,这支军队被彻底消灭了。

以上说法单独来看,好像都很有道理,但是,如果结合起来看的话,他们的说法却各有漏洞。因此,想要揭开这千古谜题,我们还必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设想的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的说法。美国学者迈克·周1967年发表的论文指:在墨西哥东海岸的拉本塔发现的美洲最早文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在中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

郭沫若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董作宾也相信东渡说,近年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根据。所以,殷人东渡美洲论是近年在考古学、学术界争论得十分激烈的课题之一。但事实上,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家政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上看的话,我们不难推测,这支军队应该既没有灭亡也不存在东渡。

而这支军队之所以能够如此完美的隐藏自己的行迹,很可能是他们当时化整为零,散落在了殷商贵族的封地之中。之所以笔者会提出这种看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从这支军队的主帅攸侯喜身上探究。不了解商朝历史的人可能会下意识认为,攸侯喜只是一个普通的诸侯,如果这样想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三层不同的意思,提到商王武丁之子子攸,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攸,恰恰就与子攸有着莫大的关系。

其实,侯是子攸及其后代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就是说,子攸其实是当时商朝的一个诸侯,他的封国叫攸侯国。因此,只有最后一个喜字才代表此人的名字,换而言之,这三个字所代表的意义是:商纣王时期一个名字叫喜的末代攸侯。所以说,此人其实是商代一个地位颇高的贵族,且拥有商朝开国君主一系的血统,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应该是非常高的。

由此可见,即使在他率军勤王的过程中,帝辛去世了,他依旧可以凭借时人极为看中的宗族血统,得到其他商朝宗亲的庇护,从而,潜伏起来。

其次,从这支军队的行军路线上来看,他们最终回归河南洛阳一带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因为,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武王率领军队讨伐纣王直逼朝歌时,他率领的10万大军还在远征东夷。也就是说,他的军队当时应该在今天的江淮一带。

当西周派兵攻打朝歌的时候,他立即率领自己麾下的军队和俘获的俘虏火速支援朝歌。但是,有句话叫兵贵神速,或许,他的军队离得实在太远,最终,没能及时赶到。虽然,此时的纣王死了,但是,这支勤王之师必定是已经赶到了半路。

所以,从他们当时的行军路线和行军速度上推测,这支大军当时应该正好赶到了河南地界,也就是宋公微子的封地。试想一下,二人同为商朝贵族,微子自然不会见死不救,因此,他的军队就地隐匿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最后,攸侯喜一直对外宣称:自己率领的勤王大军足足有15万之众。可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报出的这一数字恐怕并不可信。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他东征时率领的是十万大军。但是,战场上刀剑无眼,双方交战怎么可能没有牺牲呢?

所以,从当时的医疗水平及生存条件来看,大军损失过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笔者认为,10万人的军队在回朝时大概只剩下了五六万。此外,这五六万士兵在商朝灭亡后,是否依旧愿意臣服于攸侯喜,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从以上两点来看,他班师回朝的时候军队人数绝对不可能多达15万。

而且,当听到商朝灭亡的消息后,谁也不能保证那些士兵不会另谋出路。因此,这支军队就地解散,各奔前程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对这件事情的记载会呈现出一片空白呢?在笔者看来,史书之所以会对这支军队的去向毫无记载,主要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当时周朝政权刚刚建立,当权者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稳定国家政局和巩固国家发展上,从而忽视了史书的编撰和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而后来,随着这支军队的销声匿迹,曾经的事情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这件事就被当时的史官们忽略了。

试想一下,这支军队如果真的从人间蒸发了,那一定会在当时造成极大的影响,朝廷怎么可能对这件事不闻不问呢?因此,最大的可能应该是,这些人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逐步淡出了朝廷的视野。眼见着他们对朝廷没有了威胁,朝廷自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第二种可能是与后来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有关。很有可能当时的史官确实记载了这件事,但不幸的是,相关的史书在后来被秦始皇付诸一炬了。或许,正是这种巧合,我们才无法在后来的史学资料中,找到有关这件事的只言片语。

参考资料:

【《史记·殷本纪》、《尚书·周书·牧誓第四》、《太平御览·卷八十三·皇王部八·帝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朝为什么要分封诸侯,直接自己统治不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周朝分封诸侯名单,周朝时分封诸侯的目的,周朝都封了多少诸侯国

    为此,武王推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夏商,但却是借鉴夏商的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借鉴夏商的分封,在中原地区大规模施行“封国土建诸侯”制度,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分封制”。周朝自武王开始,历成王、康王二王,先后三次实行大规模的分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周姓者五十五,地上不过百

  • 印度的骄傲:奴隶制的巅峰、君主专制的孔雀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印度奴隶制社会的四个阶段,印度的王朝,印度孔雀之国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强大的国家权力,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事业。例如,旃陀罗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系统。道路设有驿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标记。阿育王时代又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三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候使用。此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帝国还在各

  • 夏朝或许存在过,它比想象的落后太多,不是被商朝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商朝灭夏朝电视剧,夏朝真的存在过吗,夏朝跟商朝同时存在吗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当我们背诵朝代秩序时,总能熟练地说出“夏、商、周”。这也意味着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夏朝。但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最初,考古学家发现的与夏朝直接相关的文字记载出现在西周时期。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夏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有着清晰的记

  • 夏朝真的存在吗,我们看一下美国人是怎样看待夏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夏朝存在的五大证据,夏朝皇帝以及夏朝资料,国际上对夏朝的看法

    我们书上介绍的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由大禹建立的,之后他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模式。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被商汤推翻,夏朝灭亡。不过这个王朝是否存在,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确定一个文明存在的几个重要因素是文字、城市遗址、铜器使用。不过国内至今没有找到关于夏朝的任何遗址,更没有发现文

  • 一教授指出夏朝源头是埃及,无奈被四点证据否定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夏朝的十大秘密,有人说埃及就是夏朝,埃及夏朝知乎

    1928-199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十几万片甲骨文碎片,还发掘出了商朝宫殿和陵墓等遗迹,在《尚书》、《西京赋》等史书中都明确记载了商朝的历史,种种铁证证明商朝的确是存在于古中国。但奇怪的是,对于推灭一个存在将近500年朝代这种丰功伟绩,商朝却没有丝毫文字记载。按理说,商朝历史中应该对君王的政绩大肆鼓

  • 周武王90岁伐纣93岁去世?战国竹简揭开历史悬案,推翻了传统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这样说周武王在位93年,80岁继位,90岁克殷,他在90岁高龄时就征召了纣王,并亲自用箭射向纣王的尸体。大家都知道,即使今天科技发达如斯,90岁以上的人也很少有机会出游,更别说还要率大军出行了。那么,周武王的合理年龄到底有多大呢?到了今天,商周时期,历史上的人物的年龄那是没有一个年龄是记得清楚的

  • 周亡于褒姒?汉毁于貂蝉?陈圆圆灭了大明?果真是红颜祸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史上有些女性被当作工具,诱惑了掌权者,而致使当权者的统治出现了问题,或者可以说他们对历史进程中的某个因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她们不是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更何谈偌大的一个王朝被某个女人所灭?毕竟,她们所起的作用放置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微乎其微的。影视剧中的隋炀帝与萧美人史书中,或者野

  • 南朝刘子业:杀姑父强娶姑姑,与亲姐同流合污,纣王都自叹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子业被两个妃子掐死,刘子业是谁杀死的,刘子业真实故事完整版

    而在诸位皇帝当中,开国之君刘裕无疑是最光鲜夺目的一代枭雄,但与继任之君中的刘子业相比,在后世中留下的名声可就有些“相形见绌”了。公元449年二月,刘子业出生于今江苏省徐州市,是孝武帝刘骏的长子,生母文穆皇后王氏。刘子业幼年时经历过一场重大的浩劫,曾当过伯父刘劭的囚犯,期间几次险些遇害。由于刘骏常年在

  • 华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与夏文化之谜终于彻底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夏朝皇帝都姓夏吗,夏朝文化总结,夏代的中国文化

    (作者:赵辉)中国的夏朝是否存在?夏朝的国都究竟在哪里?夏朝的国都究竟是怎样的规模?长期以来都是困扰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一个头疼问题。后世各地也诞生了许多以史料文献,附会出了许多与夏都有关的地名,如夏邑、禹都、禹州、夏县、阳城等等。考古界以黄河流域这些地区为目标对夏文化的研究与寻找,经过几代人前

  • 我们被司马迁忽悠了上千年,真实的周厉王,在那些大鼎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厉王刘次昌与姐姐,厉王入狱,厉王刘长的后代

    然而从出土一些青铜器,比如《虢仲盨》《噩侯驭方鼎》等,从这些铭文上看,周厉王是一位集赫赫军功于一身的君王,他南征淮夷,北伐严狁,东讨宿夷,为维护西周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评价周厉王,不能在时下背景下去评论,而应该回到周朝当时的环境去研究。周厉王为何要改革周王朝是从原始社会脱胎出来的国家,《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