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位期间,政绩卓著,既称始皇帝,即皇帝的始祖,其中之一便是建立了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而以郡县制代替;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外交上更是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了人间奇迹——万里长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正是秦始皇将中国推向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其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的基石就是地方上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而以郡县制代替。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周朝分封制反而延续八百年,秦始皇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周朝延续多年的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皇帝为了奖赏功臣、赏赐王室贵族、前朝遗留贵族,同时管理天下的一种分封诸侯的制度。从商代开始就有了初始的分封诸侯的制度,称号有侯和伯,比如周朝周文王便是西伯侯。
武王东征,西周灭商后,定都洛邑,这个洛邑之地远在西北地区,中原大片土地实在不方便管理,于是就开始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
这些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高度自治权”——世袭统治权,共同维护拥戴一个周天子,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承担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究其本质,这是一种依靠恩惠、血缘为纽带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其弊端在最开始直系亲属之间自然不会明显,但随着世袭爵位,各诸侯国之间和周天子的血缘纽带就变得影响甚小。西周后期,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便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王室逐步丧失了分封大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这样松散的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这是一种重新规划行政地域,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由中央垂直向下直接管理各地郡县,中央直接派遣官员通过任期制去做行政长官。这一做法直接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这样一来,财政权、兵权、人事任免权等等权力直接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到了皇帝手里。皇帝代代世袭传承,丝毫不影响地方官员和权力分配。这时候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直接演变成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雇佣关系:地方行政长官给皇帝打工,皇帝发放工资俸禄。地方权力直接收拢中央,不再像周朝那样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一点便是中央集权制度中集权的特征之一。
这样更有利于帝王的统治,权力集中以后,此后的千秋大业更加地稳固。地域行政制度直接影响着社会政治制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奠定自己嬴氏江山稳固的基础,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