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在取得战争胜利以后,统一了女真族。后来随着军事战争的发展,旧有的的军事制度“牛录”不能满足需求,于是进行了改良,把军队分为四旗,分别是正黄,正红,正白,正蓝旗。
制度规定一个牛录为三百人,领袖叫做“佐领”,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领袖叫做参领,五个甲喇叫做一个固山,领袖叫做固山额真。后来这个制度就成为了八旗制度的原型,到了公元1615,四旗中又增加了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四旗,此时八旗制度才算是正式发展完成,真正做到了“兵民合一”。
清朝八旗中每一旗都有自己的首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管理,所有的权力几乎都集中在每一个旗主手中,一般来说佐领人数最多的那个人就可以成为旗主。另外佐领也是区分旗主和领主的最重要的一点。
这就意味着一旦领主的佐领人数超过了旗主就可以获得地位的上升。因此很多时候旗主在世袭的过程中,佐领人数减少,于是降级成为了领主。不过后来皇帝加强中央集权之后,旗主渐渐成为了一个虚职,很多权利都从他们的手中被收回。
一般来说八旗之中也有地位高低与尊卑之说,上三旗地位高于下五旗。另外上三旗中组织也并不是固定的,比如顺治时期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蓝旗,后来正蓝旗却变成了正白旗,但是其中这样的变化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当时努尔哈赤本想让多尔衮成为白旗首领,但是后来皇太极抢夺了正白旗,多尔衮只能带领自己的人投靠当时为正黄旗的首领的阿济格。此时镶黄旗是负责管理八旗军队的,因此黄旗的军事实力很强大,皇太极不能强攻,但是皇太极也不希望黄旗落到多尔衮的手中。
于是皇太极就强行改了旗号,把自己的白旗改成了黄旗,那么另外的黄旗自然就变成了白旗。后来在皇太极强行吞并蓝旗之后,当时的旗主豪格不得人心,于是多尔衮就趁机又吞并了蓝旗,后来多尔衮直接把蓝旗和白旗混编,镶白旗改为了正蓝旗。当然顺治帝登基之后,镶白旗就又被还给了当时豪格的后代。
其实清朝初期制定八旗制度,的确壮大了清朝的军事力量,然而随着大局已定,清军入主中原地区,八旗制度的劣势也就渐渐的显露了出来。
八旗之中的旗人一般都是会受到朝廷关照的,并且社会地位也比一般百姓更高,并且可以按时领取补贴,这些都是朝廷免费发放的,甚至很多人从出生时就被授予了官职,因为他们祖上是跟随皇帝的有功之臣。
但是一般来说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很多官职都已经饱和,这就意味着很多官职都成为了虚职,很多人从一出生就成为了“佐领”或者是“参领”之类的官员,但是反而因为工资微薄,加上无法从事其他工作,结果变得更加贫穷,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了。
更大的弊端在于很多人因为这种八旗制度自认为自己的出身高贵,如果从事别的工作反而是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身份,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去认真工作自食其力,反而宁愿靠着朝廷发补贴过日子。表面上一幅高人一等的样子,其实是捉襟见肘。
结语:并且即便真的想要从事别的工作也会被认为是自降身份的一种表现,其他旗的人还可能会嘲笑这个人,结果这个看似有用的八旗,最后反而变成了耽误真正有才华的人的一种阻碍。其实清朝起初从四旗改编为八旗的初衷是希望可以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力量,但是随着这些组织的发展,反而变成了一种争权夺利的工具。
不仅如此发展到后来,很多人都被所谓的旗帜所困,一生都只能顶着这种身份从事不能展现自己价值的工作,并且各种旗帜之间也会互相嘲讽和贬低身份,最后这种八旗制度反而是变成了一种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