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自称炎黄子孙?不是因为上古时代有个帝王叫炎帝,而今天有一部分人正好是他的后代。而是因为:姜太公祭祀的祖先被称为“炎帝”。姜太公所代表的族人,被认为是炎帝后人。尽管今天的人类分子学证实:姜太公后人和周文王后人是同一支,共祖年代距今3800年和3300年。但我们能炎黄并称,称炎帝后人,的的确确就是因为姜太公。
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黄帝成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成于姜水以姜为姓,这是史书记载和传说。而判断是不是黄帝后裔的标准,并不是我们找到一座古墓,证实了那是黄帝,我们需要证实自己是那个人的后代。而是指:周文王的祖先。周文王的祖先是谁,黄帝就是谁。以周文王定义黄帝,炎帝亦同。姜太公祭祀的祖先是谁,炎帝就是谁。
孔子是将周文王、姜太公带来的文化、礼仪发扬光大,传遍我们整个广义族群的人,三者都可以通过旁证证实存在过。如果三者缺其一,就像我们今天的考古,怎么都找不到夏朝一样的严重。因为他们都是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是我们文化、文明转型传递不可或缺的纽带。再加上,孔子自身是商王族后裔。
至少,三大祖源中的两大分支(商王族支系,和周文王姜太公或者称之为周文明支系)重要传承转折都凑齐了。我们的文明传承从这三个人身上,就找到了大部分(缺失三分之一)起源、演变、传承。
蚩尤姓什么?这个密码也得从姜太公身上找。从西周到唐代初期,我们的武庙里(今天又称关帝庙)供奉的就是蚩尤。到了唐代,武庙主祀姜太公。炎帝、蚩尤、姜太公,三者有一个相同的称呼:“姜公”。
为什么姜太公被称为“百家之师”?道家:修道、炼丹、法术、治国。儒家:教书育人、治国、治世。墨家:工匠(木匠、瓦匠、泥匠)。法家:谋略、治国、治世、决断、修道。兵家:谋略、战争、治军、行军。这么多的内容,就是换在今天,一个人也掌握不了这么多更教不了这么多。可见,姜太公带给中原文明的,不是一个知识内容或者一组知识内容,而是带来“知识体系”或者是“文明体系”。这个体系是哪里来的,自创的么?显然不可能是自创的。一个人自创一个知识体系,就会耗尽一生(今天亦如此)。自创这么多知识体系是不现实的,更不可能讲道传经传播这么多的知识体系。
假设没有姜太公,那么对于学术来说,是少了一位“师者”。为什么兵家、纵横家也要尊“太公兵法”,汉族主体在有汉之前,被称为华夏族。彼时,华夏族之前是什么,根据今天的人类分子学,汉族三大祖源在华夏族之前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信仰。这一切,指向的是我们文明的来源。不同于小族群带来的多样化。周文王、姜太公、孔子,三者缺一缺掉的不是我们的多样化,而是缺掉我们这个族群的根源和起源。
综上三点,如果少了姜太公,中华文明会变得缺少重要的起点和传承,历史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有一点是既简单又明确的,如果没有姜太公,今天的中国人,不会自称“炎黄子孙”,没有人会将炎帝视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易游戏忘川风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