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是游牧民族,他们英勇善战,因为游牧民族有几大优势:
一是游牧民族没有顾虑。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没有包袱。
在作战的时候进退自如,说走就走,没有思想包袱。
二是游牧民族彪悍勇猛。
游牧民族有尚武传统,世世代代喜欢舞刀弄枪,以武艺精湛为荣,是优秀的战士。
三是游牧民族拥有优质战马。
在冷兵器战争中,骑兵是战争之王,在战争中起着关键作用。
骑兵作战水平高低,取决于战马品种优劣。
草原上的战马,爆发力和耐力都很强。
中原地区没有肥沃的草原,没有野兽出没的环境,也养不出优质战马。
古代良马产地一个是长城以北的蒙古和塞北地区,一个是大西北的河西走廊,那里有天然的牧场,所以盛产战马。
中原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珍贵,首先要种粮食养活百姓。
正因如此,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较量非常吃力,即使打赢了也是因为利用了其部落矛盾,各个击破、分化瓦解,最后才取得胜利。
具体到蒙古民族,想要征服他们更是难上加难,这是一个曾经诞生了成吉思汗的民族,十三世纪的蒙古曾经征服了半个人类世界。
但是,既然蒙古如此强大,民族如此能战,为什么会被朱元璋推翻元朝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内斗。
内斗历代都有,但是元朝的内部倾轧为中国历代所罕见,无论是皇室内部,还是地方割据势力,争斗无休无止。
皇室的内斗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对皇位的争夺。
元朝统治不到百年,一共更换了15个皇帝,接近了西方国家总统换届的频率,实在是叹为观止。
元朝末期甚至一度出现两个首都,两个皇帝,内斗的激烈可见一斑。
被明朝击败的蒙古,分成了瓦剌、鞑靼与兀良哈三大部分,在其内部还分成诸多的小部落。
即便如此,也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甚至发生了20万明朝政府军被数万瓦剌军打垮,明英宗被俘的尴尬事件。
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威胁中原上千年的蒙古武装却销声匿迹,蒙古人变得温顺起来,整个清朝统治期间,北方大局基本稳定。为什么明朝和清朝时期的蒙古差距如此之大呢?
明朝没有搞定蒙古,首先是思想认识。
历代统治者根本没有把蒙古地区当做华夏领土,“中华一统”的理论还是金朝统治者首先提出的。
朱元璋在起兵北伐的檄文中说:“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这说明朱元璋的思想上,也没有把蒙古族当做中华大家庭一员,没有把蒙古地区当做自己的统治区域,去收复、去管理,更别说用实际行动了。
同时,明朝朝廷也没有那个实力。
朱元璋即位后没有集中力量一举消灭元朝残余武装;而是为了太子接班扫清所谓的障碍,迫不及待对功臣进行大肆杀戮。
如此一来,明朝根本没有精力对付蒙古。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挑战建文帝权威,双方打了数年内战,更是无暇北顾。
朱棣对蒙古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可是朱棣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弱势,朝廷内部的党争和宦官干政不断,懒政皇帝层出不穷,根本就没有心思也没有实力去解决蒙古问题。
在明朝历代皇帝看来,既然漠北地区不属于我大明的领土,只要蒙古武装不侵扰我边境,彼此就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
总之,明朝没有搞定蒙古的原因,一是根本就没有打算搞定,二是没有那个决心和实力。
那么,清朝为什么能搞定蒙古?
严厉打击,联姻拉拢
首先是指导思想,清朝统治者把蒙古、新疆、西藏都看作是自己的领土。
清朝建国以后,力主开边,雍正和乾隆对蒙古分裂武装穷追猛打,在十七世纪末平定了漠北,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彻底平定了蒙古。
清朝建立初期,即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采取的是利用蒙古部落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对漠南蒙古,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进行拉拢,编入八旗。
拉拢的方式除了金钱、土地,就是联姻。
1612年努尔哈赤迎娶科尔沁部明安贝勒之女,揭开了满(金)蒙联姻序幕。
满清第一位皇后、皇太极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即“孝端文皇后”就是蒙古女子。
皇太极的侧福晋、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也来自蒙古科尔沁部。
皇太极的九位后妃之中,有六个是蒙古部落首领的女儿,他的十个女儿也嫁给了蒙古贵族。
后金和蒙古(主要是科尔沁部)高层相互通婚,结成利益共同体,加速了后金统一蒙古部落的步伐。
对不服气的林丹汗,清廷则坚决打击。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初就对林丹汗开战,皇太极接着打击,经过两代人的打击,林丹汗部落终于在1634年被彻底消灭。
次年,多尔衮、豪格等率兵打败了林丹汗的儿子是额哲,蒙古作为独立的势力正式宣告灭亡,漠南蒙古四十九个封建主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
分封固化、弱化蒙古
游牧民族是蒙古战斗力所在,如果给他们地盘,他们也会像农耕民族那样有太多不舍,失去了造反的斗志,相互联系也不方便。
清廷在蒙古推行“众建诸侯”的政策,对有功的蒙古贵族王公进行分封,划定他们的地盘,让游牧变成驻牧,在一个地方安家落户、定居下来。
对漠南蒙古,则实行盟旗制度,类似于内地的府州县。
如此,蒙古各部落们就变得安分了许多。
不过,如果认为联姻和封地,就可以搞定蒙古,未免太天真了。
那样只能搞定蒙古高层,大量桀骜不驯的民众怎么办?他们还可以骑马到处跑,没有人能限制他们。
所以把战狼变成绵羊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进行弱化。
具体措施是在蒙古推行黄教,让蒙古家庭每一户都出男丁出家为喇嘛。
黄教就是藏传佛教,十六世纪末就进入蒙古。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
清政府以尊重当地人信仰为幌子,大量鼓励蒙古人信仰黄教。
信教的喇嘛可以免除所有赋税,可以享受很多的特权,但与此同时要戒色,不能成家,不能繁衍后代。
到了后来,清廷在蒙古地区采取强制政策,只要你家里有男丁,按比例去做喇嘛。
比如一个蒙古家庭中有五个男孩子,则必须有三个被送到寺庙去当和尚、做喇嘛。
那时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座喇嘛庙,胜过百万兵!
大量青年到了寺庙,接受与世无争的教育;长此以往,蒙古部落的血性被磨灭,被弱化,大量壮年男子出家后,蒙古地区的人口增长减速,甚至负增长。
清朝初期,蒙古人口有一千多万,到了清末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锐减,只剩下三百多万人。
人口大量减少,让蒙古地区更加稳定。
而且清朝不许蒙古与内地进行经济、文化往来,规定了蒙古人不得学习汉语和汉文化,也不能取汉人的名字,更不能进行交往。
至于通婚更是万万不可,发现了是要杀头的。
如此就让蒙古人失去了与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交流的机会,想反抗清朝统治也没有实力。
所以,在清朝统治者“高明”的统治政策之下,蒙古部落的威胁从此消失,终清朝一代,游牧民族都不再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