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廉颇封君的一战,如何十三万破敌六十万?

廉颇封君的一战,如何十三万破敌六十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94 更新时间:2024/2/17 5:42:53

燕王喜起倾国之兵,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雄赳赳气昂昂开往赵国。大军旌旗蔽野,杀气腾空,人人决心踏平赵土,大拓燕疆。

[var1]

为了让赵国顾此失彼,燕国大军兵分两路,其中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攻鄗,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攻代。

这是燕国在长平之战后第三次在赵国背后捅刀子,前两次在秦国拖住赵国军力的情况下,一次策反一座城池,一次攻克一座城池,收获都不大。这一次燕王喜下了血本,大有灭亡赵国的志向。

那么赵国这一方,又如何应对呢?赵孝成王即位十几年,赵国连续与秦国进行大战,这次燕国又是倾国之兵入侵,换了谁来担当这个国君,都很难受。

正如燕国人所料,赵国能够出动的野战军,只有区区数万人,以这样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抗衡六十万燕军的。赵孝成王下诏,全国范围征兵,成年男子凡是十五岁以上,都必须应征入伍。

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那几年时间已经数次征兵,因此这次再征兵员仍然有限,加上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赵国一共募集了十三万军队,其中不少人都是新兵。

赵军的新兵来不及训练,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到来,他们只要到战场上去锤炼了。燕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开拔过来。

此时的燕国已经拿下辽东,拓地千里,正处于巅峰时期。

[var1]

图-燕国并辽东后东北疆域

燕国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南下赵国,兵锋直指邯郸。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走赵国代郡,目标是赵国太原郡的晋阳。燕军上下心气很高,试图将赵国新旧两个都城一锅端。

燕军的这种战术,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燕军兵分两路后,人数太多不利于统筹的弱点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而赵军人数少不能分兵两路的弱点则暴露无遗。

栗腹本是齐国人,后辅佐燕王多年,包括燕国攻入齐国、破东胡等千秋功业,都有他幕后策划的功劳,动兵之初的确能看出来他的过人之处。

赵国方面,首席大将廉颇,自长平之战被换将,后来一直没有机会统领赵国大军。这次廉颇老将军临危受命,他出人意表,将十三万赵军分为两组,分头迎战燕军。

十三万赵军,迎战任何一个方向的燕军,兵力都捉襟见肘,何况还要拆分为两路,这不是要让燕军各个击破吗?

不过赵孝成王并不反对廉颇的决定,用人不疑,必须如此。廉颇的标签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这个怎么打都处于兵力劣势的战争中,或许廉颇的勇气,可以起到决定作用。

廉颇如此分配十三万赵军,自己统领八万,北上迎击栗腹的四十万燕军主力。将军乐乘统兵五万,从太原郡出发,到代郡迎战卿秦的二十万燕军。

燕、赵的四路大军,很快就在邯郸以北的鄗地,以及代郡遭遇,大战一触即发。

在此之前,燕王喜派出的两路使节,分别到达秦国都城咸阳和匈奴人的地界。目的是请秦国在西线牵制太原郡,请匈奴在北线牵制李牧军不能南下。

不过历史跟燕王喜开了一个玩笑,以往秦国闻中原有战事,肯定是立即发兵参与。可此时在位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秦昭襄王,寿比南山还是去世了,秦国新国君秦孝文王(安国君)很犹豫,是否要在国丧期间发兵。

虽然按照风俗安国君要第二年才正式即位,但此时他已经是事实上的国君,他的儿子异人也就是事实上的太子。

异人当年有一个儿子留在邯郸,那就是日后的秦始皇。为了阻止秦国出兵,赵孝成王立即拿小秦始皇做筹码,他把七岁的嬴政送还秦国,秦孝文王见到孙子,总算没有发兵攻赵。

[var1]

图-东北地区夜景

秦国与赵国,就像两个扭打在一起的搏击手,双方死死掐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于是燕国这个笨小孩,手拿绣花针,向赵国的屁股猛刺两次。不过这第三次,燕国虽然准备了一把大号杀猪刀,秦赵两国却没有扭打在一起,燕国这把杀猪刀,能捅伤甚至捅死赵国么?

燕国也有好消息,匈奴人得知燕军南下,起兵侵扰赵国北方边境,李牧统领的北方边军,被迫坚守长城一线,不可能南下驰援赵军,廉颇和乐乘要自己解决问题了。

栗腹用兵非常稳健,他令先锋军与中军保持紧密的距离,互相策应。燕军先锋斥候探听赵军动向后,先锋军五万人就停滞不前,等待主力支援。燕军有绝对数量优势,没有任何冒险的必要,栗腹用兵确实老成持重。

一日后,燕国中军主力抵达,遍野都是燕军,四十万中的二十五万轻装在平原上集结,余下护送粮草和攻城器械的十五万后军和数万民夫也徐徐而来。

廉颇统帅的赵军,也出现在几里开外。在鄗地,燕、赵两军遭遇。八万赵军遭遇二十五万燕军,可以说濒临绝境。

《孙子兵法》说五则攻之,栗腹令几个千人队骚扰牵制赵军,等待四十万军队到齐,再进行攻击,战术可以说四平八稳。在栗腹看来,廉颇肯定会像长平之战那样,建立一套防线来对峙。

这次栗腹想错了,燕军不是秦军,廉颇也绝不可能等到燕军全部到齐再开战。双方一接触,赵军就趁对方人多阵型散乱开战。

[var1]

号角声起,赵军八万人八个方阵,一齐向燕军压过来。

燕军击鼓应战,前两排盾牌军开始推进,后三排弓弩兵跟进,两翼则是三重骑兵掩护,进可包抄赵军,退可保护步兵。

战鼓声鸣,燕军随着战鼓的节奏,大概有两万人,昂扬而坚定地朝赵军推进。

双方以强弩对射,各自射杀几十个敌军,燕军退却,这是栗腹的一次试探性进攻。目的是拖延时间,迟滞对方的进攻,等后军赶来再展开全面大战。

见赵军没有退却的意思,燕军很快变阵,分为六个大方阵,每个大方阵两万人,里面又有若干小方阵,小方阵由步兵和骑兵共同组成。这也是燕军的特色,骑兵众多,骑兵与步兵结合的战术曾经横扫东胡,令匈奴人都胆寒。

燕军这次冲击,调动主力中的精锐。栗腹还是打算先消耗对手,自己还有九万大军蓄势待发,赵军则再无后手。

燕军踏着整齐的步伐,马蹄声肆虐,尘土滚滚,轰隆隆前进,大地为之颤抖,天空为之失色。

赵军八支队伍,连老将军廉颇都编入其中,不留一个多余的人。八个方阵立即变阵,前部排出箭头形状的锥形,由最精锐的老兵担当箭头。

廉颇本身以勇气闻名,他了如指掌赵军中哪些人是力拔山兮的壮士,哪些是视死如归的勇士,这些壮士和勇士,就担任八支队伍的箭头,其他人马呈长龙阵紧紧跟随。

八条长龙像锥子一样向燕军迎击过去,廉颇这次丢弃一切战略物资,一个赵兵都不留,连自己都排进八条长龙之一。意为不成功便成仁,不留任何后路,这种打法旷世少有。

八条巨龙一头扎进燕军方阵,仍然能保持完整的队伍,位于中间的担任弓弩发射手,靠边的则以盾牌挡箭,刀枪制敌。

燕军虽然总体兵力占绝对优势,但是在局部战斗中却并非如此,赵军虽然有人倒下,但是余下的人马会迅速补充缺口,保持长龙队形。

战场形势稍纵即逝,一盏茶功夫,已经有三条巨龙像金刚钻一般,钻穿燕军的大方阵。

栗腹立即招手,传令兵高举令旗摇动,几队精锐燕军骑兵立即出动,试图将三条巨龙截断,如果赵军只剩下龙头,肯定也会陷入苦战最后被歼灭。

这个时候三条巨龙却忽然一齐向中军方向冲过来,龙头方向上全都是赵军百里挑一的死士,个个以一当十,三条愤怒的巨龙,一齐向栗腹所在的方位奔腾。

廉颇的这个阵,叫做“龙钻”之阵,当己方兵力不足,但是将士一心死战,又有猛将指挥,死士冲锋,则可用此阵。

在鄗地发生的这场战争,赵军杀死主将栗腹,燕军全面崩溃,赵军追亡逐北。由于是在赵国境内,逃窜的燕军如丧家之犬般四下逃亡,损失惨重。

[var1]

两天后,赵军大胜的消息传到代郡,此时乐乘正高筑营垒,准备与燕军打持久战,赵军上下得知廉颇军大胜,士气暴增。

而燕军主将卿秦惶恐不安,如果他不能速战速决,不久之后廉颇的大军肯定会赶来,他自愧不如廉颇,这个仗真没法打下去。

卿秦胆战心惊,他下令连夜拔营撤退,可是乐乘怎能让燕军安然撤退。

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五万赵军尾随二十万燕军,追着屁股打,卿秦运气不好,被赵军生擒。

廉颇与乐乘,十三万破敌六十万,斩杀对方主帅栗腹,生擒卿秦,这是何等的辉煌战果。

燕国经此一败,与赵国历经长平之战的损失一样,国运急转直下。

此战廉颇居功至伟,赵孝成王封其为信平君,意思是笃信而平和。虽然与廉颇的性格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但总归封君了,可喜可贺。

更多文章

  • 最接近神的4位人物,一位是孔子老师,一位能够预测人类发展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要讲到的第一位就是袁天罡,说到此人很多人应该是比较熟悉了,他最著名的便是精通与预测,而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他的杰作《推背图》,他的存在也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自然如今人们对于这本书中到底是有什么秘密也是未曾知晓的,当初的他是能够成功预言整个的唐朝发展态势,对于他的评价已经是不能够

  • 斩敌首一颗晋爵一级,秦国就不怕土地不够分吗?商鞅:我早有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鞅想逃往魏国吗,商鞅是何许人,商鞅掌控兵权吗

    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以表示身权利高低和身份等级,比如公、侯、伯、子、男五爵。大家都知道,秦军在统一六国中战无不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国实行的军功爵位制度。商鞅变法时,秦国确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这二十级爵位根据实际地位和赏赐水平,由低到高大体可以分为“士—比大夫—卿—侯”。这四大等级

  • 最初是小国,也无力进取中原,秦国如何在戎狄遍布的西陲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吞并戎狄,简介秦国,秦国近邻的韩赵两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经历几百余年漫长的奋斗后,在好几代秦人的不懈努力下,秦国在始皇帝嬴政的带领下,终于击败山东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其横扫六国的五百年之前,秦国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不仅远离政治中心,还要时常与来犯的西戎作战,没

  • 最后的倔强:如此彪悍的赵国,为何还是会输给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此役规模之巨,世所罕见。而对赵国而言,这场战役更是关乎生死存亡。作为函谷关以东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诸侯,赵王举国之力,欲将不可一世的秦国给击溃。然而,现实是如此地残酷。由于将军赵括的盲目出击,赵国全军覆没,数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成语——“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后,赵

  • 廉颇墓为何传出车马奔腾的声音?1972年,安徽考古队揭开这个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提起廉颇,我们还是很熟悉的,毕竟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提到过这个名字,比如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什么廉颇负荆请罪啊之类的。廉颇的一生真的是无比光耀的,征战无数,而且从没有尝过败绩,堪称是战国时期的鼎鼎大名的大将。廉颇这么厉害是不是曾经也拜过名师学习呢?这个在历史书上到是没有这样的记载,廉颇是靠着

  • 吴起破秦兵50万, 白起坑赵兵45万,他们俩谁更厉害?答案很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起和秦军谁厉害,历史评价吴起,白起坑杀40万大军后秦皇的反应

    [var1] 战争局势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各个大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博弈,很多的英雄豪杰因此而诞生。公元前440年,魏国就诞生了一位名将,他的名字叫做吴起,并且还著作有《吴子兵法》,他写的兵法流传后世,兵法上的造诣与孙武相当,被后人称之为“孙吴”。 据悉,吴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抱

  • 吴国夫差怎样带领军队南征北战,终得吴楚之战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吴楚之战吴国为什么能处于优势,吴国夫差是春秋霸主吗,吴国灭楚吴王做了什么

    《孙子·谋攻》载: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吴楚之战发生在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为了争夺江淮流域一带的控制权而引发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蔡国国君达成协议关系,双方决定共同攻打吴国。由于事情发展得太过迅速,楚昭王还没有反应过来,敌军已经兵临城下

  • 战神白起:横空出世的他,为何能在30年间屠掉六国百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的生平,白起著名战绩,古人如何评价白起

    那么,白起这一生都有什么战绩呢?他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单方面的杀戮呢?看完本文,也许你就会发现,“长平之役”中坑杀赵军40万降卒都不算事。[var1]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并图谋天下的战略,为此,秦昭襄王继续推行商鞅变法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平民出身的白起顺应时势地出现在中国历

  • 扁鹊医书究竟记载了什么?为何刚出土,就被国家踢出教科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名医扁鹊真实故事,扁鹊医书全文,扁鹊治病三个阶段

    [var1]古代的名医有很多,而扁鹊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地位和声望都是空前绝后的,是屈指数可数的几个神之一,他有很多故事在民间流传。2012年,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古墓,挖开土后找到了一本扁鹊的书,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医学方法。但这本书出土后,很多教科书却把扁鹊除名了。[var1]很多人疑惑不解,其实,

  • 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两人最终结局如何?难怪课本从不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说起"负荆请罪"这个典故,相信大家脑海里面想到的一定是廉颇和蔺相如了,大家都在小学语文的课文里面就学过"负荆请罪"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史记》。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名大将叫廉颇,他因英勇善战而举世闻名,使其在朝中地位极高。而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上不仅仅立下功劳,也维护了赵国的声誉,因而被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