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这位“北方良将”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这位“北方良将”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92 更新时间:2024/1/16 15:37:11

[var1]

但一个名将看似也够用了,赵国灭亡前夕李牧屡败秦军,王翦不得不祭出离间计方将其出去,此后赵国的迅速败亡也印证了赵悼襄王在临死之前的告诫:“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var1]

然而,秦军是如此的强大,倘若李牧能一直统领赵军,就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先谈谈李牧的历史定位吧。除了并定义为法家的吴起和兵家的孙膑之外,《史记》只为后世评定的“战国四大名将”做了传记,其他如匡章赵奢庞涓和庞煖等名将都没这个待遇,可谓独一档的存在。

然而,李牧的待遇又是“四大”中最低的,仅仅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续写了数百字的“添头”而已。且廉颇是“赵之良将”,李牧则是“赵之北边良将”,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定语,其实承袭“春秋笔法”的司马迁是想告诉后人李牧尚且不如廉颇,只擅长打匈奴人。

[var1]

但赵悼襄王却是认真的,这可能是《大秦赋》唯一符合历史之处:李牧则久居塞外与朝臣宗室没什么瓜葛,正是最合适的赵军主将,倒是被赶走的廉颇与春平君穿了一条裤子。其实赶走政敌并无可厚非,至少比秦昭襄王诛杀白起要仁慈多了吧?而廉颇接到换帅诏令后攻击乐乘,令后者不知所踪,这哪里是国家栋梁的做派呢?

[var1]

▲庞煖不知所踪

好吧,说归说,有些东西总是需要战绩来说话的。

击破匈奴之战源自《史记》所载,李牧十多年的示弱终于令对手放松警惕,并通过诱敌深入围歼了十几万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其“包饺子”的能力比之白起也不遑多让。匈奴人此后“十馀岁不敢近赵边城”,可见是被打怕了,但他们当时的实力显然不足以与冒顿时代相提并论,而《史记》所载也是孤例,不做主要参考。

肥之战时,宿将桓齮携去年斩首赵军十万的余威东出上党并直切赵国后方,一路进逼邯郸,临危受命的李牧组织残兵败将进行反击,双方在宜安附近对峙。李牧筑垒固守,避免决战,桓齮遂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来一出围城打援,在运动中消灭赵军。

[var1]

按说想法是没问题的,李牧却反其道而行之,一举踹掉了兵力空虚的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又将回援的秦人主力正面击溃并击杀桓齮(一说逃到燕国成了樊於期)。此战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可惜这是一个被诅咒的尊号,获得者还有秦之白起、燕之苏秦及楚之项燕,个个未有善终。

[var1]

次年,嬴政再次派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国拦腰截断。李牧认为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番吾一战,赵军正面击溃了北路秦军并迅速挥师南下,秦南路军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总之,李牧用两场大胜为赵人赢得了喘息之机,秦人不得已暂时将兵锋转向,其表现如同定海神针。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

所谓“致人”之要,如同象棋中的先手棋一般,即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去调动敌人而不为别人牵着鼻子走,古往今来的兵法精髓其实都没能脱离孙武的这句话。李牧在击破匈奴之战中将“致人”用得炉火纯青,肥之战中则“不致于人”,用进攻秦军大营之举令对手的围点打援变成了赵军的“攻敌之必救”,番吾之战又展现了优秀的大局观和正面决战的功力,可谓能攻能守、奇计百出,尤其擅长防守反击,是一位堪与白起比肩的优秀将领。

[var1]

白起也曾被孟尝君困在魏国动弹不得

但超级名将并不意味着百战百胜,也要看对手是谁以及形势变化,比如长平大战前期,强如白起也拿不下龟缩不出的廉颇,昭襄王遂换上王龁接班--谁上都一样,倘若粮草充足,秦赵近百万人马可以在山上养老。但后来赵人换上主攻的赵括之后就必须派遣擅长围歼的白起出马了,王龁还真不一定顶的住。

[var1]

▲长平之战,赵军是饿得没办法才不得已出击

而就当时而言,不管是百战老将桓齮、贪功冒进的李信或者稍欠历练的王贲蒙恬之辈,在李牧面前都是送人头的,然而他最后的对手却是同为四大名将的王翦。

王翦将六国灭其三,可谓功勋卓著,尤其是赵楚两战更是统一战争中唯二的硬仗,而从灭楚前后的表现来看,其特点便是稳如老狗。在此之前李信曾势如破竹却被楚人一举击溃,他便陪着项燕的百万大军吃吃喝喝了一整年,任凭对手如何挑衅都无动于衷,直至后者粮草匮乏而不得已掉头往东,这才抓住战机一举击溃,足见其用兵之稳。

[var1]

所以,当“不致于人”发挥到极致的王翦遭遇十项全能的李牧时,一时半会自然是难分胜负。然看似秦攻赵守,实则李牧试图找出秦军之破绽并一举击溃,而王翦的胜机则在于凭借强大的国力与赵人拼消耗,一如长平之时。

到这里该讨论“如果”了,假设李牧不死且继续统领赵军,他便能力挽狂澜吗?

[var1]

首先可想而知的是双方将继续硬着头皮耗下去。如果粮草、军力对等的话,笔者相信主场作战的李牧定能占据上风,但与长平不同的是,秦人此时的兵力必然远超赵国,这是国力的差距,也是对李牧的重视。想以劣势兵力战胜稳重的王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稳住战线已经很不容易,反击一事只能有心无力。

[var1]

秦国庙堂从来都将星云集

战争从来不是体育竞赛,李牧王翦之间的“公平”决斗注定只能出现在网络小说家的臆想当中,如果非要有,那只有一种可能--合纵。

[var1]

韩非子其实从未参与过合纵

合纵即“连众弱而攻一强”,历史上前后五次都雷声大雨点小,此时更是镜花水月。《大秦赋》里韩非子等人空忙活一场,而历史上他们甚至连挣扎的动力都没有,公元前241年庞煖为主将的合纵散伙之后六国已是束手待毙,前232年番吾之战后,《史记》甚至还记下了“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的事实。

你说都什么时候了,韩魏不想着抱团取暖,竟然试图在三晋兄弟身上打秋风?秦人之所以能够秋风扫落叶般席卷关东,根本原因还在于六国人心的离散,并非无一战之力,而是无协力之心。

[var1]

换个角度来想,李牧两次重创秦军却丝毫未伤及根本,而赵国长平之战后尚有余力,此时却一败便是亡国,可见双方的综合国力已有了天壤之别,更何况当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加之连年征战早已处在了崩溃的边缘。李牧即便赢了王翦那也是惨胜,倘若秦人再至又当如何呢?巧妇终究难为无米之炊,任谁也拯救不了缺兵少将、粮草匮乏的赵国。

王翦显然深知对手的分量,之所以用反间计并非惧怕,而是不愿用大秦锐士的性命换一场惨胜,所谓“李牧不死,赵国不亡”并不绝对,倒是“李牧死,赵国亡”成为了现实。

只可惜一代名将终不能战死沙场,竟死于小人之构陷,的确引为憾事。

更多文章

  • 本是春秋四强国之一,结果,却被一个小国压制了近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时期的小国,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是哪国,春秋战国时期最牛的六个国家

    纵观整个春秋历史,晋国一直是春秋五霸中的大佬级人物。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这个国家在晋献公时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文公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var1]春秋时代刚刚出现的时候,这个诸侯国就已经存

  • 揭开勾践之父陵墓秘密,挖掘现场惊现8米盗洞!墓中究竟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越王勾践的陵墓,越王勾践墓发现了吗,勾践父亲墓能参观吗

    [var1]1973年。浙江绍兴的一座林场在山地划分界限时,突然在附近印山上的一个断面上,意外发现了人工堆筑起的夯土层,要知道当时的印山只不过是一座人员稀少的荒山而已,又怎么会出现防护古墓用的夯土层呢?很快,林场人员就将这个发现,报告给了绍兴的文物保护部门。在派出调查小组多次进行了勘察后发现,这很有

  • 廉颇封君的一战,如何十三万破敌六十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廉颇最好看的图片,廉颇是怎样当上将军,廉颇魏国

    燕王喜起倾国之兵,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雄赳赳气昂昂开往赵国。大军旌旗蔽野,杀气腾空,人人决心踏平赵土,大拓燕疆。[var1]为了让赵国顾此失彼,燕国大军兵分两路,其中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攻鄗,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攻代。这是燕国在长平之战后第三次在赵国背后捅刀子,前两次在秦国拖住赵国军力的情况下,一次

  • 最接近神的4位人物,一位是孔子老师,一位能够预测人类发展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要讲到的第一位就是袁天罡,说到此人很多人应该是比较熟悉了,他最著名的便是精通与预测,而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他的杰作《推背图》,他的存在也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自然如今人们对于这本书中到底是有什么秘密也是未曾知晓的,当初的他是能够成功预言整个的唐朝发展态势,对于他的评价已经是不能够

  • 斩敌首一颗晋爵一级,秦国就不怕土地不够分吗?商鞅:我早有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鞅想逃往魏国吗,商鞅是何许人,商鞅掌控兵权吗

    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以表示身权利高低和身份等级,比如公、侯、伯、子、男五爵。大家都知道,秦军在统一六国中战无不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国实行的军功爵位制度。商鞅变法时,秦国确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这二十级爵位根据实际地位和赏赐水平,由低到高大体可以分为“士—比大夫—卿—侯”。这四大等级

  • 最初是小国,也无力进取中原,秦国如何在戎狄遍布的西陲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吞并戎狄,简介秦国,秦国近邻的韩赵两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经历几百余年漫长的奋斗后,在好几代秦人的不懈努力下,秦国在始皇帝嬴政的带领下,终于击败山东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其横扫六国的五百年之前,秦国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不仅远离政治中心,还要时常与来犯的西戎作战,没

  • 最后的倔强:如此彪悍的赵国,为何还是会输给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此役规模之巨,世所罕见。而对赵国而言,这场战役更是关乎生死存亡。作为函谷关以东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诸侯,赵王举国之力,欲将不可一世的秦国给击溃。然而,现实是如此地残酷。由于将军赵括的盲目出击,赵国全军覆没,数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成语——“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后,赵

  • 廉颇墓为何传出车马奔腾的声音?1972年,安徽考古队揭开这个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提起廉颇,我们还是很熟悉的,毕竟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提到过这个名字,比如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什么廉颇负荆请罪啊之类的。廉颇的一生真的是无比光耀的,征战无数,而且从没有尝过败绩,堪称是战国时期的鼎鼎大名的大将。廉颇这么厉害是不是曾经也拜过名师学习呢?这个在历史书上到是没有这样的记载,廉颇是靠着

  • 吴起破秦兵50万, 白起坑赵兵45万,他们俩谁更厉害?答案很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起和秦军谁厉害,历史评价吴起,白起坑杀40万大军后秦皇的反应

    [var1] 战争局势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各个大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博弈,很多的英雄豪杰因此而诞生。公元前440年,魏国就诞生了一位名将,他的名字叫做吴起,并且还著作有《吴子兵法》,他写的兵法流传后世,兵法上的造诣与孙武相当,被后人称之为“孙吴”。 据悉,吴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抱

  • 吴国夫差怎样带领军队南征北战,终得吴楚之战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吴楚之战吴国为什么能处于优势,吴国夫差是春秋霸主吗,吴国灭楚吴王做了什么

    《孙子·谋攻》载: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吴楚之战发生在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为了争夺江淮流域一带的控制权而引发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蔡国国君达成协议关系,双方决定共同攻打吴国。由于事情发展得太过迅速,楚昭王还没有反应过来,敌军已经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