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宣盛世: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永宣盛世: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700 更新时间:2024/1/7 8:59:52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年)的繁盛局面,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此举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空前规模地、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总结。明永乐年间北京、南京、苏州、扬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先后相继发达、兴旺、私繁荣。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持守成之策,致力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大明国力达到顶峰。

明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西北控制到大漠骥;西南改云、贵、川流不息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戌边;周边安南、逻、朝鲜等均系属国,年年来贡,岁岁来朝。史称“永宣盛世”。

时代特征

永宣盛世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具有以下时代特征:

第一,在封建社会晚期这个时期里,无论是封建的经济,还是封建的政治、文化都还在发展,或者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反映在经济上:垦田面积增加迅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引进,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匠籍制度逐步废除,手工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改进,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商业中心城市出现,中小城市不断增加,国内市场形成,长途贩运的发展,国内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等。反映在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君权不断扩大,改革地方权力机构,使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中央;改革中央权力机构,使中央权力越来越集中于皇帝;设置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推行里甲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封建的法律进一步完善等。反映在文化上:理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想想,心学的出现,实学的成长;应用科学的发展;市民文学的繁荣;对古代文化的总结,实行专制主义文化统治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进人垂死阶段,其内部机制还有一定活力。封建制度还在发展。

第二,但是这个时期毕竟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的封建制度一方面虽然还有所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封建制度却已经开始崩。这个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封建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并目日益没落:这个时期土地兼并激烈,逐渐集中,地租剩削和照役负担沉重,大批农民纷纷破产,流民增多,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续不断,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反抗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的上地制度,标志着农民的反抗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君权的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宦官和权臣的专政,以及吏治的败坏,加上财政枯竭,边患严重,因此封建统治经过短短的鼎盛期之后,就进入了它的衰弱时期。封建统治日益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救,曾进行了某些改革,但是却扭转不了封建统治衰败的趋势。这个时期,封建制度虽然没有完全崩溃,但是崩溃的趋势已经开始。

第三,封建社会晚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时代特点,就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有所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力明显提高和民营手工业的迅速成长,封建商品经済进一步发展以及雇工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孢,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历史前提。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尚存意见分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某些手工业部门已经出现,至明末清初曾一度受阻,18世纪以后,又有所发展,而且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中也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尊芽。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蟹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到鸦片战争前タ也没有建立起来。

永宣盛世正是在具有这一十分鲜明特征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即明王朝统治的初期出现的。

明初历史

明王朝的统治始于明太祖。明太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从小放猪放牛为生,当过和尚讨过饭,历经磨难。因此,明太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养生息”政策。明朝从明太祖到明宣宗,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这与明太祖开的“休养安息”政策是分不开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后来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标签: 永宣盛世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冉求: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冉求,孔子,历史解密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

  • 努尔哈赤斩杀弟弟,埋下爱新觉罗氏三百年的仇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努尔哈赤,清朝,历史解密

    努尔哈赤一生杀人无数,但最让他痛心和愤恨的就是斩杀了自己的同胞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和哥哥努尔哈赤从小就相依为命,长大后更与哥哥同生共死,在战场上成为哥哥的助手和主要战将。在统一女真部落的战斗中,舒尔哈齐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谋成为了仅次于哥哥的第二号人物,甚至与哥哥平起平坐。不论是酋长拜见还是朝鲜使者

  • 西汉时期共有几位帝王?为什么只有四位拥有官方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西汉皇帝,历史解密

    西汉是刘邦在楚汉之争胜利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上承秦朝,共历12帝,享国210年,与东汉统称为汉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谈起关于皇帝的庙号这一话题,或许在我们印象里,皇帝拥有庙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多我们所熟知的皇帝,我们都是直接以庙号来称呼的,像唐太宗、宋太祖、宋高宗等等。

  • 明朝大宦官王振,竟然敢打破朱元璋设立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振,明朝,历史解密

    在历朝历代中,军事斗争都是决定一个王朝走向的关键因素。在世界古代史上,很难见到超过二十年的太平,因此将领的能力总能得到发挥和施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和指挥才华,而有的人却丧城失地,让几十万人白白丢掉性命。在明朝中期,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毫无军事才能,却非要打肿脸充胖子,带上皇帝出兵

  • “鱼头参政”鲁宗道:从一个孤儿到大宋王朝的一代贤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鲁宗道,北宋,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因为直言敢谏而出名的官吏有很多,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以及明朝时期的清官海瑞等,在宋朝,有这样一位正直的官员,他从来不惧权贵,曾多次直言上书,最终也得到了皇上的重视和厚爱。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地人。年少时他的父母便不幸去世,因此鲁宗道不得不借居在外婆家里。他的几个舅舅都是习武之人

  • 魏延故意踢熄孔明灯,诸葛亮为什么不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魏延,三国,历史解密

    魏延在五丈原踢灭诸葛亮向天借寿的主灯,致使孔明借寿失败,吐血身亡,临死之前,姜维要挥刀斩杀魏延,为什么诸葛亮不让?一,魏延并非故意破坏诸葛亮借寿之事。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自己阳寿将尽,姜维建议诸葛亮向天借寿,诸葛亮逆天行事,筑祈祷台,施祈禳法,这一切都瞒着魏延,这才导致魏延进中军帐时踢灭借寿之灯,错

  • 历史揭秘:后凉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后凉,十六国,历史解密

    后凉(386年-403年)是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淝水兵败后前秦瓦解,吕光据有姑臧(今甘肃武威)于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后改称天王,建立大凉,史称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399年吕光卒

  • 为何说苏轼没当上宰相是一种幸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轼,宋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苏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对于苏轼先后得到仁宗赵祯、神宗赵琐两位皇帝的赏识,却始终没有得到大用,《宋史》中是这样评价的:“……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史臣认为,苏轼没能当上宰相是一种幸运。这样下定论的

  • 欧阳修的词作赏析:《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欧阳修,宋朝,历史解密

    下面小编带来欧阳修的《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宋)欧阳修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注释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歌檀敛袂:此句写女子歌唱时

  • 唐代的宰相制度:三省长官分别履职,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宰相,唐朝,历史解密

    宰相这个职位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他是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二字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由此可见其已由来已久,几乎与帝王相伴而生。上古礼制,"三公坐而论道"。也就是说,帝王召见文武百官朝议,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得有座位,并且赐茶;宰相通常从容就坐,侃侃而谈,在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