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敢当面骂皇帝的大臣有几个?

历史上敢当面骂皇帝的大臣有几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49 更新时间:2023/12/28 2:33:13

历史上敢当面骂皇帝的大臣有几个?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君与贤臣之间的相处模式,仿佛有些“火爆”,可是,正是因为君臣之间的互动,虚心听取建议的皇帝以及仗义执言的臣子,才形成了唐、明两朝的盛事。

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经常挨批评的皇帝。尤其是大臣魏征,那真是从前朝骂道后宫,经常直言不讳的指责李世民的过错。李世民就算感到不痛快也得忍着,因为“言官”的官职是他亲手设置的。起初担心没人敢忤逆他指正他,于是,约定:“言官怎么监督皇帝都没事,因为,那是他的职责所在。”因此,面对魏征的责骂,也只好自己忍耐了。

唐朝还有一位经常被大臣责骂的皇帝,那就是唐穆宗李恒,众大臣中要数郑覃骂得最狠。刚刚登基,就被郑覃责骂,说他:“成天鬼混疏忽政事。”面对大臣的直言,唐穆宗只好满脸赔笑的说:“你是忠臣,你说的都对,确实是我做的不好。”

魏征和郑覃都属于“言官”,前文提到他们官职的设置就是为了经常提点皇帝,以避免皇帝踩坑犯错的。但是,还有一些文人,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诉说着对皇帝的不满。比如:李商隐、白居易骆宾王这些文人,他们也是骂皇帝的中坚力量。虽然,不能如言官一样可随意出入皇宫,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觐见直言,但是,文人的做法就是拿起手中的笔鞭挞皇帝。

文字是有力量的,一样骂得痛快,骂得过瘾。

李商隐曾在《郦山有感》一诗中这样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他暗讽玄宗与杨贵妃差了辈分的事情,就连二人到郦山洗澡这样隐私的事情,李商隐也敢拿来在诗文里抖一抖,批点几句,甚至,其中还涉及到“爬灰”这么敏感的话题。

白居易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做文章,诗句中直指武则天懒政、荒政、乱政,尺度之大就是在指名倒姓的批评武皇。要说李商隐、白居易二人,论出身都曾做过朝廷官吏,即便是喜欢舞文弄墨,但是,如此大骂玄宗和杨美人以及武皇,也真是胆大妄为。更让后人匪夷的是:在史料中却未曾见二人因此受到处罚的资料。

武则天掌权后,骆宾王看不过写下了诗句:“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话也真是说的难听了点,这不就是在说武则天“作风不正”,是个狐狸精吗?武则天看到了别人对自己这样的侮辱之后,却只是“嬉笑”。末了,还说:“应该请骆宾王来做官。”似乎,她还非常欣赏骆宾王的文采。

明朝时期,海瑞也是一位好官,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里,他也被渲染成喜闻乐见的人物。海瑞大人一生清廉,为人正直,刚正不阿。1564年,海瑞赴京上任,正值嘉靖皇帝崇尚道教,为修仙,大兴土木修建道观场所。海瑞见此状,上书了一道奏折《治安疏》:“... ...夫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于此不言,更复何言?”

他还告诉皇帝:“你非常自私,而且刚愎自用,既是昏君又是暴君,普天百姓早就对你有意见了,希望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此事不胫而走,街头巷尾均知晓,深感海瑞大人的仗义执言外,更是为海瑞大人个人安危担心不已。未曾想,海瑞大人看轻生死,甚至,买好了棺材立在了客房之中,随时等待皇帝砍他的头。

虽然,被痛骂一顿的嘉靖皇帝心里非常不舒服,生怕不赶紧将其抓住,他就跑了,于是,叫来了随从宦官黄锦,下令:“赶紧将海瑞抓起来,不然他就跑了。”但是,宦官黄锦却解说道:“听说他上疏之前,海瑞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所以,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

黄锦又说道:“海瑞大人有比干的心,对您非常忠诚。而且,海瑞大人非常有才能,百姓都在等着看海瑞大人会有什么下场,陛下可万万不可杀了他。”嘉靖皇帝听后情绪缓和了些,并说道:“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是,朕却不是商纣王。”于是,下令将海瑞关起来不杀他。

明万历年间,不少大臣言语激烈的抨击过皇帝,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李三才上书指责万历皇帝:“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还细数了历代昏庸君王,以此来比较万历皇帝,声称:“陛下迩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甚至,还说出了“天神共愤,大难将作”等骇人心魄的话来。好在,这个李大人最终没被迫害,甚至,朝野众人纷纷赞扬他,以他为榜样。

纵观上述所谈及的唐朝、明朝君王和言官谏臣间互动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越是明君越喜欢听臣子的责骂和修正。人谁无过,皇帝亦然,一意孤行的一言堂势,必会让皇帝成一代昏君。唐、明两朝的明君重视臣子的意见,若真给皇帝说急眼了,贬斥臣子几句,甚至是下大狱倒是常事,但是,真因此重罚,甚至丧生的情况几乎没有。

皇帝也清楚,若是真杀了这样的人,以后谁还敢在自己面前说真话,并且,自己这样做,岂不是成全了那些言官的忠君之美名,反而,承认自己是一个昏君了。

标签: 古代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后,他的子嗣们的境遇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禅,蜀汉,历史解密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君主,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刘禅投降后,蜀汉灭亡,他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杜甫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兼具英雄和动荡的年代,各路诸侯争先并起,掀起了

  • 故宫真的闹鬼吗 为何导游总是喜欢叫游客们不回头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故宫,皇宫,历史解密

    之前访古,去了北京城的故宫,本想去亲眼看看当年的皇宫,谁知道去看了之后,并没有激起我太多的好心情,反倒是导游的言语让我产生了好奇,他一直我对我们一行人说:跟紧我,不要走回头路。我追问为什么,他说得很含糊。并且这导游告诉我这地方闹鬼。后来回来之后,我在网上查资料,才发现已经很多关于故宫闹鬼的话题,甚至

  • 同治帝如果没有早死,慈禧是否会顺利交权,中华因此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同治,清朝,历史解密

    同治皇帝,原名爱新觉罗·载淳,是慈禧唯一的儿子。公元1862年,咸丰帝驾崩,同治帝登上皇位,时年六岁。同治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帝共有两子,他是长子,而次子出生后不久便已未命夭折,所以他成为唯一合法继承人。同治即位时,由顾命大臣辅政,慈禧太后不满他们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

  • 唐朝为什么流行厚葬?厚葬表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为什么流行厚葬?厚葬表现在哪些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丧葬是人类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中国,死后如生前的观点根深蒂固,认为死后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灵魂不灭,换一个活法,换一个世界,但是生前的东西还是要带过去的。那么,中国古代

  • 宰相临死对儿子说把珍宝摆在灵柩上,家族得以活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姚崇,唐朝,历史解密

    虽说是人死如灯灭,生前所享受的一切都无法带走,最终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但人们也还是会善待自己死后的尸体,尤其是在古代,古人是非常讲究丧葬礼仪的。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他们都会为自己找一块好的墓地,并且还有足够的墓葬品。每个皇帝都有着自己的皇陵,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各级官员和贵族们也会

  • 康熙花十年时间准备的政治遗嘱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康熙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8岁登基,共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皇帝,在康熙治下,清朝完成了巩固国基的任务,奠定了走向盛世的基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于北京畅春园去世,终年68岁,临终遗诏,立皇四子胤禛为皇太子,继承大统,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康熙从发病到去世

  • 李世民曾想处死武则天,后来为什么算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唐朝,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是木匠商人,在李渊起兵后,他父亲曾经资助过粮草衣物,母亲是隋朝皇室,她从小也算是出生在贵族家庭,家境充裕,不幸的是在她12岁时,父亲去世,武家人对她的母亲落井下石,无奈之下她母亲带着武则天搬了出去独自生活,但是她母亲十分注重对女儿的教育,把武则天教育得十分好,在加上她相貌

  •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什么?是三家分晋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家分晋,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资治通鉴》的开篇就是三家分晋,为什么司马光会以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呢?因为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一事件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有着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作为了整部巨著的开篇。后世的史家们,也把这一事件作为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 唐朝驸马到底有多危险 为什么几乎没有愿意成为驸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驸马,历史解密

    在普遍的印象里,成为驸马爷,娶了皇族女儿,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身价,与皇族攀上亲戚,起到攀龙附凤的奇效,甚至有可能借着驸马的身份一路平步青云。但事实上,在唐代并没有几个人愿意成为驸马,这是为什么呢?在唐代成为驸马究竟有多危险?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大明宫词》01不愿为驸马事实上,唐代有很多人是想尽办法不

  • 德国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要建造柏林墙 有什么意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德国,柏林墙,历史解密

    说到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柏林墙,但是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要建造这样的一堵墙呢?柏林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时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墙,同时也是冷战的一个象征。其实当时建造这堵墙是跟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二战结束之后,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苏联各自占领了一部分。苏联所占领的地区被称为"东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