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为什么流行厚葬?厚葬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为什么流行厚葬?厚葬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15 更新时间:2023/12/12 14:36:09

唐朝为什么流行厚葬?厚葬表现在哪些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丧葬是人类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中国,死后如生前的观点根深蒂固,认为死后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灵魂不灭,换一个活法,换一个世界,但是生前的东西还是要带过去的。那么,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唐朝是为什么流行厚葬,对此有反对之声?

墓葬

考古现场

一、为什么唐朝逐渐有了厚葬之风

初唐时期,经济仍处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们还没有多余的经济来对亲人甚至自己的身后事进行厚葬安排。所谓经济决定意识形态,随着唐朝经济恢复和发展,民间开始出现厚葬的风气了。这是其一。

第二,厚葬之风与唐朝政府的制度有关系,政府规定不同级别的人去世要有相对应的要求,坟墓的大小与官品高低有关系(这是有详细规定的),要是超越了。百姓的埋葬属于没有要求的,那这些富商们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对着当官的标准埋葬,这也是家族经济和实力的表现,于是出现了向官员攀比、富商与富商之间攀比之风。根源在政府。第三,风水学对埋葬之风盛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朝的风水学尤其对墓葬的研究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理论水平了,据记载,唐朝初恋的,阴阳葬术达120多种。你想想,风水先生会说什么?选位置+多礼仪+多投入,以上实现对于子孙后代都有帮助。这是意识反作用于经济。其实,在当代,虽然有了火葬,但是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墓葬的风水学已被老一辈人看重。经济能力推动厚葬,攀比之风和风水之术助长了墓葬之说,这些都为唐朝的厚葬问题埋下了一个大雷,这个时代的墓葬成为了突出问题。

墓葬

二、厚葬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罄竭家产,多至凋敝

厚葬之风的出现,屡禁不绝,导致“罄竭家产,多至凋敝”(唐玄宗《诫厚葬敕》),为了办好亲属的身后事,为了彰显孝子孝孙的天伦孝顺,社会上出现“罄竭家产而修葬仪”、“尽力竭财”的情况,一场丧事办下来,基本家破人亡了。第二:墓葬制度越发丰富唐代中原地区的墓葬的形体以土洞或砖室墓为主,达官贵人一般使用后者。从初唐到盛唐一般流失墓地有壁画,壁画的内容和规格要根据墓室主人的身份有所区别。唐朝的随葬器物也非常丰富,除了实物,还会有陶俑明器,有时还会有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第三:花费越来越大。除了墓葬的费用,还有盛大的墓葬礼仪,送葬、祭奠、“七七斋”佛事、归葬习俗、招魂葬、拜扫等。这些都是需要人力和财力支撑的,一场丧事过后,很多家族就出现衰弱的情况。三、唐朝厚葬有反对之声吗?

我们知道,厚葬作为一种陋习,也受到了上至统治者、下到有识之士的反对,薄葬之呼声也较为强烈。唐代禁止厚葬的诏书就有其实,分别是贞观、龙朔、天证圣元、开元、天宝、大历、元和年代,其中玄宗开元年间就下了2次诏书。统治者决心之大可见一斑。但是,收效甚微。民间的反对之声也较多,如,唐代初期的名相萧瑀(575~648年,字时文,今江苏武进人。唐朝初期宰相,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西梁靖帝萧琮异母弟,隋炀帝萧皇后之弟)遗嘱就要死后一件单衣、一张草席就够了,还叮嘱晚辈不要占卜下葬。又如高宗朝刑部尚书卢承庆嘱咐自己儿子在他死后不要厚葬,并提了一些薄葬的要求。但是,收效也甚微。收效甚微的原因无外乎,少数人改变不好大部分人,一旦风气形成就会挟裹历史的潮流向前,这是历史趋势和唯物主义决定的;此外,还有,厚葬的根本原因是帝王和高官的影响,没有改变他们就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风气。我们研究唐朝的厚葬之风,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是风气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以史为鉴就是历史研究者的最终归属。二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在于找出它的根源,釜底抽薪才可以,唐朝厚葬之风无法改变。三是生前孝顺远比死后奢侈要强上百倍。事死如生,即是如此。

标签: 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宰相临死对儿子说把珍宝摆在灵柩上,家族得以活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姚崇,唐朝,历史解密

    虽说是人死如灯灭,生前所享受的一切都无法带走,最终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但人们也还是会善待自己死后的尸体,尤其是在古代,古人是非常讲究丧葬礼仪的。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他们都会为自己找一块好的墓地,并且还有足够的墓葬品。每个皇帝都有着自己的皇陵,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各级官员和贵族们也会

  • 康熙花十年时间准备的政治遗嘱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康熙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8岁登基,共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皇帝,在康熙治下,清朝完成了巩固国基的任务,奠定了走向盛世的基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于北京畅春园去世,终年68岁,临终遗诏,立皇四子胤禛为皇太子,继承大统,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康熙从发病到去世

  • 李世民曾想处死武则天,后来为什么算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唐朝,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是木匠商人,在李渊起兵后,他父亲曾经资助过粮草衣物,母亲是隋朝皇室,她从小也算是出生在贵族家庭,家境充裕,不幸的是在她12岁时,父亲去世,武家人对她的母亲落井下石,无奈之下她母亲带着武则天搬了出去独自生活,但是她母亲十分注重对女儿的教育,把武则天教育得十分好,在加上她相貌

  •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什么?是三家分晋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家分晋,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资治通鉴》的开篇就是三家分晋,为什么司马光会以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呢?因为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一事件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有着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作为了整部巨著的开篇。后世的史家们,也把这一事件作为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 唐朝驸马到底有多危险 为什么几乎没有愿意成为驸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驸马,历史解密

    在普遍的印象里,成为驸马爷,娶了皇族女儿,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身价,与皇族攀上亲戚,起到攀龙附凤的奇效,甚至有可能借着驸马的身份一路平步青云。但事实上,在唐代并没有几个人愿意成为驸马,这是为什么呢?在唐代成为驸马究竟有多危险?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大明宫词》01不愿为驸马事实上,唐代有很多人是想尽办法不

  • 德国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要建造柏林墙 有什么意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德国,柏林墙,历史解密

    说到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柏林墙,但是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要建造这样的一堵墙呢?柏林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时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墙,同时也是冷战的一个象征。其实当时建造这堵墙是跟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二战结束之后,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苏联各自占领了一部分。苏联所占领的地区被称为"东柏林

  • 古代最美的十五首“蝶恋花”,你读过几首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宋朝,历史解密

    宋词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词牌,“蝶恋花”,今天来盘点最美的十五首“蝶恋花”,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蝶恋花——宋朝: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蝶恋花——宋朝:欧阳修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3、

  • 温国的后人都是姓温吗?温姓都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温国,周朝,历史解密

    第一支温姓有三大支系,唐代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温信便是出自己姓的温氏后裔,这是温氏的第一支起源。第二支温氏的第二支是源出己姓的苏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氏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

  • 赵匡胤的提议遭众群臣反对,倘若固持己见,可使北宋免遭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受禅称帝,建立北宋以来,一直都以开封为都城。统一中原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封早已成为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漕运发达的经济中心,初具帝都气象。而反观洛阳,唐末以来就屡遭战乱,城池遭到严重损毁,经济萧条人口流失。此时提出迁都洛阳的想法,究竟是心血来潮,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呢?赵匡

  • 百里奚为什么是历史上身价最低的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百里奚,战国,历史解密

    这要从春秋时期的百里奚说起,百里奚是虞国大,出身贫寒,生活困窘他曾寄人篱下,讨过饭,以奴隶的身份在一起楚国的南海放过马,但是他不甘贫穷,立志成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说百里奚是在逆境中发愤成才的典型历史人物。百里奚青年时代正是诸侯争雄,逐鹿中原的混战时期,他贸游历诸侯,施展雄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