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尚为何能成为北朝帝王的标配?

和尚为何能成为北朝帝王的标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464 更新时间:2023/12/6 3:43:14

汉明帝遂引佛教入中土,是为佛教在我国之萌芽。至五胡十六国佛教大行其道,呈北佛南渐之势,随钟山风雨渡江,遍地开花,做到了连苻坚挟百万之众也没有做到的难事。尽管北魏太武帝在名臣崔浩怂恿下,不顾道教宗师寇谦之极谏,动灭佛,佛教仍如燎原星火,踩不灭扑不绝,成为两晋南北朝最为强盛的宗教。

北朝高僧,行事大率是解说佛法,发展佛教乃至参政议政,笔者冒昧,草率将其分为“学院派和尚”和“智囊型和尚”两类。不管何种类型的高僧,似乎都被北朝的君主们寄予特别的青睐,成为北朝君主的标配。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从古代历史故事中一探究竟吧!

和尚国师

学院派和尚

学院派和尚,顾名思义,就是埋首经典,献身宗教,不问外事的高僧,其典范正是两晋南北朝佛家第一人鸠摩罗什。史书记载,鸠摩罗什五岁可口诵千偈,七岁可日诵三万六千偈,这一点放在历朝历代都是惊世骇俗的成绩,因此即使在信息传递效率极为低下的两晋南北朝,鸠摩罗什大名依然响震天下。

383年,前秦世祖苻坚派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吕光,率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统领七万步兵、五千铁骑征讨当时已明确臣服的焉耆龟兹等国,只为鸠摩罗什一人。兵至城破不需多提,而归国之时,苻坚已败于淝水,吕光遂割据凉州建立后凉。鸠摩罗什居凉州十七年,译经笔耕不辍。

后401年,后秦高祖姚兴征讨后凉,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待以国师之礼。长安地处中枢,凉州边陲自不可与之同日而语,鸠摩罗什遂率名僧八百、各地慕名而来僧人三千余人,“三千弟子共译经”,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

鸠摩罗什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实质上远超更有名的达摩和尚,纵观古今,也只有后世唐朝玄奘大师可与之相提并论。鸠摩罗什大师译经过程中,无意中极大的丰富了汉语体系,“天花乱坠”、“一尘不染”、“想入非非”、“回光返照”、“苦海”等词汇皆是由他而始。

北凉王沮渠蒙逊尊奉的昙无谶大师也是一位译经大师,译着包含《大涅盘经》、《菩萨戒经》、《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悲华经》十卷、《方等大云经》六卷、《金光明经》四卷、《优婆塞戒经》七卷、《佛本行经》五卷、《菩萨地持经》十卷等等,亦可称着作等身。只可惜在公元43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迎昙无谶入魏,沮渠蒙逊不敢拒绝却心有不甘,于是派人暗杀了前往北魏途中的昙无谶大师。

佛门宗师佛图澄虽无着述流传,却也对后世影响极大。《高僧传》记载其门徒过万,一代大德释道安、竺法汰、竺法雅等人均曾在其门下受教,足见其人品德学问均好。但如果不考虑承上启下这一层面的意义,佛图澄的贡献比鸠摩罗什大师和昙无谶大师相去甚远。他收拢后赵石勒石虎二帝是依靠“以水洗肠”、“弹酒灭火”、“闻铃断事”等江湖术士骗局,而非以德行学识。相传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得以面圣,为取信石勒,当众取出一个瓦钵,盛满清水,焚香念咒,须臾瓦钵中长出一支青莲,花色艳丽多彩,石勒当即拜服。这样的手段与东晋天师道知名妖道卢悚、孙恩等人欺世盗名的手法别无二致。

历史中常有的吊诡事件就是坏手段往往有好效果。“瓦钵青莲”、“白龙取水”等“神迹”使石勒父子对佛图澄深为信服,尤其暴君石虎,他曾下书说:和尚是国家的大宝。从此以后,和尚穿绫锦,乘雕辇。主持朝仪的礼官高唱一声“大和尚到”,所有人都要起立以表恭敬。由于统治者对他崇拜,加上各种传说,百姓对他也是十分敬畏。他所去过的地方,人们甚至不敢在那个地方吐唾沫。

但石虎对佛图澄的态度,却是“尊崇其身而无视其言”。佛图澄曾对石虎进谏:“暴虐恣意,杀害非罪,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然而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石虎依然“起三观、四门,三门通漳水,皆为铁扉。暴风大雨,死者数万人。凿北城,引水于华林园。城崩,压死者百余人。命石宣祈于山川,因而游猎,乘大辂,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十有六军,戎卒十八万。宣既驰逐无厌,所在陈列行宫,四面各以百里为度,驱围禽兽,皆幕集其所。文武跪立,围守重行,烽炬星罗,光烛如昼,命劲骑百余驰射其中。其有禽兽奔逸,当之者坐,有爵者夺马步驱一日,无爵者鞭之一百。峻制严刑,文武战栗,士卒饥冻而死者万有余人。宣弓马衣食皆号为御,所过三州十五郡,资储靡有孑遗”。

而石虎长子石邃则更加丧心病狂,《晋书》记载“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骄恣无道,或盘游于田,悬管而入,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若曰遇暴戾之主难以感化并非佛图澄之过,然则启后世多建佛寺虐用民力之先声,他就难辞其咎了。后世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为奴,陈武帝舍身建康大庄严寺为奴,建立佛寺四五百家,犹自一个饿死台城,一个为王僧辩之子掘墓焚尸,可见多建佛寺并无裨益,佛图澄不会不知,然而他在赵国所经州郡均建立佛寺,共达八百九十三所,那句脍炙人口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佛寺数量仅为这数字的半数稍多。

智囊型和尚

另一类就是智囊型和尚了。

前秦苻坚对佛道颇为崇信,除了请高僧建佛寺,还曾送佛经、佛像至高丽,是为韩国、日本有佛法之始。前文提及他派吕光统步骑七万攻西域取鸠摩罗什,名僧释道安也是他特意遣苻丕兴师十万攻克襄阳而得,苻坚曾对仆射权翼说:“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语出《高僧传》)。”可惜苻坚如此推崇释道安,却也是个石虎般的“叶公好龙”者,只知尊崇释道安而不听其言,于是埋下了败亡的火种。

苻坚一统北方后,意图混一宇内,倾国步骑八十七万伐晋。释道安苦谏不从,遂为苻坚画计,“若銮驾必动,可先幸洛阳,抗威蓄锐,传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可惜彼时苻坚如天夺其魄,依然不信释道安的稳妥意见,留大军殿后慢行,己身率前军突进,淝水一役输光天下,亲眼看着偌大帝国分崩离析,最终身困五将山,死于姚苌之手。

后燕太子慕容宝率八万大军征伐北魏,兵至参合陂,有大风,黑气如堤,自军后来,临覆军上。高僧支昙猛劝谏慕容宝:“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慕容宝毫不理睬。

支昙猛未必真会识气觇天,彼时燕军出征已超过三月,锐气荡尽,纪律窳坏,参合陂又属兵家险地,此时不小心定有不虞,可惜慕容宝毫不在意,负责警戒的少壮派将领慕容麟又掉以轻心,任由麾下军队射猎,不复成阵,于是拓跋珪趁虚而入,率精锐两万余骑大破燕军于参合陂,燕军主力精锐尽墨,一战奠定北方形势,待老耄慕容垂一死,后燕立刻土崩瓦解,慕容氏此后再无希望,鲜卑人最后的辉煌宣告终结。

和尚为什么会成为北朝君主的标配?

从佛图澄、释道安到支昙猛,似乎告诉我们,不听和尚的话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从鸠摩罗什大师到支昙猛,他们都只是当时高僧群体的一员,凭借自身知识与德行熏陶渐染教化人心,有力地推进了佛教的发展。而他们的智慧,在乱世纷争之时,正是最有价值的财产,这也是北朝君主尊之重之的主要缘由之一。

而北朝豺狼遍地积骨连路的现实,则是北朝君主尊崇佛教的客观原因。

首先,生民之苦莫过北朝。朝代鼎革之际,杀人盈野屠人连城分属寻常,但五胡十六国更迭过速,无日不战,无处不险,百姓大多今日不知来日之命,生活艰难,毫无希望,此时“修来世福果”的佛教恰好完美填充百姓精神空缺,“来世福果”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而且,五胡君主除刘渊父子外,多数目不知书又残忍暴戾,手上挂了何止十万条性命,午夜梦回,难免惶惑恐惧。况且身为人主穷极富贵,自然希求死后可如生时,所以一图心安、二求福报,佞佛也就理所当然。这就解释了虓勇残毒如后赵石虎父子,在佛图澄面前恭顺如已驯羔羊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北朝君主身边大多有名僧大德相伴,如鸠摩罗什之于吕光姚兴;释道安之于苻坚,昙无谶之于沮渠蒙逊等等。

至此,和尚成为北朝君主标配的原因已经很显明了:或求心安,或冀福报,或因高僧睿智足供参佐。而宗教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中枢的支持,高僧们也借助五胡君主的权力与资源,开创了佛教的新时代,也极大地丰富了佛教哲学,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标签: 慕容佛教大师君主和尚佛寺成为高僧

更多文章

  • 清朝到底有没有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乾隆,一个,大臣,清朝,但是,因为,康熙

    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以往各个朝代最终走向灭亡往往与昏庸皇帝脱不了干系,那么清朝十二帝中有昏君吗?根据历史故事,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清朝皇帝什么叫昏君?历史上能达到夏桀商纣隋炀帝的,本就没几个。是不是昏君,大多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个人品行是否有明显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执政成果。按照第一种

  • 千年的绝色红颜潘玉儿是不是祸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君主,历史,市井,玉儿,南朝,妮子,一个,生活

    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连续定都于此,统称六朝。六朝金粉无疑是对当时纸醉金迷的最好诠释,让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小编给大家讲讲绝色红颜潘玉儿的故事。自古君主爱红颜,而红颜却多祸水、多薄命。在中国的历史上,荒唐的君主多、淫荡的君主多、而能被一个小脚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唯有这一个。而这个可以

  •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建议,法学,实行,李斯,原因,秦始皇,思想,他们

    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下,有一起着名的事件,是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浩劫,这就是“焚书坑儒”。这起事件成为秦始皇暴政的一项有力的证据。后世尊崇儒学,秦朝之后的汉朝还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更是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贬到了低谷。那么,当时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颁布这一命令呢?什么原因竟让他对

  • 清官穿裘皮大衣有讲究:亲王郡王以外不穿黑狐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裘皮,服饰,清代,清朝,大衣,马褂,大臣,官员

    清朝入关后,把满族的很多习俗搞了次普及,这其中也包括服饰着装。清朝官员的正式服饰包括花翎、礼帽、帽顶、袍褂、补服、皮裘、朝珠、靴子等等,每一级别的官员都有相应的服饰,法律上不允许自行更改。清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常提到“黄马褂”。在清代,黄马褂分为明黄色和金黄色。跟随皇帝巡行的扈从大臣都准许穿黄马褂,其颜

  • 历史上被弟弟凌迟千刀处死的大清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计划,古尔,公主,弟弟,处死,非常,皇太,凌迟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知道凌迟处死,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处死罪犯,方算行刑成功。那么大清的莽古济公主就是被他弟弟给凌迟处死的,而这

  • 丁宝桢为何能除掉慈禧太后的红人安德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慈禧,安德,太后,不许,军机,皇帝,太监,亲王

    安德海何许人也?他是慈禧太后最宠幸的心腹太监,此人自幼净身入宫,长相俊俏,又聪明伶俐。咸丰帝驾崩后,他为慈禧“垂帘听政”立下大功。咸丰死前任命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实际上是八位重臣联合摄政,而两位太后慈安和慈禧,以及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被冷落一旁。不甘心的慈禧和慈安太后商量后,拟一道密诏,盖了两

  •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他曾重用的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意见,建议,自己,皇帝,成为,李世民,没有,历史

    千百年来,李世民和魏征这二个明君与诤臣之典范的响亮名字,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久应不息。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谊,合作之默契,在历史上广为传颂并为今人所称道,成为后世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可是历史上,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这是为什么呢?小编根据史料中对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及为人处世的记载,以及

  • 古代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要求,加急,紧急,驿站,百里,文书,规定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

  • 为何清王朝最后的三位皇帝都无法生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自己,儿子,光绪,同治,皇族,没有,一个

    泱泱大清朝统治了中国近代近300年的时间,到了最后三个皇帝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都“绝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爱新觉罗皇族在最后的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妻妾成群的皇帝怎么就连一个孩子也生不出来呢?让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小编给大家讲一讲。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为何无子

  • 宋氏三姐妹的命运为何迥然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相互,姐妹,庆龄,立场,情感,性格,不同,政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氏三姐妹”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花组合。而在时代大潮面前,宋氏姐妹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选择和命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历史的角度,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宋氏三姐妹1.价值观/政治立场不同三姐妹均自小接受了美国民主教育,但三人中宋霭龄和宋美龄偏实用和功利主义,庆龄偏理想主义。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