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传说之首:桃园三结义
当然是桃园三结义。一个稻草匠人,一个杀人犯,一个屠夫横向联合什么合适?客观来说是人肉饺子(肉饺子应该叫肉鸡),但是刘三兄弟比天高。他们的理想是报国,安居乐业。
可想而知,在随后的岁月里,刘兄弟每次回忆起桃园的结义,都要带上一坛好酒,把三兄弟聚在一起,一醉方休。我甚至能看到杯子中间弟弟眼角的泪水。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承诺有多么沉重,越来越感激上苍给了他们这样的兄弟。
桃园三结义是一个最终的传说,整个三国演义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传说的注脚。这个传说也增加了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两千年后,一个叫古龙的人说兄弟是用来卖的。
十大传奇之二:威震天逍遥津
张辽是三国第一狂人关羽的好朋友,勇敢,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有当说客的才能。对逍遥津:
王新称赞曹魏,张辽是第一个。从征柳城,葛伐塔墩;而合肥镇,在突如其来的力量下。以八百万破十万人,本禹不如其勇。合肥之战是侥幸打赢的,但是“急”“分”。急则先预期敌,趁敌不备,破敌。权以重兵攻之,以为无敌之时,城守皆是深沟高垒,不敢有所回应,是狂妄自大。对抗它,你就安全了?破解之人,招募敢死之人,以少领众,以强练弱,参考之前的屈逵,胜似三军的精神。
权杖当道,箭不退,小而大之势在,则辽将徒劳。不观天不观地,不知我,而不望敌。在合肥是权利。自辽破贼,长期居巢,能用人者为魏武之。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男人,但他们很少从最后开始。时间易逝,胜负难料。而“张辽虽病,不可等闲视之”是真的怕了敌人。廖能做所有的工作,还是最终依靠权力?微笑。
张辽的这段话,唯一不可信的,是曹操“贼来发财”的招数。然而,即便是这一招,曹操也只是圈定了这样一个以攻为守的方向。谁知张辽直接出其不意的退敌,这个结果恐怕是曹操始料不及的。
说:“廖能做所有的工作,还是最终依靠权力?”微笑。“只是一笑而已。对比赵云的战阵,一个是胜在劣势,一个是败在生存,张辽占了上风。威震天逍遥津是一个传奇名将,他是文远第一个三国名将。
十大传说之三:百骑劫曹颖
数百名骑手抢劫曹颖或多或少像外国故事。主人公甘宁可信而诡异地创造了这个传奇。以前家里有一套三国绘本。这一章有好几幅画,所有的士兵头上都有白色的羽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种把曹颖放在第一位的冲动。甘宁先验地把羽毛分给下属,让这个传说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堪称传说中的传说。
十大传说之四:隆中对
三国时期,南阳知识分子对自己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炒作。炒作的结果是曹操颇为感动,孙权不置可否,刘备念念不忘。
后来,关心天下的刘备克服一切困难,遇到了年轻的诸葛亮。此时的孔明先生,已经不像诸葛丞相那样,一生危在旦夕。就像现在年轻人突然被重用,他自然会有全心全意报答你恩情的想法(他的后半生肯定更难坚持)。
可想而知,在忐忑不安的过去之后,君臣之间的寒暄是多么的久别重逢。我不倾向于认为三分世界形势图已经准备好了。我总是试图认为,孔明凭着他的才华和年轻人特有的野心,瞬间提出了隆中对。这种想法是因为隆中对中国的态度比较理想化,虽然有足够的理性成分。想必主席的“指点江山”就是基于此。
鲁迅说三国里诸葛亮太神话了,我觉得他是对的。如果老罗按照我的想象来描述这段君臣对话,诸葛亮的形象会生动得多,同时又可爱无比。
无论如何,隆中对出现了,鱼水相逢(刘备的类比为刘备加分不少),国君和臣民开始一步步实现自己对天下的规划。在隆中对,视天下英雄为无物,是刘备和孔明的骄傲。
十大传说之五:曹操
一个叫谢灵运的傻子,创造了习语才子来形容空有点才思敏捷,文采飞扬,但缺乏灵感的曹植。其实在魏晋时期,如果论风流文采(杜甫的一首谄媚诗《英雄割据已久在但美人大师万岁》,英雄割据和风流文采都是关于曹操的),曹操并不认为是第二个人。
这话怎么说?诗歌来源于生活。皇帝和将军,尤其是皇帝,往往擅长写诗,因为他们有着其他诗人得不到的人生经历,他们的诗往往长于气势——连流氓刘邦都能写出大风歌。
辛弃疾的“想说就说,这是一个凉爽的秋天”,极富匠心,不仅在辛词中独树一帜,在许多悲凉词上也很突出。李煜直白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下子传遍了千古,让后人的咏怀诗首屈一指。李煜靠的是一个丧国之君的先天优势:谁能比他更着急?
但曹操的诗完全摆脱了皇帝的模子,作品中丝毫没有暴发户的嚣张。“说到喝酒,人生几何,如去朝露,痛并慷慨。为什么可以担心呢?心里只有杜康的青子挥之不去,她却一直在为你琢磨……”可见曹操的诗完全是以一个诗人的姿态写出来的,表达的是诗人曹操复杂的内心感受,而不是曹操的帝王情怀。
其对典故的巧妙运用也令人惊叹。宋代以前,诗歌中的典故往往是诗人对前辈的致敬。例如,白居易的“甜蜜的他们压在老公路上,到达摇摇欲坠的城门,哦,朋友的王子,你又走了,我听到他们在你身后叹息”就是典型的。尤其是在汉代,从《诗经》(乐府)或从《楚辞》(赋)写诗,这种对前人的致敬和崇拜无处不在。而曹操那句“绿衣夫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却为君至今深思”的典故,却毫无痕迹,用意完全超越了前人,可以说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演义中,曹操在长江以北的一艘战船上,手里拿着一把短弓,吟诵着他为了君主至今一直在琢磨的形象,这是曹操传奇的才华和人生的一个美丽缩影:看似出其不意,实则身在其中。
十大传奇之六:关羽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注定要成为一个传奇。为了实现这个传说,作者对关羽做了很多特别的安排。华雄出来,关羽上去就被砍了。吕布出来,总是张飞上去挑。长坂坡明确表示这是一场无往不胜的战斗,关羽就去借兵,错过了。所以,所谓常胜将军赵云和赵子龙实在是荒谬,只有关云长才是真正的常胜将军。那只鸟叫什么名字?它没有腿,生下来就一直飞。当它倒下的时候,就是它死亡的时候。关羽也是如此,一上场就横扫一切。白衣渡江的故事,不是他的战败,而是他的死亡。
这里就不说关羽的传说了,只提两个有趣的点。
1.曹操作为三国第一反派,死的真的很值。先是被率先动武的吕布扇了一巴掌,埋下了隐患。最后被武力不次于吕布的战士关羽吓住,造成隐患而死。
被两个高手消灭,很有传奇色彩。
2.五虎将军称号后,关羽大发脾气,说张飞和我弟也在云云,意思是张昭和在实力上不能和他相比,张昭和马的关系勉强可以忍受。诸葛亮看完居然回信了,说你是中国的大英雄,说明你说的真对。真的很搞笑。然后关羽还把诸葛亮的信给客人看,生怕别人不知道有这回事。潜台词就是关羽这样讲,蜀中没有人会说不,人就是这样。
十大传说之七:长坂坡
人们津津乐道的言情中有很多单挑。好像光荣三国志系列从三代开始就有单挑系统了,而信长的野望系列做了10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单挑。可见单挑是三国的特色。但为什么单挑的结果能对战局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既然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曹等人为什么要和吕布打仗就很令人费解了。
其实长坂坡的赵云做的都是一个猛将(不是将军)的日常工作。也许是老罗觉得骑着大马在步兵中来回奔波并不是太难,所以用一对一的战斗来刻画武将,直到长板。
冲一个来回不算太难,但冲七个来回可能更难。但我们知道,赵云在这七次往返中都是带着任务的。这个任务是找简雍等人谈话。根据对话,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叫阿斗的通关条件,引发了米夫人跳井后与张飞的对话。幸好赵云不需要和我媳妇说话问路,不然绝对会被我媳妇指指点点,100条命都留在龙坂坡。
简雍、米竹等。,虽然他们必须是指导天才,这种大海捞针的任务太多了。然而赵云却设法完成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顺利的遇到了张飞。八扇屏中张飞曰:“此处有家,望之无妨。”于是回头面对追兵扬起的滚滚浓烟,赵云居然放心地去见刘备了。曹骏的83万军队和51名将军对这两兄弟来说似乎只是两个数字。是的,在赵云的勇敢和张飞的精神面前,他们只是一道壮丽的风景。
十大传说之八:赤壁之战
曹骏首先采取了降服的策略,同时迅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可以说是占优。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周瑜全面反击的可能性,但是周瑜抓住了对方的软肋,通过精心安排一举击败了曹骏,奠定了自己的千古美名。就连周瑜的热情也不足以撼动它。
赤壁之战,其火爆程度可谓一战。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弱胜强的战役数不胜数,其中很多战役对当时中国局势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单单《赤壁之战》就能获得如此特殊的体验?苏轼一针见血:“山川如画,一时豪杰多。”
是的,赤壁之战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三国英雄们最大的舞台。
在赤壁,我们不仅看到了敌进我退等战术思想,也看到了三国英雄为了各自的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实力和坚持。每一个战术步骤的实现,都是双方顾问苦心经营的结果。在这个舞台上,周瑜、孙权、张昭、鲁肃、黄盖、甘宁、刘备、孔明、赵云、曹操、徐庶、庞统,甚至蒋干、毛杰、于禁,轮番上演这个传奇。
英雄传说让人愤怒,自然也容易让人津津乐道,但赤壁的经典和传说更多。我认为赤壁之战真实地向我们反映了一场战争的过程和得失。
其实曹操在接受连环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会给魏军带来什么样的弱点,但由于对周瑜全面反击的实力和时间严重低估,他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周瑜火烧赤壁的准备相当充分,一步步提高了部队士气,赶上了蒋干和黄盖扮演的角色,成功实施了火烧计划。火姬对六月的士气和决心造成了最大的打击。士气改变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吴军因此一举击败了曹军。
赤壁之战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经典,是因为它抓住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通过双方将领的行动,展示了胜负天平倾斜的过程。
十大传说之九:六出祁山
总觉得总理只有一个,权力很大。去年见到康熙皇帝,书房里的大臣都叫某丞相。听着索先生和李先生在说什么,很别扭,感觉像是宰相的洪水。想想也是。如果只有一个宰相,谁当皇帝?这个世界是宰相的还是皇帝的?
大概是因为汉奸太多,权臣太多,才会有宰相只有一个这样的印象。电视上的这个东西不好玩。对于皇帝来说,至少江山还是属于他们家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子孙的皇位,不能为所欲为。对于权臣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必然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权利不受约束的结果。
但是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外,那就是独掌大权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诸葛。我觉得我的总理只有一个印象,大部分来自于他。
诸葛亮跟随刘备半辈子,白帝城被托付孤儿后继承了始皇帝的遗志。他痴迷北伐,六下祁山,终于枉死。这些本身就已经很传奇了,再加上老罗的怪癖,这一段就更让人着迷了。
我理解所谓的传说是人为的,非常神奇的东西,和神话传说不一样。所以这里摒弃一些关于诸葛丞相的装腔作势的事迹,讲一些可信的事实。
蜀国力不强,但有险可守。做出巨大努力而不是向石头扔鸡蛋应该是明智的。当政的诸葛亮,也可以当几十年的宰相。然而,诸葛亮为了实现对刘备的承诺,选择了让自己和所有的人置身于火与水之中,企图独力北伐。在这样一个敌强我弱的前提下,要求蜀方不能有任何闪失。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的,任何不利都会导致蜀的撤退,因为他们的资本太有限了。所以诸葛亮不听魏延的劝说,因为他知道,魏延成功顶多加快离开祁山的进程,失败直接导致撤军。
诸葛亮不知道出奇制胜的道理,但他输不起,所以必须不败。所以诸葛一生用兵谨慎。所以他遇到司马懿这种旗鼓相当的对手,不冒险就是对方不冒险,不败就是无敌。偶然的失利是必然的,因为丞相输不起,注定的命运成就了岐山的六大传奇。
十大传说:宛城血战
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背:一鲁,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还有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三国军队排名。典韦是最奇怪的一个。当时我就很纳闷,这家伙没有什么经典的例子,也没有和谁打过,所以排名这么高。再看最上面,吕布,大家都知道的最厉害,当之无愧的第一,超级偶像武将赵云(幸好当时没有)排名比他低的关晁,和谁都没输过的吴胜。这厮典韦怎么能身居如此高位?
后来,典韦听了袁阔成的评书,就在宛城照顾曹操。张绣想在晚上袭击曹操,又害怕典韦,所以他派人偷了他的双戟。夜袭的时候典韦巡逻巡逻,但是因为没有利用好自己的武器,随便拿起两把单刀,刀身被砍,抓了两个死人来抡,最后自己也是胡乱的死了。那时候的文艺还没有那么多色情暴力的作品,典韦就凭借他的凶猛轻易确立了偶像地位。从此魏念更加自信,打棍子时偶尔用双戟。
后来看了《三国演义》,发现宛城一战的故事和评书基本一样。典韦在曹骏的地位和赵云差不多。他是曹操的卫队队长。他救过曹操几次,甚至追平了储旭,但他的印象没有宛城之战那么深刻。想起典韦,总是浑身是血的孤独辕门形象。
宛城让典韦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