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墓位于凤翔县城东街道费尔特巷南端。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君主,公元前659年登基后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39年,死于公元前621年。汉晋以后,历代在此立碑,植松柏,十八岁祭祀,渐成规模。基墓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人们致敬怀念的神圣丰碑。
早年墓地占地约0.667公顷;墓位于花园中央,土堆高约5 ~ 6米。墓区有大面积的夯土和先秦瓦片。民国末期,墓地被附近的农民变成了耕地。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秦穆公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政府收回墓地附近的耕地,在墓地周围建起围墙,重建墓地。现在公园里绿草如茵,松柏繁茂;古色古香的大门外矗立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元题写的“秦穆公墓”碑,民国凤翔县令毛炳文立的碑,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凤翔县人民政府立的四块石碑。
在秦穆公墓所在的陵园里,还有凤翔县博物馆,与永城市文管所合署办公。博物馆有一个288平方米的展览室,收集了3000多件凤翔的各种文物。新建展览室“秦人寻根——秦国永城历史遗迹展”以近20年出土的先秦精品文物为主题,从遗址、墓葬、地窖三个方面反映永城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葬在哪里?清代,陕西巡抚毕元将凤翔樵夫巷的一座大土堆定为“秦穆公墓”。然而,2008年陕西省最新的考古成果表明,毕塬的“结论”是错误的,“秦穆公墓”这个被称了200多年的名字并不真实。所谓的“秦穆公墓”实际上是战国时期永城北墙附近一座高层建筑的地基。我们被毕塬愚弄了200多年,真正的“秦穆公墓”的确切位置仍然是一个谜。
秦穆公墓位于陕西省凤翔县,是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字而得名,但与考古学家掌握的秦国永城遗址和秦公墓地的布局和特征明显不同。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国永城遗址考古队队长田亚奇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在凤翔县内南指挥部、三岔等地的秦公墓地陆续被发现。它们不仅分布在永城遗址南部,而且重新确认了秦人“起于地,不封不树”的葬制。因此,学者们对所谓“秦穆公墓”的性质有许多疑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焦南风表示,经过考古人员的实地调查和勘探,发现所谓的“秦穆公墓”不过是秦国永城北墙附近的一座高层建筑。这个夯土台是一个立方形的台阶结构,和当时秦国很多高台建筑是一致的。2008年已知其底座边长38米。由于数千年的风雨侵蚀,这座建筑的真实台阶数和平台高度已不清楚,其性质可能是礼仪性建筑或登高休闲建筑。
专家认为,这一考古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确定秦国永城遗址的范围,以及大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也提出了确认秦穆公墓地的难题。
至于秦穆公葬在哪里?田亚奇说,自1976年以来,在秦公墓地发现了49座墓,但这49座墓中有秦穆公的墓吗?进一步的考古发现还有待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