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斯出身低微,却为秦始皇统一立下大功

李斯出身低微,却为秦始皇统一立下大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632 更新时间:2023/12/11 15:27:55

公元前247年前后,楚国兰陵县(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荀子家中。

眼下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只听年轻的学生对老师说: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身处卑贱之位又不思进取,那人就跟禽兽没啥区别了。卑贱和穷困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学生不要穷困,要升官要发财,要做人上人!

荀子如何回答这个学生的?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不久之后,当秦庄襄王异人新丧,13岁的秦王嬴政刚刚登基的时候,此时在秦国独揽大权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多了一个年轻的门客,他的名字叫做李斯

一、三道关卡,李斯如何走入秦国核心?

年轻的李斯怀着他升官发财的伟大理想来到了遥远的秦国。这会儿异人刚去世,未来的始皇帝还是个13岁的少年,秦国上下是吕不韦说了算的。于是李斯自然就投奔到了吕不韦的门下,当了个舍人。

李斯是荀子的入室弟子,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快就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任命他做了郎官,李斯从此也就走到了始皇帝的面前,有了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不过呢,升官发财这条路,注定是不好走的。从李斯到秦国,到始皇帝开始统一六国(前230年),17年间李斯起码遇到三个大坎儿。

第一个坎儿就是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吕不韦集团倒台。李斯是吕不韦的舍人起家,其在秦国的发迹少不了吕不韦的大力推荐。吕不韦集团倒台之后,很多吕不韦的门客都受到了牵连:“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夺爵,迁”,唯独李斯没事。如果究其原因的话,应该说与他尽早地站到了始皇帝一方有关。

早在李斯为郎官的时候,面见嬴政就向嬴政提出了他统一六国的构想,这就让年轻的嬴政心潮澎湃,对李斯也是非常的欣赏。之后,李斯在嬴政准备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多次出谋划策,各种分化、瓦解东方六国的计谋背后,多有李斯的影子。嬴政也是多次提拔李斯,先是让他做长史,后来又提拔做客卿。可以说李斯虽然是吕不韦舍人出身,但他在抱上了嬴政这条更有潜力的“新大腿”之后,就逐渐和吕不韦这条“旧大腿”撇清了关系,并赢得了嬴政的信任。

第二个坎儿与第一个时间上相差仿佛,也是始皇十年。事件的起因是始皇元年(前247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当间谍,去秦国说服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希望秦国把大把人力物力投入在里面,从而疲敝秦国。后来这个阴谋败露了,于是引发了秦国朝堂上下对“外来人口”的强烈排斥,始皇帝更是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书》,要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撵走,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当然不甘心这么灰溜溜就离开秦国,于是临行上书,就有了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停止逐客,李斯也就得以留下了。

第三个坎儿是始皇十四年(前233年),这次李斯遇到了竞争对手,也是他的同门师弟韩非。韩非来到秦国之后,向嬴政系统地阐述了他统一六国的方略,嬴政对他非常欣赏,准备委以重任。李斯知道韩非的才华比自己强很多,于是就开始进谗言,他对秦王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啊,秦王您要统一六国,韩非终究是要向着韩国的。”想想四年之前的《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言犹在耳,可见当所谓道理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李斯这个人是没有什么立场可言的。秦王嬴政听信了他的谗言,居然真把韩非下了狱。之后李斯遂利用权势,将韩非毒死在了监狱里。

二、李斯与嬴政,始皇帝身边的光与影

从李斯为郎官面见嬴政开始,他就一直留在了始皇帝的身边,为其出谋划策。早期李斯曾向嬴政详细地阐述了其对秦国扫六合的战略构想:“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一段话说得年轻的始皇帝心潮澎湃。

这之后,不论是战略准备期,还是从前230年开始的统一战争中,李斯都多有贡献。史载,李斯“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可见李斯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但在后方仍然为瓦解六国势力做了大量的贡献。统一之后,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为廷尉,后来又被升为丞相,终于实现了他位极人臣的理想。

从前221年统一六国,到前210年始皇帝去世,11年间李斯作为秦始皇的左右手,可以说是全程参与了秦朝建立后的各项大事。在秦始皇的各种伟大功绩的光芒里,都少不了李斯的一份功劳,正所谓:“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然而,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秦始皇诸多为后世所诟病的苛政、恶政,少不了也有李斯的一份“功劳”。比如最著名的那个焚书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的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针对分封与法古的问题,向秦始皇提了一份建议。不管这建议是否正确,这也算为人臣子的本份,秦始皇也没有责罚他,只是把这个事下给丞相李斯组织讨论。然后就有了李斯著名的那篇关于焚书的文章,他说: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焚书之后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的事件。这次的事件是否和李斯有关,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考虑到李斯当时在秦朝的地位,要说他完全没有参与,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三、李斯之死,或许世间真有报应?

秦统一后,李斯官至丞相,位极人臣。财富地位都有了,可以说李斯已经实现了他当年入秦时的抱负。可人往往就是这样,没有权力财富的时候拼命追求,一旦掌握了这些,又想着拼命地守住。这样的心理,可以说也是注定了李斯的结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沙丘,死前遗诏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个时候,赵高找到了李斯,于是就有了后续矫诏的故事。实际上,赵高一开始跟李斯谈这个事儿的时候,李斯是拒绝的,也说了很多漂亮的话表达对始皇帝的感谢和忠心。但赵高早就看透了李斯,他只说了一句话: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可不是么,扶苏的亲信是蒙恬啊,如果扶苏继位,那还有你李斯什么事儿呢?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什么始皇帝的知遇之恩都被李斯抛到了脑后,后面的事儿咱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孩子,而最终继位的这个胡亥,可以说是最差的一个选择。胡亥上台后,继续了秦始皇时期的苛政,李斯作为丞相也没有劝阻。

在杀光了秦始皇的子女旧臣之后,赵高和李斯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而秦二世是赵高看着长大的,感情上自然跟赵高更亲近,这就让李斯非常惶恐。后来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胡亥问计于李斯,李斯揣摩着这个昏庸皇帝的心理,上了一篇“奇文”,开篇是这么说的: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於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说,天下都是皇帝的,当皇帝的就要好好享乐,全天下的人都应该为皇帝服务,有臣民不听话,那就用严刑峻法伺候,让所有人都恐惧,就不敢闹事了。

这篇奇文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为无耻的政论之一了。以李斯的才华,会不懂这通篇都是胡说八道吗?当然不是,究其原因,不过是“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尔”(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二世拿着李斯的这篇“督责之术”,在暴虐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了。前207年冬,因赵高诬陷,李斯被二世下狱,很快以谋反的罪名被腰斩于咸阳。李斯上给秦二世的那篇督责之术,最终落到了他自己头上,这世间莫不是真有报应吧?

文史君说

在告别老师荀子的时候,李斯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当然,这种追求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我们回顾李斯的一生,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方式,确实是过于不择手段了。可以说,这种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行为方式,成就了李斯的功名,可最终李斯也死在了这上面。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子说道德,庄子说无为。今天的人时常在歌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诚然,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大爆炸的时代,但同时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崩溃与重组的时代。

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似乎每个人都有着向上爬的机会,也涌现了大量的布衣卿相,比如李斯,从一介布衣到封侯拜相,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秩序与道德崩解,固然给了李斯这样的人向上爬的可能,但也让更多的人失去了秩序的保护。且不说普通人,强如韩非,最终不也死在了李斯的迫害下吗?就算是李斯自己,当时移世易,也只能抱着儿子痛哭而已。

从布衣到秦相再到腰斩,李斯的一生,或许也是这乱世里,诸多人生的一抹剪影吧。

标签: 李斯秦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同样是匡扶汉室,刘秀居然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秀,汉朝,刘秀,历史解密

    要说古代最为强大的两个封建王朝,小编认为应该是汉朝和唐朝,因为现在我们的后世就经常有强汉盛唐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王朝的强大,而其中的汉王朝作为我国的第2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绵延了400多年,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王朝中国祚时间相对比较长的一个王朝了,而汉朝又分为西汉和东汉,其中西汉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 蓑衣渡战役简介 太平军受挫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太平天国,历史解密

    蓑衣渡是湘江上的一个渡口,在全州城东北,行陆路才十里,行水路则有十二里。过蓑衣渡五十里,即可经黄沙河水路进入湖南。蓑衣渡一战,是清廷战胜太平天国、苟延残喘的关键之战。"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如无蓑衣渡之战,长沙陷落,湖南尽入太平军之手,丁忧的曾国藩必不能回乡募勇甚至会为太平军所俘,曾、胡、左、李诸中

  • 孔子的墓碑上到底写着什么 为什么康熙看了之后不愿祭拜下跪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康熙,历史解密

    孔子始终是被历代帝王所崇敬的人,因为古代尊孔是文化的根本,清朝更是如此。那么曲阜作为孔圣人的老家,也就成了文化的圣地,就连顺治帝都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几乎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他,即使在国外现在知

  • 皇太极去世前两天还很活跃,为什么突然就暴毙身亡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皇太极,清朝,历史解密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亥刻(1643年9月21日夜九时左右),大清王朝的创建人,清帝国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 · 皇太极突然暴毙宫中,追随着他心爱的海兰珠去了,享年52岁。但是关于皇太极的突然离世,清朝官方史料则只有6个字的记载:“无疾端坐而崩”。简言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疾而终”。但问题是,皇

  • 明朝的杨家将有多强?当面与皇帝顶撞,皇帝反倒要嘉许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杨洪算是个官三代,他祖父跟着朱元璋一起闹革命,被封为百户。他的父亲在靖难之役中战死,他作为烈属直接顶职。而这位顶班上的青年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不学无术,杨洪骑射极好,而且作战非常勇猛。在和朱棣一起北击蒙古的过程中,曾获得朱棣亲口称赞。到了朱棣的孙子当皇帝的时候,杨洪被任命为特种兵首领,带着两百名最精锐的

  • 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竟割让国家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石敬瑭,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指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正是华北平原的最北面,是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可以说从秦汉开始,燕云十六州的就是汉族对抗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但是这么一个重要战略要地,却被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可以得到辽国的支持,而拱手相让。这致使后来的北宋王朝在

  • 清末时期最貌美的格格,恋上溥仪,一辈子没嫁人?晚年时期分外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就连现在很多人对她都充满了好奇,而且这个女子一生都没有嫁,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女子叫做完颜立童记,也叫做王敏彤,我们知道清朝分八旗军,她属于黄旗人,她的父亲是完颜立贤,母亲是爱新觉罗恒慧,母亲的名字我们自然不陌生,而她母亲的身份确实不一般,她母亲是乾隆皇帝的五系孙女,她的外公是乾隆皇帝的长子,后来到了

  • 哀牢国的起源是什么?哀牢国存在了多长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哀牢国,汉朝,历史解密

    在傣族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哀牢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关于哀牢开国君主的传说,大意是: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水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

  • 晁盖死也不能瞑目的两大错误,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晁盖,历史解密

    水浒传一开始的时候,出场的重量级人物里面,晁盖绝对算是一个。因为他是上梁山最早的一拨,而且无论是武功还是名气,都应该是那帮人里面最厉害的。要知道林冲可不是一般人物,但在火拼了王伦之后,也是让晁盖当了带头大哥。不过随着宋江这个小吏的上山,他的权利很快就被架空了。尽管宋江一直称他为大哥,但事实上他心里也

  • 缪希雍有着哪些理论学说?分别都是对什么的见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缪希雍,明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1.变而通之疗伤寒缪公论治伤寒病,综合时代与地点之不同,颇“多独开门户”,化裁仲景成法,如对太阳之治,弃麻桂而主用羌活汤。这是因为江南之域,“从无刚劲之风,多有湿热之患。”而羌活正是祛风散寒除湿之要品,故为君药。同时,病值秋深冬月加紫苏、葱白。如病人自觉烦躁,喜就清凉,不喜就热,兼口渴,即欲传入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