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冒顿单于曾写信羞辱吕后,吕后是如何回应的

冒顿单于曾写信羞辱吕后,吕后是如何回应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98 更新时间:2023/12/8 13:57:01

刘邦建立汉朝统一了中原,而冒顿单于完成了北方草原的统一,也就是此后和汉朝战争不断的匈奴帝国。冒顿单于具有出众的军事才能,还曾在白登之围给刘邦带来巨大的麻烦。刘邦死后,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信,内容非常挑衅,而且带有羞辱性质。吕后看后,自然大怒,准备征伐匈奴。但眼下并不是最好的出兵时机,吕后也是动用自己的智慧,对冒顿单于予以还击。

1、谩书辱后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冒顿单于不仅没有送来慰问,反而给当时的皇后吕后写了一封信。

冒顿单于在信中写到: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古文有些生硬,但是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我冒顿单于是一个孤独的君主,生活在牛马成群的北部,多次到达过匈奴和汉朝的边境,很愿意到中国游玩。适逢你吕后刚刚死了夫君,我也独自一人生活,咱们两个干脆互相将就一下,凑合着过日子好了,这岂不是各得其乐。

这样的话,相信从一般正常人口中是说不出来的,也只有那时候强大威猛的冒顿单于“敢”说出这样的话,汉朝的吕后收到这封信以后,虽说内心气愤难忍,但还是得忍气吞声的暗自加紧兵力部署,以防冒顿单于进行偷袭。

先不说这封信的内容了,光是按照汉族的礼仪,给刚刚丈夫去世守寡的女子写信,就是一种极大的调戏和不尊敬。

虽说按照匈奴那边的礼法,冒顿单于可以迎娶刚刚丈夫去世守寡的女人,但是,如果冒顿单于真的是很尊重吕后,或者说,对于吕后心生爱意,他又怎么会破坏掉汉族的礼法,在汉高祖刘邦刚一去世就给吕后写情书,进行调戏呢?

可以看得出来,冒顿单于并不是真的想要迎娶吕后,只是借机向汉朝下挑衅的战书。这封信的内容不仅透露轻浮,更是将自己想要“入主中原”的野心展现的“一览无余”。

2、冒顿单于野心毕露

这封信不仅对于吕后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对于整个汉朝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侮辱。在看到这封信以后,将军樊哙等一些武将都表示,气愤到不能自己,将军樊哙更是强烈要求用十万精兵荡平他们匈奴,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武将也踊跃报名参战,想要为国效力,一扫前耻。

可是,深明大义的吕后怎么会不知道,现在派兵出击正和冒顿单于的意图,自己的军队只会全军覆没。根本就打不赢这场战争,只能白白地去送死,这样赔本的“买卖”,吕后是断然不会答应的。

我们现在再来说一说,冒顿单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首领?冒顿是头曼单于的大儿子,但是,他这个单于之位是硬抢过来的,并不是他父亲头曼单于想要让他继承的。

当初,头曼单于更喜欢瘀氏生的小儿子,心中有意将小儿子立为太子,而将冒顿送到大月氏做人质。可是,冒顿非常机智狡猾,在两军交战时,趁着混乱,硬是抢了一队人马自己跑了回来,如果他不果断的做出决定,最后,也会被大月氏的首领给杀了。

可见,冒顿真的是十分英勇。回来之后,头曼单于才看到自己这个儿子的能力,冒顿更是不负众望,将父亲头曼单于交给自己的一万将士,训练成了只听自己命令的强悍精兵。

当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前来视察,冒顿按照以往的训练要求,将响箭指向了自己的父亲,这一万将士一同射箭,硬是将头曼单于杀死了,此后,冒顿自立为单于,称霸了北部草原。

当时正值楚、汉双方交战,无暇于北面的边患,匈奴也趁机壮大。等到刘邦有机会去处理北部匈奴的时候,匈奴已经十分的壮大。

当时刘邦亲自带兵出征,还是打了败仗,不得已答应年年向匈奴纳贡,送去金银珠宝。结果冒顿单于的野心越来越大,刘邦刚刚去世,就又对汉朝进行挑衅。明显的不满足于汉朝每年纳贡的数量,更是想要称霸整个中原地区。

3、吕后如何回应

看到这封信以后,吕后被气得不行,但是她又是何等精明的人,在历史上,吕后是可以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相媲美的女性,怎么能不知道冒顿单于背后的意思,冒顿单于这是激将法,让汉朝出兵,现在出兵只能是正中匈奴设下的圈套。

吕后只得让大谒者张泽写了一封回信,说:

“冒顿单于没有忘掉我们这个落魄的国家,还能够以书信赏赐我们,我们心中感到很是感激。退朝后我看到自己已经年老色衰,有时候连走路也走不稳了,恐怕是冒顿单于听别人说错了,我也不值得单于降低了自己。”随后吕后又向匈奴献上了一些物资,让匈奴的使者带回去了。

其实,吕后这样处理已经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匈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多少想要一点物资,而匈奴本身实力强悍,自己的国家刚刚失去了君主,民心不稳,打起仗来恐怕会发生更大的祸乱。

冒顿单于给自己写情书是假,想要挑衅汉朝是真,还不是推诿过去,顺了冒顿单于的心意,给他一点物资,先安抚住他,等到自己的国家真正强大了,再派兵夺回自己的颜面。在国家利益面前,吕后深明大义,自己一代皇后遭到匈奴首领的调戏,也只得忍气吞声。而冒顿单于也只是想要点物资,并没有真正想要开战的意思。

随后,吕后立即就命令各处边疆加紧训练骑兵,并加强战备,以防匈奴来袭。可见,吕后还是比较精明能干的,能够深明大义,有勇有谋。这是普通女子不能够达到的境界。而冒顿单于那边,一看吕后回信毕恭毕敬,还送来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物资,还有上好的马匹,顿时也不嚷嚷着要迎娶吕后了,而是向吕后道歉,表示自己并不知道汉族的礼法,还望吕后能见谅。

这样一场危机,就被吕后巧妙的化解掉了,不得不说吕后的回复真高明。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周召共和是什么意思,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周召共和,这是周厉王在位时期,周厉王改变了周朝的经济,以图振兴残破的周王室经济,最终造成国人暴动。后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这一段是间为周召共和。那么,周召共和的影响有哪些?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周召共和的?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周召共和的影响有哪些?国人暴动后,周王朝中

  • 姜子牙活了139岁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姜子牙最终到底多少岁?据说姜子牙在72岁的时候才遇见姬昌,此后便成为了姬昌的门客,辅佐着姬昌和姬发父子两人建立周王朝。周王朝建立以后,姜子牙被封齐地,周武王去世后,他又连着辅佐了后来的周成王、周康王。这样算下来,姜子牙岂不是又活了好几十年,那他的年龄至少也要从一百开外来算起了。史书记载姜子牙逝世的时

  • 周朝人口最多的时候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周朝分别位东周和西周,而东周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一个战乱不断,诸侯纷争的时代,人口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弱化的。那么周朝时期到底有多少人口呢?最多的时候又有多少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讲解吧。西周在伐纣初期的王室人员应该在200人左右,因为周在封份诸侯的时候,周王室姬姓人员达到53

  • 关羽轻松斩杀华雄,如果加上颜良文丑能否击败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华雄、颜良和文丑都是关羽的手下败将,演义中的关羽,基本上是无敌的存在,取敌方将领首级从来没有失过手。有粉丝开脑洞,称要是华雄、颜良、文丑三人联手,能否击败关羽呢?就现实来说,关羽很难以一敌三,但在演义的环境里,可能就要另说了。下面就来分析下他们各自实力,看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你不认同的话,可

  • 赵高发动沙丘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网友会猜测赵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他除掉扶苏,把胡亥当做自己的棋子,难道是想自己称帝吗?可能后期赵高有这样的想法,但他早期决定更改秦始皇遗诏时,担心的应该是另外一件事。其实对于赵高来说,他并不忌惮扶苏,他是怕蒙恬和蒙毅这对兄弟,特别是赵高和蒙毅积怨已久,如果扶苏继位,蒙毅必然会得到重用,这样便

  • 吴三桂反清复明的什么原因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吴三桂的反清复明为什么会失败?这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吴三桂造反起兵打的旗号就是反清复明,然而全中国的人都有资格打这个旗号,唯独他吴三桂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吴三桂从来就不是大明朝的忠臣烈士。当李自成攻下北京的时候,手握重兵的吴三桂非但不想发兵勤王,反而和李自成眉来眼去谈条件。但是双方条件没有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各地为什么没有发生动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土木堡之变让明朝陷入一场危机之中,当时明军主力损失惨重,明英宗被迫困在土木堡。因为水源被瓦刺掐断,从而陷入被动,导致明军最终惨败,明英宗还成了敌方的俘虏。这下明朝没了皇帝,这件事非同小可,历史上发生类似的事情,有可能导致这个朝代直接灭亡,或者各地动乱不段。不过明朝却比较平稳的度过了这次危机,国内也没

  • 盘庚迁殷是什么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商朝的都城在商汤灭了夏之前就有迁都过8次,在灭了夏朝之后又连续迁都了5次。殷商从建立一直到灭亡,经理的大约500年的时间,如此频繁的迁徙都城实属耐人寻味啊。至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时,将商都从奄迁到黄河以北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此后,十二代商王都以殷为都城,再也没有迁都之举。商朝从建国到灭亡,

  • 伊尹的五味调和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商朝初年的宰相,同时也是厨师和巫医,商汤称其位“元圣”,后世烹饪界称其位“厨圣”,中医药界称其位“汤液圣”。“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rdqu

  • 伊尹放太甲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提起伊尹,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他是商朝初年商汤的贤相,是历史上的一代名臣,为灭掉夏朝复兴殷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由于史书异记,以及后世对明君贤臣遇合的推崇,使得伊尹的故事不断向神奇化和圣贤化方向发展,遮蔽了历史的真相。1、《史记殷本纪》《孟子万章上》与《竹书纪年》孰是孰非?《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