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虞允文是如何打赢采石之战的

虞允文是如何打赢采石之战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44 更新时间:2023/12/16 0:26:01

采石之战对于南宋来说是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如果当时宋军战败,可能宋朝的整个历史会提前结束。1161年,金军准备渡江南进,文臣允文在采石率军阻截,后来成功抵御金军的进攻,使得南宋转危为安,金国则是引起了政变。其实采石之战的胜利所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是打破完颜亮的计划这么简单,还使得金国内部产生了严重分裂,实属一件改变国家走向的重大事件。那虞允文究竟是如何打赢这场战役的呢?

1、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

众所周知,北宋是金国灭亡的。赵构在南方建立史称的南宋后,金国一直磨刀霍霍,把消灭南宋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金国海陵王完颜亮1149年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时任皇帝金熙宗,自立为帝。1153年,将上京迁都燕京,命名为中都大兴府。尔后迁都汴京。完颜亮两次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河东、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是为了展开对南宋的军事进攻。

1161年7月,完颜亮率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由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由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海路由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当时,南宋守卫淮河一带边界的主将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敌我还没接触就弃军不战而逃。金军很快就占领了淮河以南的土地,到达了长江边。完颜亮夸下海口:多则百日,少则一月,灭掉宋国。一贯主张求和的宋高宗赵构不是召集文武百官来商议如何抵抗,而是打算将众官员遣散,自己乘船到大海去躲避金军。主战派的大臣们极力谏阻,才迫使赵构改变主意,同意抗金。

2、虞允文主动挑起指挥重任

中书舍人虞允文,被任命为参赞军事,到芜湖前线慰问宋军。他去的时候,被免职的王权已被召回临安,新任命的统军将领李显忠尚未到达。由于没有主将,宋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茫然不知所措。而长江西岸的金军,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渡江作战准备。

虞允文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形势很险恶,给朝廷禀报已经来不及,于是他决定越权行事,先由慰问军队变为整顿军队,组织地方民兵支援,然后亲自来到采石江边,察看地形部署兵力。随从担心地给他说:如果打了败仗,那会罪上加罪哟。虞允文大义凛然地说:现在国家如此危险,我不能当逃兵。

十一月初八,完颜亮发动第一次进攻,虞允文亲临江边前线指挥。南宋水军早已作好准备,水军分成五支,分别隐藏在礁滩处伺机突击。待一部分敌军上岸后,南宋的五支水军一齐出动,击沉金兵船只多艘,射死四千多人,溺死者不计其数。部将时俊挥舞着双刀,率领步兵冲向上岸的敌军。

兵士们斗志昂扬,拼命冲杀。金兵入侵以来,还没有遭到过象样的抵抗,如今碰到这么强硬的敌手,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完颜亮自然不敢罢休,第二天率三百多艘战船一齐出动,双方刚一接触,南宋水军一边快速推进,一边射出无数火箭。金军措手不及,一大半敌船着火。金军再次大败。

采石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这胜利的鼓舞下,南宋其他陆上两路稳住了阵脚,水路也取得了胜利。时任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率舰队守卫海防的李宝,早年曾在岳飞麾下统率义军,同金军作战屡立战功,主动请缨率领一支只有战船120艘、水兵3000人的舰队,从平江(今江苏苏州)出发,沿东海北上长途奔袭金国舰队。

沿途打败了小股敌军。10月27日抵达金国水军驻地唐岛,李宝先下令火箭袭击,然后指挥舰队奋勇插入敌阵,命令士兵跳上敌舰与金兵展开白刃战。结果金国舰队除统帅苏保衡只身逃脱外,全军覆没。

采石之战完胜后,虞允文再接再厉,率水军直抵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追杀敌人。完颜亮被迫移军扬州。他恼羞成怒,强令金军从瓜洲(今江苏扬州南运河入长江口处)渡江,部下不堪忍受,将其暗杀。树倒猢孙散哦,四路入侵金军全面溃败。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3、采石之战胜利原因浅析

文臣虞允文客串前敌总指挥,率先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逆转了长期被动的南宋抗金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虞允文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除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外,其武艺也不差。虽然史书上没详细作过介绍,但从其经历上可见端倪。他曾出使金国,金国的官员轻视南宋,更瞧不起文职官员,来个“那壶不开提那壶”,说要与他比武射箭,实则是想给他一个难堪。虞允文沉着比武,拿起弓来“唰唰唰”射了三箭,箭箭命中靶心。金国官员大惊!叹道:弓马本是游牧民族的强项,看来汉人也不错。

其二、南宋的武器装备占优。人类战争史上,南宋军队第一次将火药火器运用于大规模水(海)战,在世界水(海)战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在水(海)战中,南宋采用的是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金国的战船较小又是平底,且粗制滥造,抗风浪性差。游牧民族士兵不习水战,金军中的汉族士兵虽懂水战,但不仅仅“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暗暗配合南宋军队作战。

其三,多年来,金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南宋军民的义愤,士兵们斗志昂扬,同仇敌忾。老百姓探敌情、搞运输等,同心协力配合官军作战。据史载,金军第一天进攻采石时,江边连绵十多里的山头上站满老百姓,为官军英勇抗敌呐喊助威,声震云天。真格是人民战争的宏伟场面。

4、虞允文为抗金奋斗终生

采石大捷之后,虞允文的才能得到朝野的认可和推崇。在十余年间几度出任地方大员和朝廷要职。但他长期面临着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就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乃至不同派系的主战派之间,一旦发生了争斗,常常将虞允文裹挟其中,让他心力交瘁。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他与防守川陕边境的名将吴璘共谋经略中原之计,乘金国政局不稳出奇兵,收复了陕西三路十三州之地。可是政敌们却污蔑他是“轻薄巧言之士”,“其实无能,用著辄败,只志在脱赚富贵而已”,将他的北伐理想说成贪图功名的小人行径。保守派宰相史浩等大臣,以“弃鸡肋之无多”为由,要求退出新收复的陕西之地。虞允文前后上疏15道,反对弃地之说,认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才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可叹的是不仅新收复的失地丧失,老将吴璘率军仓促撤退,被金军袭击,死伤惨重。

另一个宰相汤思退主张弃地求和,想要东线南宋军放弃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四州。虞允文连连上疏反对,力求保住关乎上游之存亡的唐、邓二州,却被诬蔑为“大言误国,以邀美名”,被宣召回朝。

虞允文当然不是“轻薄巧言之士”,相反面对别人的诋毁,他总是以德报怨。有一次虞允文调任临安,同行中有人盗取他所著《新唐书》献给当时宰相,还来个恶人先告状,处处说虞允文的坏话。后来虞允文拜访夔州知府沈该。闲聊中沈该提起这偷书小人,虞允文却对此人赞不绝口。沈该不解,虞允文说:他什么都好,只是喜欢骂人而已。沈该嗟叹再三,佩服虞允文高风亮节。

文末补白:虞允文的抗金策略是积极备战,充实财力和兵力,以待良机出兵。虞允文此后两次受命治蜀,准备北伐之事,都是以治兵和理财为主。宋孝宗沉不住气,对虞允文治蜀多年,却不提出兵之事颇为不满,曾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积劳成疾辞世,宋孝宗怨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不愿给他赠谥号。

几年后,宋孝宗在阅兵时发现了虞允文生前训练出来的精兵强将,才恍然大悟到他的良苦用心,随后下诏追赠虞允文为太傅,赐谥号“忠肃”。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乾隆登基后为什么不平反这个大伯胤禔?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乾隆也还是有很多故事,今天就说说他的这个平反的事情,话说他是平反了很多这个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们,这个应该是一件好事了,但是这其中唯独有一位没有被平反的人,这个人就是这个乾隆的大伯胤禔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其中的具体原因吧,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别错过了

  • 宇文化及为什么要杀隋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对于隋炀帝的印象,一直以来也都是一个暴君昏君的形象了,隋朝和秦朝很像,有一个很厉害的开国皇帝,却都败在了第二个皇帝手里。而隋炀帝据说最终也是被自己的一个宠臣宇文化及所杀,不过既然宇文化及是宠臣,他为何要杀掉隋炀帝?当年杨坚灭掉北周的时候,为什么还漏掉了一个宇文化及没有杀,最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 王继勋吃人肉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这次说的王继勋可不是那位宋初名将,而是赵匡胤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相传王继勋为人恶劣,有着食人魔之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宋史》中有记载关于王继勋的事迹,他自从失职被解除兵权后,便常以脔割奴婢为乐,手段十分残忍,不过因为王继勋和赵匡胤是亲戚关系,所以一直没能将他绳之於法。还是等赵光

  •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兵权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矛头是指向太子李建成,但他的举动显然等于发动政变,此举足以让李渊下令将他围剿。不过当时李渊好像并没有出动禁军,难道他就不怕李世民下个目标就是他吗?实际上李渊也没想到李世民会做到这一部,而且李建成已经死了,李世民并没有逼李渊退位,而是给了他一个台阶下,李渊懂得没必要和李世民闹

  • 历史上三国真实实力对比,别再被罗贯中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代一直都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一个时代,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相互之间又有很多联系,但是比之五代十国和南北朝却又更好理解,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影响,因此一直都是很多人很喜欢的一个时代。不过对于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实力,很多人也都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而产生了一些误解。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时期三个国

  • 王翦和李信灭楚战术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拿下韩、赵、魏三国后,气势势如破竹,秦始皇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楚国身上。楚国虽然已经过了巅峰期,但毕竟是一个老牌强国,不可轻视。但李信夸下海口,称只要20万大军就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最后是兵败而归。秦王没办法,只能让王翦出战,最后成功灭亡楚国。那李信和王翦在灭楚战略上究竟有何不同呢?这段历史还是非常

  • 如果嬴政还活着,刘邦项羽还能争天下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秦朝因秦二世而亡,并不是因为起义军多么的厉害,也不是因为秦朝的锅里衰弱,而是在于秦朝的政治因人的影响而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使得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全新王朝遭遇了体系崩溃之痛。若问及秦国如何强大,我们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出现的一定是“虎狼之师”秦军、悍不畏死的秦人,以及以一敌六却愈战愈

  • 为什么宋朝贪官那么少?和官员工资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的贪官,以明朝时期最为出名,明朝虽然一直对贪官进行打击,但实际上收效甚微,还是会出现很多的贪官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办法禁止的,但是在其他朝代,对贪官的惩罚远远没有明朝那么严厉,比如宋朝时期,但是宋朝的贪官却很少,虽说并不能完全杜绝,但是情况却比明朝要好了很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宋朝贪官很少的原因究竟

  • 吕蒙击败关羽,为何没能名留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是三国最出名的将领,可能都没有之一。而吕蒙作为击杀关羽的关键人物,为何他没有因此名留青史呢?其实吕蒙是东吴最早提出攻灭关羽的人,孙权早就想回收荆州,苦于没有机会,后来关羽主动进攻樊城,孙权便看准时机让吕蒙担任主帅偷袭荆州,最后成功得手,并且杀死了蜀国大将关羽。但吕蒙并没有成为后人眼中的英雄,反而

  • 孔融不是被灭门了吗?为何还会有孔子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孔氏家族作为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家族,以孔子为始,至今依然存在,并且可以说一直都是当时非常受人瞩目的一个大家族。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后世非常深远。不过,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当时孔融作为孔子后人,因为一些原因最终被曹操灭门,孔融的孩子们都没能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