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王朝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是怎样的?

清王朝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113 更新时间:2024/2/5 7:33:43

“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天地万物自然运行皆有其序,凡事有其因必有其果,对于一国而言亦是如此。得民心者自然长治久安,违逆万物运行之理者自然分崩离析,逐渐覆灭。因此,清王朝的陨落并非毫无缘由,究其本质一切亦在于咎由自取,不得民心所致使。彼时内忧外患,人民流离失所,革命火焰四处燃烧沸腾,千疮百孔的清王朝覆灭实属历史的必然,亦是天地依序运行的必然。

一、清王朝存在的最后一天

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在中国的最后一天,这一庞然大物结束了对于中国二百余年的统治,自此沉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因此,这一天对于历史进程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那么弥留之际的清王朝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伴随清政府二百余年的早朝制度在这一天如期举行,但也于这一天作为结束。一大早,供皇帝日理万机的乾清宫早已挤满了各位大臣。

他们按照惯例分列两行,唯有外务大臣胡惟德居于中位,直面那座象征九五至尊、一国之权的帝王宝座。

顾首接耳之声随着隆裕皇太后以及小皇帝溥仪的到来戛然而止,这些大臣拂去衣衫上的风尘,下意识的毕恭毕敬复又挺了挺身躯。无论有心或是无意,唯有他们清楚此行的目的以及其中的意义。

面对隆裕皇太后以及小皇帝溥仪,他们并未依照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延续无数年的制度与惯例,施以三拜九叩之礼。而是简简单单的三度鞠躬以示尊敬。

以往他们跪的是皇权,而今日口有其名的清王室手中已然空无一物,自然不值他们一跪。而对此,不明世事的幼年皇帝溥仪自然不明白这些大臣为何与往日里不一,但是隆裕皇太后面无波动,心底酸楚沉痛惟其自知。

太监将早已拟好的退位诏书递至隆裕皇太后身前,她颤巍巍的伸手接过,终于内心崩溃小声抽泣,复又嚎啕大哭。

一度令台下群臣不免生出几分悲凉之感,但是他们清楚即便哭塌了这座大殿也无济于事,清王朝的覆灭已然注定,而他们此时的心底又哪里顾得上清王朝的死活?

树倒猢狲散,他们亦在为自己的前程堪忧,其中不乏等着这道退位诏书,好去袁世凯那里请赏的人。纵然心如刀割但隆裕皇太后自知无用,将退位诏书交给大臣盖上玉玺,继而转交给了台下的诸位。

一众大臣一如来时模样,任务完成之后朝着隆裕皇太后以及皇帝溥仪再度三鞠躬,继而转身离去。在隆裕皇太后眼中,相较于往日身处于朝堂之上,慷慨激昂抑或忧国忧民的样子,这些背影那般决绝无情。

而随着这些人走出皇宫将退位诏书交给了等候多时的袁世凯,清王朝已然作古成为了历史。

纵观清王朝之衰落,一切实属必然,而对于“1912年2月12日作为清王朝在中国的最后一天”而言,一切早已埋下了伏笔,而这一天只是棋局之中的收官。

二、清王朝的分崩离析

随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的两个多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十五个省市先后脱离清王朝的掌控,成功实现独立,清政府对于中华大地的掌控已然摇摇欲坠。至此时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名存实亡。

而在此前,清政府的暴行已经为这一切不知不觉间埋下了伏笔,从清朝整体兴衰来看,清朝的衰落早在很久之前便已经注定无法扭转了。

清王朝的陨落与它的军事力量悉数被袁世凯所掌控不无关系,而袁世凯亦是清王朝亲手缔造的,其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辛亥革命期间,掌控清王朝绝大部分军事实力的袁世凯,一边对清政府抛出革命军实力强横的夸大言辞,促使清廷的紧张,为退位事宜埋下伏笔,继而面向革命人士一边采用武力恐吓另一方面积极与革命党人接触,寻求“和谈”。

由此来看,袁世凯所寻求的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此,南北和谈发生了。

在外国列强的干涉之下,1911年12月初双方签订了武汉停火协议。继而双方各自派出代表进行和谈。孙中山于谈判期间回国,在南京组成临时政府。眼见利益悉数流失的袁世凯顿时恼羞成怒,撤销了北方代表的资格,和谈中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但是对于孙中山所成立的政府外国列强并不承认,因为他们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目的便是在于从中获取利益,但是显而易见孙中山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想要尽快促就中国和平统一的孙中山先生先是向袁世凯提出了清廷皇帝退位后的优待协议,继而洞悉了袁世凯的真实目的之后。

孙中山先生发出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廷皇帝退位,那么他便自行辞职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袁世凯的目的得以实现,自然是极力促就皇帝退位,因此加快了逼宫的进程。

此前袁世凯为了今日早已对清廷内部大肆夸大革命军的实力,此时袁世凯更是通过游说庆亲王奕劻和那桐,贿赂隆裕皇太后身旁得宠太监继而施加威吓的方式,与此同时向她晓以利害,告知优待的来之不易。

威逼利诱素来是袁世凯惯用的伎俩,利诱有了,威逼岂会少?当然袁世凯自己不会出面做这个罪人,因此在他的授意之下,时任湖广总督的段祺瑞联合数十名北洋将领,威胁清廷“若不退位立即造反”。

由此令清廷人人惶恐,因此决定只要优待清廷,便可以放弃政权。因而,也就有了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在中国的最后一天,隆裕皇太后以及皇帝溥仪颁下诏书宣告清政府于中华大地之上就此终结。

三、“窃国者”袁世凯

清政府的终结是无数革命人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成果,但是这一革命成果却为袁世凯所窃取,无论彼时今日都是为人所愤恨的。尤其是袁世凯在日后妄图复辟帝制,可谓是贼心不死。

不过关于袁世凯复辟帝制亦是亦有所缘由。众所周知相较于古代皇帝一言九鼎来看,即便是身为总统袁世凯依旧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钳制,因此心生不满,而恰在此时他的“坑爹”儿子袁克定起了鬼心思。

袁世凯之所以妄图复辟其中不乏袁克定的推波助澜。袁世凯素来通过一则报纸来关注国际动态,然而袁克定却在这份报纸上动了手脚。

袁世凯平日里所接触到的报纸与市面之中的完全不一样,而是袁克定刻意找人做出修改的,其中内容鼓吹帝制继而煽动着袁世凯内心的火焰,由此踏上了复辟的不归之路。

否则单单是以袁世凯大力促就之下推翻清政府这一件事情是可以令他拥有芳誉的,毕竟在位期间袁世凯大力发展实体工业,派出无数学子远赴异国求学,是有着一定积极贡献的。但是却因为复辟帝制背上了千古的骂名。

不过纵观历史之发展,无论是清政府抑或是袁世凯,都是在逆着时代的洪流而上的,毕竟时代发展之下有些事物注定是要被淘汰的,如皇权一般,历经几千年来的剥削,随着革命火焰的熊熊燃烧,人民的愤怒实际上已经彻底爆发了。

因此,在时代洪流之下,帝制的覆灭已是必然,没有任何人能够忤逆自然的意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西夏为何有实力吊打北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的宋朝历史当中,一直都是积贫积弱的形象,长期打败仗,被周边不少民族吊打。而被“吊打”的原因难道只是“兵弱”这种原因吗?肯定不是,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从宋对西夏的战争分析其中的原因。西夏原本属于羌民族的一支,七世纪时开始依附于唐朝,九世纪时因助力唐朝

  • 公元712年为何扑朔迷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712年,正式我国唐朝时期,但是这一年注定成为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阿拉伯军队攻陷西哥特王国首都托莱多,统治区域从印度边界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西抵大西洋,东线收服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地跨亚非欧。阿拉伯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幻想踏上中国领土,吞食富庶之地。另一边,50岁的中国皇帝李旦忙于处理政事和

  • 姜维为什么不投降,这样还能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刘禅投降邓艾,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把刘备交给他的蜀汉大业彻底画上句话。当时跟着投降的大臣多数能换来一个善终,可能这个结果对他们来说还算不错。不过以姜维为首的人士,他们根本不愿投降,姜维直到最后一刻还希望能够借钟会之手复国,其心态和身为国君的刘禅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姜维最后下场十分惨烈,或许这是注定好的

  • 亡秦者胡也什么意思,“胡”指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曾有一个长生梦,并且用尽各种办法来寻求长生之术。后来卢生告知秦始皇,在蓬莱仙岛上有秦始皇想要的东西。此后卢生便被派去寻药,等卢生归来时他找到一本书,上面有句话写道:“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听闻,觉得书中的“胡”指的是匈奴,便下令北伐,修筑长城。不

  • 袁绍如果听取田丰策略,最终能否战胜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袁绍身边人才如云,可惜他不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不然袁绍也不可能败给弱于自己的曹操。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只有一位能够胜出,可以说是双方的生死之战,结果曹操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当时,田丰多次向袁绍进言,但袁绍根本不采纳,最后还将他处死。如果袁绍能够按照田丰给出的策略行事,他有没有可能击败

  • 蜀汉亡国是因为穷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蜀汉作为三国时期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很多人也经常会去分析为什么蜀汉会灭亡,可以说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绝不只有一个,但在众多的原因当中,也是有最主要的原因的,那就是因为穷,毕竟相比起吴国和魏国,尤其是魏国,蜀国是真的很穷的。那么穷究竟是怎么导致蜀汉的灭亡的呢?蜀汉建国几十年,为何一直都很穷?今天就让小编带

  • 崇祯皇帝自缢后,明朝有哪些官员跟着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知已无力回天,最终他选择在煤山了却自己的一生。在此之前,他担心自己的家人落入李自成手中,只能下狠心让他们一同陪葬。当时朝中还有文武百官,这一刻对他们来说无疑也要做出选择,是投靠贼人之手,还是同崇祯帝一起殉国?实际上崇祯帝死后,的确是有大臣跟着赴死,但人数并不多。下面就来讲讲

  • 假如刘封救出关羽,蜀汉能否改变最终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把关羽的死推到刘封头上,认为他没有及时出兵救援,才导致关羽孤立无援,最后战死。那假如刘封顺利救出关羽,这件事究竟能否改变蜀国的命运呢?此处我们可以开一个小脑洞,关羽没死,蜀国和东吴也将结仇,刘备还是有可能出兵伐吴。但刘备的心态会完全不一样,加上有关羽的指挥,就算这场战役没有获胜,也不可能出现

  • 元朝文人的地位在乞丐前面?为何地位这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古代的文人一般地位都不会很低,文人留下的各种作品,还有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都会成为官员,因此在各个朝代,文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然而在元朝时期,文人的地位竟然只比乞丐高一点,也就是说元朝的文人地位非常的低,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为什么元朝对文人会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

  • 宋朝公主为什么叫帝姬?称呼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皇帝的女儿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称呼叫公主,不过随着时间的改变,不同朝代的“公主”也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在清朝时期一般就叫格格,而在宋朝时期,从宋徽宗开始,将公主改名为帝姬,这是为什么呢?帝姬这个称呼听起来还是比格格或者公主更有震慑力,那宋徽宗改名的举动又是为什么,他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