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68 更新时间:2024/1/20 11:52:56

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还有武则天尊崇佛教的历史,觉得唐朝时期佛教应该是发展的非常好的,唐朝人应该都非常信奉佛教,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那就是有一部分唐朝公主,或者一些很有名的女子,她们却选择去当道姑而不是尼姑,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佛教很盛行的话,为什么她们还会选择出家当道士?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唐朝有哪些出家的公主

唐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女皇的出现,让古人意识到了原来女人也可以走上政治舞台,而且她们治理国家的能力可能比男人还要好。

受武则天的影响,唐朝女性的地位大大提高,女权意识开始觉醒。相比于其他朝代,唐朝女性所受到的规矩束缚并没有那么多。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社会风气,那就是“出家”。传统古代女性必然要走向结婚生子这条道路,但是“出家”使很多唐朝女性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因此出家也成为了社会的流行风向。

不仅百姓爱出家,唐朝的公主们也都爱出家。

太平公主——为了避免和亲出家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和李世民的女儿,备受宠爱。唐朝素来就有“公主和亲”的习俗,太平公主即便是武则天的掌上明珠,但她也无法避免会碰见和亲这件事情。

为了不破坏两国的友好关系,李世民无法直接拒绝外邦的和亲请求。于是,武则天就为太平公主修建了太平观,令她带发修行以逃避和亲。

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道士姐妹花

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母同胞的亲妹妹,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路:出家当道士。

两位公主都很喜欢道家思想,希望能够通过出家修行,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虽然她们身份尊贵,但不太会被传统规矩所束缚,当她们提出要出家的时候,皇帝也是欣然允许了。

杨玉环——出家只是身份过渡

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的王妃,因为容貌艳丽被李隆基所看中。李隆基想让杨玉环入宫为妃,碍于伦常关系,不太好直接下诏书令其入宫,所以就想出了让玉环出家这个法子。

杨玉环以“为太妃祈福”的名义,到道观里面修行,法号“太真”。大概修行了五年之后,世人都渐渐忘了杨玉环“寿王妃”这个身份,李隆基才将杨玉环从道观里面接了出来,封她为贵妃。

鱼玄机——将道观作为安息之所

鱼玄机是著名的大唐女诗人,她嫁给了唐朝的才子李亿为妾。鱼玄机总是和李亿的妻子发生矛盾,家宅不宁,李亿只好将鱼玄机安置到了咸宜观做道士。

当然鱼玄机并不是真的在道观里面修行,她只是将道观作为暂时的安身之所。

除了唐朝的公主们喜欢出家,唐朝的普通女性也有选择出家当道士的。在唐朝,出家并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她们性出家也并不是单纯地修行。

就像上面所写的几个例子,她们出家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为了逃避婚姻的,也有将道观作为栖身之所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唐朝流行“出家”这种社会风气呢?

2、宗教氛围的影响

唐朝以道教作为国教。道家思想就是通过修行以达到长生,修行也可以使人摆脱苦难。所以才有了玉真公主、金仙公主这样的女性选择出家修行。

在武则天时期以后,唐朝时的外交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佛教文化交流,来自西方的佛教典籍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唐朝。

武则天喜欢佛教,抑制道教,在她之后的帝王们又开始信仰佛教,令人修建寺庙,亲自礼佛,这些行为都促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上行下效,帝王将这种宗教思想传给了贵族阶级,又向下传播到了平民阶级,从而使整个唐朝都笼罩在了宗教氛围当中。

佛教与道教的传播发展,影响到了百姓们的思想。很多女性受到了宗教文化的熏陶,开始寻求一种自由的,四大皆空的境界,于是她们选择了出家当道士。

3、女权意识的崛起

自女皇武则天出现之后,唐朝的女权意识开始慢慢的觉醒。虽然当时的女性地位还是无法和现代相比,但是比起其他朝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唐朝的女性不再甘心被传统的规矩所束缚,她们开始追求一种自由的、独立的思想。通过“出家修行”就可以使她们摆脱掉婚姻,摆脱掉世俗的烦恼。

有很多已婚的女性,若是婚姻不如意的,可以选择出家修行;或者是不想结婚的女性,通过出家可以名正言顺地逃脱婚姻;亦或是丈夫早逝的女性,如果不方便改嫁,家里人也会令她们出家修行。

唐朝女性出家并不一定以修行为目的,只是将出家作为一种手段来摆脱世俗的烦恼。

道观是唐朝女性的庇护之所。只要入了道观,就算不想结婚也可以变得名正言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汉朝七国之乱时,为何匈奴没有趁机突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七国之乱,是汉朝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叛乱,其实当时距离汉朝建立年份也不算特别长,汉朝也还在发展当中,至少还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而匈奴一直以来也都是汉朝旁边的一大隐患,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是和平相处的,但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朝内部可以说是非常乱的,为什么匈奴没有趁此机会偷袭呢?今天

  •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凡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了让军队带着百姓撤退,他在西城上演空城计,直接城门大开。这反倒是让司马懿大军有了顾忌,最后不敢攻入城门,下令撤军。其实现实真的发生空城计,司马懿未必就不敢攻城,或许这件事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展。但对于诸葛

  • 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夺取曹氏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提到曹魏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曹氏家族了,曹家创立了魏国政权,而且还一直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然而最终却还是被司马家篡权了。但是篡权必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期必然会有很多的铺垫,那么司马懿最终在高平陵之变篡权之前,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了后来的结局呢?司马懿是如何一点点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呢?今天

  • 七国之乱爆发,匈奴为何没有南下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打算实行削藩,提升中央集权。根据晁错《削藩策》的说明,先要拿回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的封地,实际上削藩总会伴随风险,因为各个诸侯王不会任朝廷削弱自身力量。所以此后吴王联合楚王、赵王等人造反,七国之乱就这样爆发了。中原产生内乱,对于北方匈奴来说,算是一个南下的好机会,

  • 李典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李典这个人物陌生。李典是魏国名将,曾在博望坡之战和逍遥津之战立有战功,那李典的军事才华在三国究竟属于一个什么水平呢?今天就来简单跟大家分析下。其实李典比较特殊,他从小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兵法,后来才选择从军。史料记载,李典为人儒雅慷慨,从不与人争夺军功,颇有长者之风,所以

  • 崇祯帝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名将,曾多次率军击败后金,但因魏忠贤原因选择辞官回乡。等崇祯帝继位后,袁崇焕再次得到重用,于1629年击败皇太极,解救京师之围,立下大功。不过等待袁崇焕的结局却是遭凌迟处死,家人还被流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时崇祯帝给袁崇焕定的罪名是通敌,认为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以袁崇焕的人品,和他

  • 关羽离开曹操,真的是为了刘备张飞兄弟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对关羽那么好,自然是想要将关羽收为麾下,但关羽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两位兄弟,最终还是决定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这听起来的确是非常符合关羽的设定,非常重义气,不论什么境遇都惦记着自己的兄弟。但是,虽然这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关羽当真只是因为讲义气吗?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真的只是因为兄弟情深?下面就让

  • 魏延死后,蜀国还有哪些能扛起大旗的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出自《扫迷帚》,虽然正史没有提到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蜀国人才逐渐凋零的现实。姜维率兵北伐,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将可用,只能让年迈的廖化当先锋,这样的场景也是令人感叹。蜀国早期可谓是群星璀璨,不过等魏延死后,能扛起大旗的将领的确是不多了。那下面

  • 为何赵云不能劝阻刘备伐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伐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都还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各自的反应却很不一样,有的直接就劝阻刘备,也有一言不发的,但为什么说所有人都能去劝刘备,唯独赵云不可以开口呢?赵云其实也是反对伐吴的,可是他为什么不能自己亲自出面劝阻刘备,这中间到底是有什么差距吗?赵云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

  • 朱元璋差点把日本灭了,最后为何放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时期,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也是有不少的,日本在当时被称作是倭国,明朝时期也是有很严重的倭寇隐患的,很多人都知道后来又不少抗倭大将,但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曾经差点把日本给灭掉了,但是最终却还是停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朱元璋当时为什么突然就收手了,他是考虑到了什么问题吗?朱元璋最终没有灭掉日本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