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羽离开曹操,真的是为了刘备张飞兄弟情吗?

关羽离开曹操,真的是为了刘备张飞兄弟情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568 更新时间:2024/2/5 7:45:34

曹操对关羽那么好,自然是想要将关羽收为麾下,但关羽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两位兄弟,最终还是决定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这听起来的确是非常符合关羽的设定,非常重义气,不论什么境遇都惦记着自己的兄弟。但是,虽然这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关羽当真只是因为讲义气吗?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真的只是因为兄弟情深?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关羽被曹操所俘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刘备被打败,于是曹操亲率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了袁绍,《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就想让关羽留下,曹操便让张辽以私人的感情去询问关羽,《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后来,袁绍派大将颜良淳于琼郭图攻打刘延镇守白马,荀攸向曹操提出声东击西、轻兵掩袭白马的战略。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议,曹操率大军亲自救援,颜良应战,《晋书·载记第二十六》:臣子逃归君父,振古通义,故魏武善关羽之奔。

《三国志:关羽传》: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磨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斩杀颜良,让曹操喜忧参半,曹操喜的是,关羽帮助他解决了白马之围;曹操忧的是,关羽立了战功,有了离开他的理由;为了稳住关羽的心,曹操马上上奏汉献帝,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封侯在汉代是武将最高的荣誉了。

从曹操封关羽封汉寿亭侯,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心良苦”,当时曹操的爵位是费亭侯,刘备是宜城亭侯,封关羽为汉寿亭侯,等于曹操、刘备、关羽可以“平起平坐”了,曹操再一次用侯爵挽留了关羽,这个诱惑太大了。

2、关羽为何离开曹操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离开曹操,真的为了刘备吗?只有张辽知道原因。

张辽和关羽是同乡好友关系,两个人也算是各为其主。当时曹操让张辽问关羽,有没有久留的意思。关羽的回答:“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这个时候张辽就担心,自己如实汇报,可能导致曹操杀了关羽,张辽考虑再三,还是向曹操说了实话。

张辽明白,关羽留不下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因为刘备,因为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不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只有回到刘备身边,才能体现出关羽的忠义之心,对于汉寿亭侯关羽不在乎这些。

还有一点张辽也非常明白,虽然曹操对关羽信任有加,关羽觉得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上下关系不一样。刘备对关羽是信任的,是结拜的兄弟。曹操这边就不行了,这边比较复杂,不光有曹操势力,还有汉室宗亲的势力,还有反对曹操的势力。

张辽对关羽非常了解,关羽的性格骄傲自大,关羽不善于处理同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曹营中,除了关羽认识张辽、徐晃以外,关羽还认识谁?谁还能跟刘备、张飞一样和自己亲,关羽权衡利弊,还是离开曹操吧。关羽在刘备的帐下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3、关羽并非只是为了刘备

张辽,曹操手下著名将领之一,他曾从属于吕布等人,下邳之战后才投靠曹操成为其部下。张辽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可谓战果累累,曹操对其也是十分器重,曾把多次大战的重任交予他。那么对于关羽离开曹操的原因,张辽为何会知晓?原来张辽和关羽两人是同乡,且彼此之间都有所耳闻,互相敬佩,两人在徐州初次见面便得知对方乃是志同道合之人。

由此结下友谊。而在刘备与吕布对抗时,关羽更是亲自下跪为张辽求情,张辽得知关羽本为性格孤傲之人,却愿意为了自己下跪,从此以后,两人关系甚是密切,甚至传闻张辽后来与关羽互为知己。也许这便是张辽知晓关羽离开曹操的原因,那关羽究竟为何离开?

曹操得知袁绍统一了河北,而袁术正在投靠袁绍的路上,因担心自己的政权受到威胁,曹操便派刘备前去阻击袁术,怎料刘备中途叛变占领了徐州。关羽曾是刘备的下属,刘备叛变后,曹操又怎会愿意将重要之事交予关羽去办。以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性格,他岂会完全相信关羽,毕竟他也担心关羽像刘备一样突然叛变。

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是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期。曹操打着关心关羽的口号,实则是想让张辽去打探关羽对于在曹魏去留的态度。张辽进退两难,一面是上司,一面是自己的好友,但迫于无奈,他只得硬着头皮去找关羽。见到关羽聊了一番后,张辽便得知关羽不会久留,但因害怕曹操对关羽大下杀手,张辽只得对曹操撒谎,曹操得知后表面上称赞关羽,但其实他内心早已知晓关羽的决定,只是不愿拆穿罢了。由此看来,关羽离开曹操并非是为了刘备。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魏延死后,蜀国还有哪些能扛起大旗的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出自《扫迷帚》,虽然正史没有提到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蜀国人才逐渐凋零的现实。姜维率兵北伐,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将可用,只能让年迈的廖化当先锋,这样的场景也是令人感叹。蜀国早期可谓是群星璀璨,不过等魏延死后,能扛起大旗的将领的确是不多了。那下面

  • 为何赵云不能劝阻刘备伐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伐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都还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各自的反应却很不一样,有的直接就劝阻刘备,也有一言不发的,但为什么说所有人都能去劝刘备,唯独赵云不可以开口呢?赵云其实也是反对伐吴的,可是他为什么不能自己亲自出面劝阻刘备,这中间到底是有什么差距吗?赵云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

  • 朱元璋差点把日本灭了,最后为何放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时期,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也是有不少的,日本在当时被称作是倭国,明朝时期也是有很严重的倭寇隐患的,很多人都知道后来又不少抗倭大将,但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曾经差点把日本给灭掉了,但是最终却还是停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朱元璋当时为什么突然就收手了,他是考虑到了什么问题吗?朱元璋最终没有灭掉日本的原因是

  • 李世民的玄甲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他之所以能够屡立战功,离不来他手上这一支强大的玄甲军。李渊建唐,但早期国库并不丰厚,李世民只能凑齐3500人组成骑兵。早年李渊曾在太原负责防守突厥,所以组建了一些轻骑兵部队,等李世民参军后,他逐渐笼络了众多名将,这才壮大了玄甲军的实力,让这支军队在面对夏军、王世充等大军时,能够以少

  • 秦始皇死后,他的棺椁真的保存在水银里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死后是被葬在骊山墓秦始皇陵,而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寝,直到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并没有将秦始皇陵全部挖掘出来,所以大家都非常好奇这个陵墓的全貌究竟是怎样的。在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和秦始皇陵有关的故事,有称秦始皇死后,他的棺椁是被保存在水银里,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

  • 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西周时期,周朝建立一百多年以后,发生了一次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被称之为“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不过这里所说的国人,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的是当时居住在国都的人的一种统称,换句话说,国人暴动就是西周都城镐京发生的一次暴动,而主要参加人员就是平民百姓。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

  •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很少打胜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跟随刘备征战,刘备也是经常在各种战役中获胜,很多人认为,这是源于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辅佐刘备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却似乎总是在打败仗,尤其是北伐,总是败多胜少很多人认为,他这样做也是耗费了很大的国力,蜀汉因此逐渐衰落。但为什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总是打败仗呢?今天就让小编带

  • 司马炎和司马顺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炎称帝,改朝换代,按理说肯定是要给自家亲戚分封诸王。不过这里面却有一位例外,他不仅没能得到分封,还被司马炎给流放到武威姑臧,这个人就是司马懿七弟司马通的次子司马顺。可以说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已经将路给铺好,司马炎完全不用花费太大力气就能坐上皇位。不过篡位这种事难免会造人诟病,只是没想到自家人

  • 推恩令是谁提出的?汉武帝为什么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推恩令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极其经典又很厉害的阳谋,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来达到巩固皇权的效果,各地诸侯明明知道皇帝的真实意思,但是却又没有办法,根本没有任何能够反驳的地方,汉朝的皇权也终于因此得到了增强。但是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人,最终却被汉武帝杀掉了呢?他是为什么被杀,汉武帝是如何对待他的

  • 康熙怎么对付吴三桂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其中吴三桂是最为棘手的藩王。在康熙皇帝心里,不管吴三桂会不会撤藩,他都有可能造反,所以这件事如何妥当处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吴三桂迫于形势,只能先上书朝廷,假装附议,其实内心还是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但康熙早就做好准备,与其被动防守,不然主动出击,既然吴三桂迟早会反叛,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