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夺取曹氏政权的?

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夺取曹氏政权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11 更新时间:2023/12/27 8:30:05

一提到曹魏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曹氏家族了,曹家创立了魏国政权,而且还一直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然而最终却还是被司马家篡权了。但是篡权必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期必然会有很多的铺垫,那么司马懿最终在高平陵之变篡权之前,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了后来的结局呢?司马懿是如何一点点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司马家族能够夺取曹氏政权,靠的就是司马懿的谋略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是曹操的谋士,并不受重用,这并不是司马懿能力不行,而是曹操忌惮他,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也看出了司马懿是一个投机分子。但是曹操却没有完全摒弃他,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的能力,他的后代会需要司马懿,所以他把司马懿给了曹丕,但是他也告诫曹丕不要让司马懿掌握兵权,这就是在防着他。

既然曹氏一直都在防着司马懿,司马家族最后又是如何成功篡夺了政权呢?这就要归功与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不遗余力的北伐,想要消灭曹魏政权,而当时的曹魏政权日益腐败,任人唯亲,重用曹氏宗亲,而这些曹氏贵族中又没有人能够对抗诸葛亮。所以不得不重用司马懿,而司马懿本人很清楚,只要有诸葛亮,他就会有用武之地。正是如此,司马懿开始一步一步掌握权力,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当时和司马懿争权的就是曹爽曹芳即位后,开始重用的是曹爽,可惜的是曹爽能力不足,和诸葛亮的战争都是以大败而告终,而且他政治谋略不行,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铲除了曹爽,也正式掌握了曹魏政权。

虽然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忠于曹氏家族,发动了一些反抗,但都被司马懿察觉并解决。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续掌权,司马家族专权的局面更加显著,他废掉了曹芳,拥立曹髦为帝。

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代为辅政,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联合孙吴,起兵反对司马氏,却被司马昭打败,从此之后,司马家族的地位便再也无法取代,司马氏取代曹氏只是时间问题了。公元263年司马昭灭了蜀汉,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2、司马懿灭曹爽

曹睿临死前,司马懿又取得了同曹爽共同辅佐8岁小皇帝曹芳的重任。司马懿在曹芳即位后的前几年,主要是主持对吴国的防御。而后朝政逐渐被大将军曹爽所垄断。其实曹爽集团对司马懿的排挤,从齐王曹芳即位不久便已开始,仅仅是没有被激化。曹爽是个知识浅薄、无德无才的平庸之辈,为了使自己的权力不被架空只得起用亲朋好友。他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来排挤司马懿的势力,企图将司马懿架空。

司马懿伪装生病,不过问政事,实际上却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集团。正始十年(249)初,司马懿乘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时,起兵控制了京都,发动了政变。当时如果曹爽借皇帝之手诛杀司马懿,他只需要下一诏书足矣,但懦弱的性格使他不敢斗争,放弃了抵抗,向司马懿交出了兵权。而此前没有兵权、发动政变的司马懿正好摸准了曹爽的致命弱点。

高平陵政变使曹爽集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放弃了正面抗争,“称疾不上朝”,等待时机,恰逢曹爽集团改制失误,使司马懿成为政治反对派的领袖,并以精湛的斗争艺术,导演了高平陵政变这场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于是,晋代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3、司马懿老谋深算

司马懿早年确有避世之心,伏膺儒教,怀有叛逆之心。入仕之初即怀有雄豪之志,在曹魏政权内部潜伏40余年,表面上臣服于曹氏,虽然他的思想观念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曹魏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骨子里从未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确切地说,他在曹魏政权内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的事业奠定基础。最终,司马懿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也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但他并没有听取曹操的忠告,且论自身的资质而言,也远不及曹操的深谋远虑,因此他不仅重用了司马懿,且死前给予了司马懿实际的兵权,这期间司马懿簇拥曹丕废帝立位,其实也是借曹丕之手推翻汉室政权,重新设立新的政权体系。这也是促成司马家族后期篡权夺位的导火索,司马懿聪明就聪明在他分的情时机,看的清形势,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加之他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最终开始了他心中大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后来与诸葛亮长达7年的北伐战场上,更是奠定了结识的政权基础及经验,而着经历三代托孤辅主的他,多年政治经验的积累,促使他培养了一群可靠精干的羽翼臣子,也终于在后期扫除曹爽党群之后,成功的从曹魏政权的幕后走向台前,如同当初曹操以魏代汉一样,以晋颠覆了曹魏政权,控制了几乎整个天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七国之乱爆发,匈奴为何没有南下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打算实行削藩,提升中央集权。根据晁错《削藩策》的说明,先要拿回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的封地,实际上削藩总会伴随风险,因为各个诸侯王不会任朝廷削弱自身力量。所以此后吴王联合楚王、赵王等人造反,七国之乱就这样爆发了。中原产生内乱,对于北方匈奴来说,算是一个南下的好机会,

  • 李典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李典这个人物陌生。李典是魏国名将,曾在博望坡之战和逍遥津之战立有战功,那李典的军事才华在三国究竟属于一个什么水平呢?今天就来简单跟大家分析下。其实李典比较特殊,他从小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兵法,后来才选择从军。史料记载,李典为人儒雅慷慨,从不与人争夺军功,颇有长者之风,所以

  • 崇祯帝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名将,曾多次率军击败后金,但因魏忠贤原因选择辞官回乡。等崇祯帝继位后,袁崇焕再次得到重用,于1629年击败皇太极,解救京师之围,立下大功。不过等待袁崇焕的结局却是遭凌迟处死,家人还被流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时崇祯帝给袁崇焕定的罪名是通敌,认为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以袁崇焕的人品,和他

  • 关羽离开曹操,真的是为了刘备张飞兄弟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对关羽那么好,自然是想要将关羽收为麾下,但关羽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两位兄弟,最终还是决定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这听起来的确是非常符合关羽的设定,非常重义气,不论什么境遇都惦记着自己的兄弟。但是,虽然这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关羽当真只是因为讲义气吗?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真的只是因为兄弟情深?下面就让

  • 魏延死后,蜀国还有哪些能扛起大旗的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出自《扫迷帚》,虽然正史没有提到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蜀国人才逐渐凋零的现实。姜维率兵北伐,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将可用,只能让年迈的廖化当先锋,这样的场景也是令人感叹。蜀国早期可谓是群星璀璨,不过等魏延死后,能扛起大旗的将领的确是不多了。那下面

  • 为何赵云不能劝阻刘备伐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伐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都还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各自的反应却很不一样,有的直接就劝阻刘备,也有一言不发的,但为什么说所有人都能去劝刘备,唯独赵云不可以开口呢?赵云其实也是反对伐吴的,可是他为什么不能自己亲自出面劝阻刘备,这中间到底是有什么差距吗?赵云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

  • 朱元璋差点把日本灭了,最后为何放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时期,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也是有不少的,日本在当时被称作是倭国,明朝时期也是有很严重的倭寇隐患的,很多人都知道后来又不少抗倭大将,但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曾经差点把日本给灭掉了,但是最终却还是停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朱元璋当时为什么突然就收手了,他是考虑到了什么问题吗?朱元璋最终没有灭掉日本的原因是

  • 李世民的玄甲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他之所以能够屡立战功,离不来他手上这一支强大的玄甲军。李渊建唐,但早期国库并不丰厚,李世民只能凑齐3500人组成骑兵。早年李渊曾在太原负责防守突厥,所以组建了一些轻骑兵部队,等李世民参军后,他逐渐笼络了众多名将,这才壮大了玄甲军的实力,让这支军队在面对夏军、王世充等大军时,能够以少

  • 秦始皇死后,他的棺椁真的保存在水银里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死后是被葬在骊山墓秦始皇陵,而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寝,直到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并没有将秦始皇陵全部挖掘出来,所以大家都非常好奇这个陵墓的全貌究竟是怎样的。在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和秦始皇陵有关的故事,有称秦始皇死后,他的棺椁是被保存在水银里,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

  • 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西周时期,周朝建立一百多年以后,发生了一次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被称之为“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不过这里所说的国人,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的是当时居住在国都的人的一种统称,换句话说,国人暴动就是西周都城镐京发生的一次暴动,而主要参加人员就是平民百姓。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