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除掉鳌拜时的那几名少年,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康熙除掉鳌拜时的那几名少年,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817 更新时间:2024/1/17 13:45:12

很多人都知道,康熙智斗鳌拜的这段故事,康熙当时年纪也不大,而且只用了几个少年就抓住了鳌拜,这一段可以说看的还是让人大快人心的。不过很多人更关注的是鳌拜后来的结局,以及康熙是怎么做到这件事的,对于故事中的另外几个主角,似乎关注的并不多,那就是那几个帮助康熙抓住了鳌拜的少年。在抓住了鳌拜之后,他们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这几名少年后来的结局是什么,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康熙是如何除掉鳌拜的

康熙继位后,因为年幼,朝政被托孤大臣鳌拜所掌控着,少年的康熙成了摆设,但康熙有一颗雄心壮志,他想夺回政权,真正领导这个帝国,一场计除鳌拜的大戏就开始了。

年轻的康熙决定铲除鳌拜,意识到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祸,为此,康熙皇帝进行了精心策划,不但将守卫京城的鳌拜亲信替换为自己的亲信,还不露声色的设计了一套连环计,据说,康熙首先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

布库,也就是所谓摔跤的一种角力游戏。

其次,康熙让人准备了一把被锯断腿又被简单拼合的椅子,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此外,他又让准备了开水煮茶杯。

有了这三样利器,康熙皇帝张开了智擒鳌拜的大网。

公元1667年14岁的康熙皇帝已经坐在皇位上,但当时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皇帝,当时在康熙宫廷中,法国传教士记载说,鳌拜把持了议政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皇帝的权威,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鳌拜见了康熙玩布库,以为康熙沉迷于游戏,不思进取,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而暗自高兴。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669年5月,清除鳌拜的时机成熟了,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城的护卫。召见鳌拜。在进去皇宫见康熙前,担任侍卫的索额图让鳌拜交出武器,鳌拜也没有多想,就把武器给了索额图。

来到皇宫之后,康熙一声令下,赐座,鳌拜就坐在了一把椅子退经过处理的椅子上。此时一名少年侍卫乔装成太监给鳌拜送茶,送茶用的是滚烫的茶盖,鳌拜不知情,接过茶杯,拿盖子的时候,觉得非常烫手,他就把茶杯摔了,又不敢惊着皇帝,因为那样是大不敬,身子就靠着那把经过改装的椅子,旁边的少年侍卫就用力推椅子,鳌拜整个身子连同茶杯椅子都摔在了地上。

少年侍卫大喊,快来救鳌少保,这时早就埋伏好的十几个布库少年一拥而上,鳌拜还天真的以为他们是来救自己的,哪想到他们把自己按在了地上动弹不得,就这样号称不可一世的满洲第一勇士被康熙给拿下了。

2、几名少年是什么结局

这里有几个疑问给大家解释一下。

康熙要除鳌拜,为什么还要公开这些少年练习摔跤,难道就不怕鳌拜起疑心吗?其实康熙很聪明,他想麻痹鳌拜,因为当时满族人有玩布库游戏的传统习俗,就是小男孩摔跤打架的游戏。所以鳌拜一看,以为康熙就一个贪玩的小孩,所以鳌拜这就不起疑心了。

很多人都知道康熙除鳌拜让一群小男孩练习布库,后来把鳌拜擒拿住了,最终鳌拜死在狱中,后来那群少年怎么样了呢?这些少年后来就在康熙的筹划下组织起了一个机构,叫“善扑营”,实际上是康熙的近身侍卫,后来发展为皇帝的近身侍卫,包括考武状元的时候站脚助威,皇帝狩猎的时候跟在后边捡那些狐狸兔子,包括蒙古亲王来的时候跟蒙古摔跤手练练摔跤都是这些人。

3、历史上鳌拜是什么结局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康熙五十二年(1713),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高力士脱靴是个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今天准备跟各位简单讲讲高力士的故事。很多朋友都会好奇“力士脱靴”是个怎样的典故,其实这个故事主要凸显出了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李隆基曾邀请李白入宫为杨玉环作诗,结果李白身穿破衣,还喝得酩酊大醉,李隆基便赐李白衣物。李白无力自行更衣,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虽然照办,但已经对李

  • 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个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狄仁杰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已经是非常熟悉了,不管是从民间故事,还是影视剧、小说当中了解也好,狄仁杰神探的名号可以说已经是深入人心了。而狄仁杰的官职也是有很多的,比如就有一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也不好理解,但是在电视剧中看到,很多人对这个官职是很害怕的样子

  • 汉代税率三十税一,为何百姓还要卖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税收经常是压垮百姓的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古代常常会出现苛捐杂税,各种税收堆积在一起,最惨的永远都是最底层的人,因此很多时候有很多皇帝为了生产发展,都要减少税收,但是在汉朝的时候,税收已经达到了三十税一,是一个很低很低的税收了,但是为什么百姓们最终却还是要靠卖地为奴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呢?究竟问题出

  • 苏武儿子命运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苏武牧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他出使匈奴却被以外扣留,此后居住在匈奴长达十九年,才将他释放。汉宣帝把苏武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赞扬他忠贞爱国的品格。那这次我们主要想给大家讲讲苏武儿子的故事,据记载苏武共有两个儿子,苏元和苏通国,他们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实际上这两兄弟的结局大相径庭,要是各

  • 刘恒登基之后杀光刘盈的儿子,为何留下刘盈皇后张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在刘盈死后登基的皇帝并不是刘恒,但是他们中间还有两个皇帝,分别是刘恭和刘弘,但是很显然,他们不仅在历史上知名度很低,而且真实情况下的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的皇帝而已,没有太大的实权,也没有什么作为,仅仅是傀儡而已。而在这之后就是汉文帝刘恒了。而刘恒登基之后,杀掉了刘盈所有的儿子,但是为什

  • 司马懿临死前为何把权力交给司马师,而不是交给司马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家族作为三国时代最后的赢家,而司马懿又是这个家族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人物,千百年来关于他们的争论也是有非常多的。而司马懿最终没有称帝,在这之后就是司马昭,相对于司马师来说,司马昭的野心更加昭然若揭,甚至可以说是堂而皇之,更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不过,司马懿临死之前,却是将权力都交给了司马师而不

  • 辛弃疾为何从不提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辛弃疾在历史上有两个身份最引人关注,一个是词人,他写下了很多词作,而且很大一部分都和军旅、战争有关,这就涉及到他的第二个身份,他是一位名将。很多人都以为辛弃疾只是一个词人,但其实,写作只是辛弃疾的业余爱好,打仗才是他的本职。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和岳飞基本上是同一时代,这样同一时期的两个人,为什么在辛

  •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马谡立下军令状,最终却导致蜀汉北伐失败,诸葛亮因此挥泪斩马谡,这段情节很多人也都是非常清楚的。很多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军令状不是随便救能立的,毕竟代价真的太大。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去华容道拦截曹操,在此之前他也立下了军令状,但是最终结果也很明显,关羽还是放走了曹操,但为何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却没有

  • 明宪宗或是明朝运气最好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在位一共23年。明宪宗时期,社会整体局势平稳,百姓生活稳定,放在整个明朝来看已经算是一段很好的时期了,但对于明宪宗却有人称他是昏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虽然明宪宗有替于谦等大臣平反,表现出了他宽仁的一面,不过明宪宗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不亲自处理朝政的,他更多时间都是在

  • 明朝灭亡的时候,藩王们为什么不出来保护?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最终还是都走向了灭亡,不过各个朝代最终灭亡时候的原因各不相同,情况也都不一样。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即便是在灭亡的时候,仍然还是存在很多可能会挽救局势的人的存在,但是他们却出于种种原因并没能将这个朝代拯救回来。比如在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被皇帝分封的藩王们,他们为什么很多人都没有出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