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禹手上的叉子真的能治水么?

大禹手上的叉子真的能治水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914 更新时间:2024/1/15 12:44:11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属于农耕明,治理国家和国库开销大多数都是需要依靠着老百姓的农赋收入的,如果常见的风调雨顺,那是能够创造盛世的。可若是遇上旱涝天灾那便只会害得百姓流离失所。而想要调节旱涝问题带来的影响,就要注重水利建设,所以凡是兴水利的时代,天下便能相对安稳。要论中国历史上治水第一人则非大禹莫属,因为《山海经》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

五帝时期洪水泛滥成灾,丘陵、庄稼、住宅无一幸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就连生存都不容乐观。帝见百姓如此当然心痛,便发出喟叹:"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群臣听此,一番推脱,最后用一句"等之未有贤于者",就将治水这个"烫手山芋"交到了老实巴交的鲧手上。鲧是帝尧掌权时期,被封到崇地的伯爵,也是大禹的父亲。鲧临危受命,前后治水共花费了九年时间之长,可惜效果却并不太显著。

鲧用的治水方法是"水来土挡",即对洪水实行围追堵截,哪里出现洪水泛滥便在哪里兴建圩堤大坝。可是这方法却治标不治本,短时间内洪水确实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时间一长,堤坝多不堪洪水重负,决堤时反倒带来了更巨大的破坏。所以鲧九年的辛酸付出终究还是付诸东流,没能成功治水,反而却换来了百姓们的咒骂。

后来子承父业,治水大业落到了大禹的肩上。大禹吸收父亲的经验教训,发现以硬碰硬当然不能把握洪水的掌控权,所以他决定以柔克刚,变堵截为疏导。只要把洪水疏导到别的地方去,别让它破坏农田即可。事实大禹证明他的方法没错。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此无私奉献的人当然值得后人纪念才是,可问题来了,史料中对大禹的外貌记载实在太少,所以大禹的形象一直成谜。尽管如此,机智的后人还是为大禹设计了一套沿用至今的形象,即头戴斗笠,手拿一柄"叉子",且蓄有长胡须的中年男子模样。头戴斗笠无可厚非,毕竟洪水频发的日子里肯定配有如注的大雨,然而那"叉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柄"叉子"真的能有效治水么?

大禹为了把洪水引流到海中,每日都带领部下轻装上阵,到各地考察地理,逢山开山,遇洼挖渠。而大禹开山和挖渠开道所用的工具便是手中之物,它的真实学名应该是耒耜,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农具,也可视作后来耕犁的前身。

《易经》中有对耒耜的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这说明耒耜最早是由神农氏发明创造出来的,用以协助人们耕田犁地。耒耜的形制有许多种,有类似铁锹的,也有类似斧头的,而大禹手中的那款是双齿耒。双齿耒的扁头下方很薄,如同刀锋,原来多用于翻土。

大禹在世的那个年代,生产工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不很发达,当时能找到的工具中只有耒耜有挖土的功能,所以大禹拿这种小小的耒耜来挖沟排土实乃无奈之举。应该说当时为了能治水,大禹带领的队伍其实把所有类型的农用工具都用上了,可想而知,大禹和他的部下们是用了多大力气才把洪水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后人之所以将耒耜这个元素和大禹紧紧捆绑在一起,并且无不突出它的存在,其实另有用意。一方面,小小的耒耜可以更好地凸显大禹为了治水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另一方面大禹之所以能完成父亲毕生未完成的治水大业,就是因为他对治水方法做出了改革,而耒耜恰恰就是这个改革的象征。突出耒耜,便是突出了大禹聪慧过人的特性,更突出了远古人民向自然讨生存的智慧形象。

头戴斗笠,手拿耒耜的大禹形象不仅准确地把握了他治水成功这一最显著的功绩,还将"天地人和"这一美好愿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这个形象才能得以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并得到百姓们普遍的认可。

真不能小看了那柄看似无足轻重的"叉子",它可能就是大禹形象中最点睛之笔的一处。其实不只有大禹,许多知名的传说形象一旦被设计出来并因受到百姓的一致认可而久久流传,那它们的某些元素肯定都能使我们体会到华夏文化的魅力之处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后期,蜀国有谁能与张郃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是蜀国鼎盛期,能和张郃一战的将领有不少,而且都不虚张郃。不过到了三国后期,关羽、张飞都不在了,赵云也是年事已高,蜀国还剩谁能与张郃对阵呢?其实张郃非常有实力,后期也是在魏国熬成了一员大将,地位显赫。诸葛亮北伐期间,张郃是他的主要对手之一。虽然张郃最后死于蜀军之手,但有司马懿故意陷害之嫌,据记载&

  •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戊戌变法作为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虽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变法对于历史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当时,支持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与反对派的首要人物慈禧太后,对变法当然是持有不同的意见的。而且慈禧原本就想要将光绪皇帝废黜,换成另一个人,人选已经都找好了,但是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

  • 崇祯帝为何甘愿将自己吊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知已无力回天,便和王承恩登上煤山。后来崇祯帝亲手杀了昭仁公主,将长平公主重伤,还逼张皇后自尽,最后崇祯帝流着泪吊死于煤山。当然,崇祯帝这样做,完全是担心自己家人落入敌人手中,会遭受更惨烈的对待。不过崇祯帝一定要选择这条路不可吗?或许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向南边转移,而是要寻短

  • 诸葛亮为何攻不下陈仓?数万大军拿不下一千守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陈仓这个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了吧,这说的是韩信攻下陈仓的事件。而时间来到三国时期,同样还是这个陈仓,诸葛亮却始终无法攻下,而且诸葛亮是用数万大军来对抗只有一千守军的陈仓,竟然一直都没有拿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陈仓有什么

  • 金国愿意归还中原,为何宋高宗却不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又分为南宋和北宋,而这两个时期的分界事件,就是靖康之耻了。金国占领了中原地区,还将宋朝王室掳走,从此开启了南宋时期。因此,被占领的中原对于宋朝来说,一直都是想要收复回来的失地。但是曾经金国想要主动将占领的中原地区归还,却被宋高宗拒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宋高宗为何拒绝金国归还中原,这其中又有什么秘

  • 赵国如果不接受上党,能避免长平之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长平之战的起因,是源于赵国接受了上党郡,这才引来了秦国对赵国的攻击,而长平之战又让赵国元气大伤,灭亡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看是什么时间了。而当时赵国其实本来也是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接受上党,另一种是选择不接受,赵国做出了第一种选择,得到了这样的结局,那么如果赵国做出第二种选

  • 民国四大家族陈家的前世是哪里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陈其美,出生于浙江湖州,1906年去往日本,同年进入同盟会。1908年期间反华领导反清革命,在武昌起义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在上海率先举旗响应。沪军都督府成立后,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孙中山誉其“于民国之功,固已伟矣”。陈其美胆大心狠,在国民党人中素以“四捷&rdq

  • 康熙乾隆都下江南,为什么雍正不出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康熙帝和乾隆皇帝,都曾经有过下江南的历史,这也就给很多小说家创造了很多编写故事的机会,有不少都是因为下江南而发生的“风流韵事”,就此牵扯出很多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自然都是虚构的了。而康雍乾的三位皇帝,爷爷和孙子都下江南了,雍正却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甚至别说下江南,他甚至

  • 慈禧有没有称帝之心?为何只是垂帘听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历史上,掌握权势的女性人物并不在少数,但是她们当中,却只有武则天一个人成了皇帝,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太后。比如慈禧太后,清朝末期,慈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量级的人物,自己手中也掌握有实权,距离皇位也没有那么远,而且慈禧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慈禧没有成为刺刺杀一个武则天,成为女皇呢?慈禧究

  • 张郃才华有没有被小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论三国名将,肯定会有张郃一席。不过张郃的存在感似乎并不怎么高,哪怕他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其实细数张郃一生,他打赢过不少胜仗,而且战功显赫,无论是在曹操时期还是曹丕时期,都被委以重用。相信三国迷中也有不少欣赏张郃的人,张郃是真正有才能的将领,他懂得何时该隐忍,何时要勇敢,这才造就了他的一生。有关张郃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