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惠王之后,魏国为何就衰落了?

魏惠王之后,魏国为何就衰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75 更新时间:2023/12/10 10:04:51

春秋战国时期,是很多国家强盛、衰落,不断进行的一段时期,其中一个大国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的相继努力之下,魏国的形式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可以说,如果后面的君主能够好好发挥一下,走上巅峰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魏惠王却没能好好的将魏国带入一个更高层次,相反,在魏惠王之后,魏国就这样衰落下去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魏惠王做了些什么事情,为何导致了魏国的衰落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争来王位,重振雄风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直接导致了魏罃与公子缓为了爵位大打出手。魏罃在王错的支持下,继位魏侯,继位后的魏罃对公子缓进行封赏。

对于公子缓而言,再多的封赏也没有一个侯位来的实在,于是他出逃赵国,想要借赵国的势力完成自己的梦想。“天下自然没有免费的午餐”,看着心急如焚的公子缓,赵王心中另有打算:单打独斗,自己不是魏国的对手,只能联韩。

或许是韩、赵两家急于获利,没有商量好利益分配方式。大败魏军于浊泽时,双方就如何瓜分魏国产生了分歧:韩国建议将魏国一分为二,各取一半;赵国建议扶持公子缓为傀儡,让他割地。因双方意见难以统一,韩国罢兵而去。因此,魏惠王才得以保住自己的位置。

稳定局势的魏惠王始终以“有仇不报非君子”作为座右铭,公元前368年魏国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

魏军打败韩、赵之后,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然而魏国同韩赵两家关系的破裂,直接给了齐、秦两国可趁之机。不论你有多强,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前线作战,后院起火,必败无疑。

2、多处开战,一败再败

或许是魏惠王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亦或是想要把崛起的秦、齐等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没有摸清家底的他开始了多线作战:公元前367年,齐败魏国于观;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62年,秦军多次打败魏军,俘虏了魏将公孙痤。秦献公感念他在魏国时公孙痤对他照顾有加,放公孙痤回国。魏国对秦军的作战失利,使得秦军收复河西失地的同时占领了庞城。河西之地的丢失,对魏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发兵赵国,齐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在桂陵大败魏军。多处作战失利,使得魏惠王不得不考虑调整国策和战略方针:迁都大梁,减轻秦国对魏都的压力;联合韩、赵两家一致对外;与民恩惠,将逢泽由官办转为民营,使百姓受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弥补河西地区的损失。与此同时,交好秦国,使得自己能全心全意的对付齐国。

3、四次称王,成为众矢之的

经过短时间的恢复,魏国又出现了勃勃生机。公元前344年,商鞅秦孝公的支持下回到魏国劝说魏侯称王。在商鞅的花言巧语之下,魏侯召集赵、韩、宋、卫、邹、鲁等12国君主和秦公子少华在逢泽会盟。因他召集的国家势力弱小,魏侯顺利成为魏王。此次会盟,齐楚两国没有参与,其意不言自明。

之后自信满满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1年,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求助于齐国,齐国于马陵大败魏军,此战中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稍稍恢复元气的魏国,由此开始了衰亡之路。一路惨败的魏惠王不得不采纳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朝见齐威王,齐威王表示热烈欢迎之余,同意两国修好,相互尊王。

秦国看着魏国国力渐衰,又四处拉拢盟友,为避免对自己构成威胁:公元前330年,秦军败魏军于雕阴;公元前328年,秦军再次攻魏,一举拿下汾阴、皮氏、焦、曲沃等地。无计可施的魏惠王只能和韩国会盟,互尊为王,以求得列国和自己结盟,共同抗秦。

然而魏惠王并没有从盟友处得到实际支持,见形势不妙,魏惠王转认秦国为大哥,联合韩国等和秦国一起互尊为王。刚和秦国交好,齐楚两国又发出威胁,不得已的魏惠王只能再次和赵、韩、燕、中山等五国君主相互尊王。

魏惠王的四次称王行为,算得上是摁下葫芦起来瓢:稳住齐国,被秦国攻打;稳住秦国,被齐国攻打。外交战略的朝令夕改,使得魏国没有长期的盟友,反而在唯唯诺诺中消耗了国力。

4、任人不明,埋下祸根

公孙痤去世前,曾建议魏惠王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掉商鞅。不想魏惠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商鞅去到秦国后,一展抱负帮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或许是魏惠王认为商鞅的改革太过激进,如果在对外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实施改革,恐会招致内乱。鉴于当时的社会体制,让商鞅去霍霍一下别的国家也挺好。

秦魏交战时,魏惠王派公子卯挂帅出征,秦国得知消息后派出商鞅。商鞅以自己对公子卯的了解,成功扣押公子卯,兵不血刃的取得胜利。虽然魏惠王也能做到知错即改,但是没有那么多改错的机会给他,毕竟他身系一国安危。后又听信庞涓之言,逼走孙膑,为齐国送去了军事人才。

魏惠王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看着日落西山的霸业,他哀叹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恐怕他能做的也仅剩一声哀叹了吧!

【结语】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中,看着逐渐衰亡的魏国,有实力的国家,谁不想分羹一杯呢?打败当时第一的国家,势力弱小的国家必然闻风臣服,事半功倍的效果,谁不想要呢?随着秦、齐等国的崛起,必然会向外扩张,野心是无限的,而土地是有限的,战争不可避免。再加之魏惠王战略失误,昏招迭出:丢失河西之地,经济发展受限;两次大败,损兵折将。人财两失的魏国,衰败也就水到渠成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统治时期的蜀汉,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人们每次提起三国时期的时候,都知道魏蜀吴三个国家,也知道三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各种争斗,或者联合,都是当时那些风云人物的事迹,但是却似乎很少关注百姓们的生活。尽管后世对于刘备推崇备至,但后世人毕竟没有受到过刘备的管理,那么在当时,刘备治下的蜀汉,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不看刘备这个人,只看他治下

  • 赵奢是如何重创秦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赵国崛起后,和秦国并列为两强,所以交手在所难免。公元前269年,赵国和秦国在阏与展开了一场战事,当时秦国派出约10万兵力,赵国则没有详细数字,秦军虽然将阏与包围,但赵奢献出奇谋,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战役,最后重创秦军,一战成名。那这次就趁此机会,跟各位讲讲阏与之战的故事,以及赵奢是如何击败强大的秦军的。

  • 浑河血战明军是如何败给后金的,戚家军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浑河血战是发生在天启元年的一场战役。当时努尔哈赤可以说是战无不胜,他趁熊廷弼去职,决定对沈阳发起攻击。最后金军虽然获得胜利,但也是惨胜,被击杀两三千人。浑河血战被称为是戚家军的落幕之战,那这次我们就打算跟各位讲讲有关戚家军的故事。历史上,戚家军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大的军队,有着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 五胡乱华是怎么结束的?汉族当时是怎么挺过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五胡乱华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个事情还是非常非常不想提起的,但是这个事情又不得不提起了,毕竟这个历史事件是真实的,所以有的历史虽然不忍直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这个正确面对的,所以这个事情也要正确的看待,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五胡乱华的事情,那么这个五胡乱华当时是怎么结束的呢?当时的汉族

  • 为何历史不讲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五胡乱华的事情,估计很多人也都发现了,那就是这个事情很少人提及的,历史书上更是少见,历史老师也不怎么提,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是真有发生的啊,为什么都不提这个事情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五胡乱华历史为什么不讲吧,一起看看这个五胡乱华的真实历史吧!为何历

  • 张作霖当土匪的时候做过哪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张作霖不知道认识不认识,这个人就是这个张学良的父亲了,不仅仅如此,张作霖其实还有好多儿子,这个张学良只是其中之一了,所以这个张作霖不简单的,其实说到这个张作霖也有很多故事,话说他好像还当过这个土匪啊,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土匪和土匪之间,其实也是有区别的。有些土

  • 高拱和张居正谁厉害?两人之间有什么争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人,都曾经担任过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在一些影视剧中,很多人也能看到两人之间经常会有很多的争论,而且同样都是内阁首辅,很多人也就会比较好奇,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人究竟谁要更厉害一些呢?那么高拱和张居正两人之间有什么样的一些差别,他们各自在朝堂上又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高拱张居正相互之间有什么

  • 明朝为何没有继承元朝的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历史上各个朝代中,哪个朝代的版图最大,那答案一定就是元朝。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被扩张到了历史最高,是一个巅峰时期,最大的时候几乎整个亚欧大陆都是元朝的地盘。不过到了推翻元朝的明朝时期,却有很大一部分丢失了,也再没能回到元朝的巅峰状态。那么为什么明朝剑元朝推翻,却没能继承元朝庞大的领土呢?丢掉的领

  • 为什么曹操的亲戚都那么有实力?刚起兵仁洪惇渊就带着人马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本姓夏侯,只是因为父亲认了一个太监当爹,于是曹操也就跟着太监改姓了曹,因此曹家和夏侯家应该是一家人。而曹操能够发展起来,和夏侯家也有很大的关系,而当曹操刚刚起兵的时候,就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和夏侯渊来投靠,不仅如此,还都带着人马,要知道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小事,如果说一两个

  • 魏惠王不用商鞅,为何不听公叔痤建议除掉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命运,给此后秦国的强盛打下坚实基础。不过商鞅并非是秦国本地人,他生于卫国,为何最后会选择到秦国来帮助秦孝公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商鞅早年寻找明公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叔痤曾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不过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公叔痤算是有先见之名,既然魏惠王不肯重用,那他就建议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