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秦国六代明君,其他国家却不行

为何秦国六代明君,其他国家却不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521 更新时间:2024/1/27 1:43:59

秦国可以说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连续几代秦王都是明君,也正是因此,秦国才得以逐渐崛起,到最后有实力完成一统天下,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六国的国君却似乎都没有秦国这样厉害,即便有明君,但也有昏君,那为何秦国可以世代明君,其他国家却不行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与其他诸侯国不一样,他起源于西北边陲,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土壤不比其他诸侯国那般肥沃。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其自身条件自然比不上齐楚那般富庶,甚至连韩魏都比不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最终一统中原。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便是:秦国极少出昏君。

《过秦论》中有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六世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既然能够继承六世先祖留下来的功业,并完成祖上的遗愿,不仅说明他自身能力出众,也让人看到了他祖上六世也绝非等闲之人。毕竟春秋战国数百年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光靠一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为何秦国能够六世不出昏君呢?

1、生于忧患

处在忧患环境下的人往往能够更加励精图治,毕竟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一直处于低谷任自己自生自灭,人都想往高处走,这是人之共性。

春秋时期,秦被夹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西边还有一个义渠国对他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被灭国的风险。而后战国时期魏国崛起,与秦国的又一次战争夺走了秦国河西之地百年不说,还差点让秦国灭国。为此秦国其实派出过很多质子以求暂时和平,像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曾当过质子。

秦国起源于西北边陲,本就被其他国家当作蛮夷看待,外界压力极大,基本处于孤立无援的位置;加之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真正弱肉强食的时期,但凡弱小的国家最终都会被吞并;秦国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比较差。这种内外环境都不好的现状迫使秦国国君不得不励精图治。

2、立贤不立嫡长

《公羊传》中提到过“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立”。中原各国基本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位纠纷,但,万一嫡长子不贤呢?这就会出现很多事端。

秦国并非如此,不仅传子时不传长只传贤,甚至还有将位置传给兄弟的现象,像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便是亲兄弟。而且,秦国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兄弟继位,其他兄弟基本上都要承担辅佐的职能,从没出现夺权的现象,就像公子虔辅佐秦孝公,樗里疾辅佐秦惠文王这些。其实有的时候臣子有些问题不方便说的换做兄弟去说效果可能就不一样,毕竟血缘关系摆在那,兄弟去说服可能达到的效果更好。

3、任用贤才

贤臣是君王的左右双臂,贤臣不单单有着协助君王治理国家的任务,其实也是君王的镜子。唐太宗有一句话:“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臣子是君王衡量自己的一把尺子。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贤臣,你渴望遇到明君;你是明君,你渴望得到贤臣,这是君臣之间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

秦国几代国君都是重视人才的。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这些都非本国人,却能得到重用,后来这些人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有法律体制保障

《大秦帝国》中有一幕:秦孝公问商鞅:”大秦可否一统天下?“商鞅回答:“可以,但是,难。”毕竟不是需要你这一代人的努力就够了,需要代代出明君,即使不是明君也不能是昏君,这才是最难的地方。确实,你可以保证你自己励精图治,为国鞠躬尽瘁,但不能保证你的儿子和你一样,更不能保证你的孙子和你一样。这个时候商鞅提到了变法,使万事皆有法可依,相当于给子孙留下了一个治国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做事不逾矩。

后来商鞅虽遭车裂酷刑,但其依法治国的思想却得到了肯定,一直影响到后世。

5、质子的恨

我们可以发现,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甚至秦始皇自己都当过质子。何为质子?两国关系恶化被派去缓和关系的王公贵族之子。毫无疑问,质子在别国的处境自然是很卑微,他们的所见所感会使他们憎恨那个国家,就像燕太子丹回国之后派荆轲刺杀秦始皇。当然,这种遗恨会使他们坚定自己的抱负,尤其是像秦国这种野心勃勃的国家派出的质子,自然希望能够灭掉其他国家。

纵观秦国发展史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满斗争的历史,恶劣的环境与强大的中原列国终究没能挡住秦国吞并天下的步伐。生于忧患迫使君王励精图治;选继承人时立贤不立嫡;任用贤才,君臣相辅相成;变法使得秦国拥有一套约束君王的体系;质子回国之后坚定抱负。这些原因让这个国家的六代君王虽不能称之为明君,但绝不是昏君,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的秦王扫六合。秦国实现一统天下这个野心的过程确实让人敬佩。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治为什么独爱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能从李世民的才人,一步步晋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这大部分的功劳都要算在李治身上。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原本是要当一辈子的出家人,但李治看上了武则天,将她重新接回宫中,并且纳入后宫。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李治竟然如此宠爱武则天,几乎是把自己的权利分了一半给她。当然,李治喜欢武则天很明显,那武则天

  •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时候都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晋国被瓜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后续这三个国家也都成为了战国七雄其中之一。那晋国在灭亡之后,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他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呢?晋国的最后一个国君是谁,他最终的结局如何,是比较惨的呢,还是比较好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

  • 秦国灭掉的一个小国,为何被晋国占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大国灭掉一个小国可以说是很常见的事情,而被灭掉的小国最后自然就成为了大国的地盘,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春秋时期,秦国曾经灭掉了一个小国,叫做芮国,但是芮国最后却是被晋国占领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晋国是否向秦国抢夺了地盘,秦国又是什么态度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为何无人与朱标争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反目成仇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不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后,他的儿子们似乎并没有做出争夺太子之位的举动。要知道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他们为什么没有和朱标争太子呢?从此后朱棣的行为来看,他是有称帝的野心的,但他也没有和大哥朱标形成对立,实在有些令人费解。还有一点,朱

  • 唐穆宗为什么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唐穆宗李恒死时还不满29岁,古代皇帝基本都是衣食无忧,各方面的条件和待遇都是最好的,为何唐穆宗还会英年早逝呢?这主要和唐穆宗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唐穆宗在位四年,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反而整日喜好宴乐,虚度光阴。所以在整个唐朝历史上,唐穆宗的存在感也不是很高。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唐穆宗的生平,以及他

  • 为何说鲁国是个奇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这个诸侯国于周王室非常的亲密,其血统上是无上高贵的,关系非常的特殊。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虽然没有赴封,由其子伯禽代父建立鲁国。从伯禽到鲁倾公灭国,凡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795年。近800年间,鲁国从摇摇晃晃中一路走来,碌碌而无为,是一个奇迹。一,成也周礼,固也周礼司

  • 长孙皇后与武则天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长孙皇后,相信不少朋友们听到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她生于江门之家,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

  • 美国独立中国在干嘛,什么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1607年,明末万历皇帝垂垂老矣,万年的他更加荒诞了,一个劲的拼命压榨百姓,又偏偏在他的统治下国土又多发灾难,民不聊生。而在大西洋的另外一端,英国的军舰抵达了北美洲,正式现在了英国位于北美洲的第一个殖民地。随后,英国将大量的民众迁移到北美洲,在当地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而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在

  • 齐国和赵国有什么恩怨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长平之战大家都很熟悉了,除了秦国和赵国两个参与者之外,中途还出现了一个齐国。赵国因为打仗缺粮,向齐国借粮,但是齐国却坚决拒绝了,而齐国就在赵国的后面,按理说唇亡齿寒,如果赵国真的被灭了,齐国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可为何齐国却不愿意出手帮助赵国呢?两国之间是不是有一些什么恩怨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

  • 魏国跨越赵国灭中山国,赵国为何不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之所以叫中山国是因为城中有山,因此得名。而中山国并不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也不算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后来魏国要借道赵国去灭中山国的时候,赵国也对此并没有任何反对,这又是为什么呢?历史上中山国最后是被赵国灭掉的,那如果赵国原本就有意要灭中山国的话,为何不反对魏国呢?下面就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