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书同文很好理解,为什么秦始皇还要车同轨

书同文很好理解,为什么秦始皇还要车同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05 更新时间:2024/1/22 20:22:06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实行了书同和车同轨的政策,书同文的原因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原本六国的文字都不一样,相互之间想要交流自然困难,但现如今已经是同一个国家了,自然应该使用统一的标准,但另一个车同轨,就是要求车子的轮子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这一点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书同文是什么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

殷商以后,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这里的“一”和“同”同义,就是“统一”。[1]

此语的最早出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2、为什么要车同轨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开始着手改革旧制,开始秦帝国的新气象。其中除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之外,最重要的三条改革内容就是“书同文 车同轨行同伦”。就是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的轨距,统一道德规范。统一文字和道德规范都很好理解。都是为了维护统一在政治文化上的举措。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统一车轨的轨距呢?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之所以统一车轨的轨距,是为了形成一个统一的车辙,增加道路的硬度。可以行走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其实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古人所乘的马车,即便是统一了轨距,也很难保证马车能够行驶在同一个车辙之内。况,马车轨距的宽窄实际上也不会影响到道路硬度。一旦雨季来临,无论是泥土路面还是夯土路面,都会被雨水浸泡,变得泥泞不堪。统一轨距根本起不到增加道路硬度的作用。

也有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统一马车的轨距是恢复“周礼”之举。儒家经典《中庸》中有载“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后世很多儒家传人都以此为据,认为秦始皇此举实则是改变自春秋战国以来“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所谓的周礼。这其实更像是儒家学派的牵强附会。

秦始皇本人根本就不欣赏儒家学说,更不可能去恢复所谓的周礼。否则,“焚书坑儒”就无法解释了。他更倾心的,是崇尚改革的法家思想。因此,虽然在《中庸》中也有“车同轨”的说法。但实则与秦始皇要求的“车同轨”相比,两者根本就是南辕北辙。

秦始皇之所以要求“车同轨”实际上是跟秦朝一项规模宏伟的建设工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就是秦驰道(直道、栈道)。正因为有了秦驰道的建设,才有“车同轨”这样的要求。

3、车同轨是怎么实施的

驰道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国道”。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四周呈散射形状分布。但实际上,这些驰道并非我们理解的跟现在的公路一样,而是跟现在的铁路有几分相似,是一种轨道交通。所以,秦始皇要求“车同轨”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个要求就是要把马车变成古代的火车,只不过动力不是现代化的电气或机械动力,而是马匹之类的畜力。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轨(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这些“轨(铁)路”就是秦驰道的一部分。也只有轨道交通才能最大幅度改善道路状况,这也是在没有现代化的发明之前,最有效的解决陆地交通困难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

轨道交通式的马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马车的行进速度,而且也能够节省畜力并且提高载重能力。沿途设置的驿站可以很快地更换马匹。因此,“车同轨”本质上就是为了驰道这一轨道交通服务的。所有的马车都可以行走在驰道上,有了这样高效的行动能力,秦始皇也就用不着分封诸侯了,郡县制就能让他有效地管理整个庞大帝国了。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绝非是毫无章法的单一零散的改革,而是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车同轨”只是这个改革中的一环而已。实际上是为道路改革而做出的交通工具改革,而道路的改革又是为郡县制的政治结构改革服务的。所以,真的不得不佩服秦始皇,他的高瞻远瞩,远远超越了其同时代的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外患的朝代时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拥有着非常多的朝代,每一个朝代都因为自己的特殊性还楼下了历史的印记。跟许多朝代相比,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尽管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处于一种相对强势的状态,但即便如此,几乎每个国家都将面临外敌入侵。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东汉就是例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

  • 战国七雄最惨的国家是哪个,为什么是最惨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作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各自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虽然六国最终都被秦国所灭,但六国之中也有最强的,也有最弱的,还有最惨的。那你知道这个战国七雄当中最惨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吗?为什么这个国家会是最惨的一个呢?此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最后又是为什么灭亡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

  • 为何秦国六代明君,其他国家却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可以说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连续几代秦王都是明君,也正是因此,秦国才得以逐渐崛起,到最后有实力完成一统天下,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六国的国君却似乎都没有秦国这样厉害,即便有明君,但也有昏君,那为何秦国可以世代明君,其他国家却不行呢?今天就让小编

  • 李治为什么独爱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能从李世民的才人,一步步晋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这大部分的功劳都要算在李治身上。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原本是要当一辈子的出家人,但李治看上了武则天,将她重新接回宫中,并且纳入后宫。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李治竟然如此宠爱武则天,几乎是把自己的权利分了一半给她。当然,李治喜欢武则天很明显,那武则天

  •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时候都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晋国被瓜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后续这三个国家也都成为了战国七雄其中之一。那晋国在灭亡之后,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他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呢?晋国的最后一个国君是谁,他最终的结局如何,是比较惨的呢,还是比较好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

  • 秦国灭掉的一个小国,为何被晋国占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大国灭掉一个小国可以说是很常见的事情,而被灭掉的小国最后自然就成为了大国的地盘,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春秋时期,秦国曾经灭掉了一个小国,叫做芮国,但是芮国最后却是被晋国占领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晋国是否向秦国抢夺了地盘,秦国又是什么态度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为何无人与朱标争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反目成仇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不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后,他的儿子们似乎并没有做出争夺太子之位的举动。要知道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他们为什么没有和朱标争太子呢?从此后朱棣的行为来看,他是有称帝的野心的,但他也没有和大哥朱标形成对立,实在有些令人费解。还有一点,朱

  • 唐穆宗为什么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唐穆宗李恒死时还不满29岁,古代皇帝基本都是衣食无忧,各方面的条件和待遇都是最好的,为何唐穆宗还会英年早逝呢?这主要和唐穆宗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唐穆宗在位四年,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反而整日喜好宴乐,虚度光阴。所以在整个唐朝历史上,唐穆宗的存在感也不是很高。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唐穆宗的生平,以及他

  • 为何说鲁国是个奇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这个诸侯国于周王室非常的亲密,其血统上是无上高贵的,关系非常的特殊。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虽然没有赴封,由其子伯禽代父建立鲁国。从伯禽到鲁倾公灭国,凡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795年。近800年间,鲁国从摇摇晃晃中一路走来,碌碌而无为,是一个奇迹。一,成也周礼,固也周礼司

  • 长孙皇后与武则天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长孙皇后,相信不少朋友们听到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她生于江门之家,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