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伯是不是吃里扒外

项伯是不是吃里扒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22 更新时间:2024/1/26 10:12:39

因为项伯项羽叔父,但他却在鸿门宴保护刘邦,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项伯到底是不是吃里扒外的内奸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项伯在鸿门宴上救刘邦的动机是什么。其实项伯主要是想救张良,因为张良对他有恩。而且当时项羽的最大对手并非刘邦,项羽也不会把项伯当成是叛徒看待,顶多是觉得项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此后刘邦会崛起谁也预料不到,如果当时刘邦已经对项羽构成威胁,相信项伯是不会告密的。

项伯为什么告密

《史记》关于鸿门宴的记载是这样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翻译过来就是: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于是在后面的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把刘邦杀掉,以致留下后患,遗恨千古。人们在扼腕感叹之余,除了批评项羽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等缺点外,更对项伯心甘情愿做敌人的奸细一事口诛笔伐,甚至有人认为项羽的江山就是因为项伯这个内奸泄密才被刘邦抢去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左尹”即左令尹,是仅次于令尹的国家军政长官,可见是高级别官员;“季父”就是叔父,又可见是项羽的亲人。从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与项羽并坐尊位(那时东向为尊) ,可见其在楚军中的地位,也表明他深得项羽的敬重。既然如此,他为何心甘情愿做内奸呢?

其实,《史记》内容已经告诉我们,在当时的情况下,项伯这样做也应该有其合理性的,即因为张良。

项伯是内奸吗

张良在起兵的时候也曾有自己的一支小队伍,遇到刘邦后才成为其部下,是上下级关系。后来形势的发展,张良变为了“义帝”楚王心的部属,在名义上应该是与刘邦平等的,并且受当时实际掌权者项梁的委派,找到韩国的后代———韩公子衡阳君“成”(张良本身就是韩国大臣的后裔) ,韩成被义帝 (实际上是项梁) 立为韩王后,张良一变而成为了韩王的申徒 (相国),并与韩王一起带兵攻占韩地,直到沛公“从雒阳南出辕”的时候,张良才又“引兵从沛公”,这时他与沛公的关系不再是“属”而是“从”了。

到项羽分封诸王 (汉元年)后,汉王要到封地巴蜀上任的时候,张良还去送他,汉王刘邦听从张良建议,烧绝栈道,同时也把张良送回到韩王成的身边去。最后一段文字,后来项羽因不放心韩王,先是不让他归回封地,再降他为“侯”爵,最后“杀之(韩王成) 于彭城”,这时的张良走投无路,才偷偷地逃跑 到了刘邦处。

也就是说,在刘邦还定三秦 (汉三年)之前,张良在刘邦那里,除前期很短的一段时间外,其余时间,身份一直是比较自由的客卿,与刘邦是属于关系比较松散的主客关系,而不是关系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在鸿门宴事件之前,作为项羽部队高级官员的项伯他,一直与义帝、项羽、沛公、韩王、张良这些人共事,非常清楚张良与刘邦的这种主客关系,也当然明白张良在刘邦部队里是随时可以离开而不会受到“纪律处分”的情形。作为军人的他,自然也会明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是高度的机密,但在项伯先生的头脑中,只想到张良是客卿,有来去的自由,会在生死关头选择离开,绝对没有想到张良与刘邦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也正可能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为搭救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张良,他才做出了“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的蠢事出来。

这时的项伯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不是“内奸”,至少在主观想法上不是。至于后来被张良利用,受刘邦种种手段的蒙骗,一步一步走上“内奸”道路,那是他自己先前没有预料到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的国力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作为战国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七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对抗也有很多,而不同的国家的发展路线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各自的强盛、衰落也不一样,不过最终的赢家作为秦国,那秦国的国力在后期自然是能够排在前列的。那么这七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究竟国力排名如何,又该如何来对他们的国力进行一些分析评价呢?下面

  • 嘉庆继位后,与太上皇乾隆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太上皇并不多,大多数皇帝并不会主动退位,但是乾隆因为在继位之处就说自己不能超过爷爷康熙,因此在当了六十年皇帝的时候主动退位,做起了太上皇。但其实退位之后的乾隆,依旧掌握实际权力,只是没有皇帝的名号而已,却做着皇帝的事情。但是这时候毕竟是有皇帝的,那就是嘉庆,那么身为皇帝的嘉庆和自己身为太上皇

  • 徐庶真的没有给曹操献过计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或是为了得到徐庶,或是为了让他离开刘备,他下令将徐庶的母亲掳到许昌,然后用仿造徐母的笔记给他写了一封信。徐庶孝字当先,只能跟刘备告别,前往许昌。结果见到母亲后才得知这一切都是曹操的阴谋,最后徐母内疚自杀,徐庶被软禁,但他决定一生不为曹操献上一机一策。就演义里的故事来看,徐庶的确是没有帮曹操做过事

  • 秦二世登基三年就毁掉秦朝,他都做了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秦朝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秦国的发展历史却可以说是非常悠久了,秦国从建国之初,虽然被其他国家的人看不起,但是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强大到了可以碾压其他所有的国家,最终建立起了秦朝,这期间的历史也是非常长的,但是自从秦二世登基之后,仅仅三年的时间,就把秦国数百年积攒下来的努力都败光了,到底秦二世上位之后

  • 柴荣、郭威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北宋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在陈桥兵变中取代了后周,说得不好听点也就是篡位。柴荣病死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不过柴宗训只有七岁根本无力亲自处理朝中,而赵匡胤手中握有兵权,加上很多将领都拥立赵匡胤,这才使他能够黄袍加身。其实在这段历史上,柴荣、赵匡胤和郭威三人是有一

  • 中国护侨行动最早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红海行动》与《战狼2》相信不少的朋友们都有看过了,这两部电影主要就是围绕着撤侨这件事展开的故事,不得不说看的热血沸腾,大大振奋了国人的爱国之心。其实这样类似我国使用军舰的撤侨行动在历史上就有出现过,而且早在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一次了。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20世纪初期

  • 曹植的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七步成诗的典故,说是曹植在曹丕的重压之下,七步写出来了一首诗,而且还是点明了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明明都是兄弟,为何要如此苦苦相逼,而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曹丕因为这首诗而感动,就放过了曹植。但是近来却又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首诗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不过是后世人编出来的一个故事,根本没有发生

  • 城濮之战,晋文公靠什么击败了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利逐渐走弱,各个诸侯间相互讨伐,战事不断。此后楚国率先崛起,企图称霸整个中原。当时楚国最大的对手就是由晋文公带领的晋国,公元前632,城濮之战爆发,两强相争,不容闪失,但晋文公还是兑现了当年的承诺,选择“退避三舍”,楚国见状,子玉率兵进攻,结果被晋军打了个措

  • 朱元璋的儿子中,为什么最不喜欢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儿子众多,其中他最喜欢的自然还是太子朱标了,可以说朱标身为太子,是历史上地位最稳的太子,皇帝信任,而且其他皇子也没有任何的机会,如果不出意外,是不会有人能够动摇朱标的位置,他也一定是将来的皇帝,只可惜死的太早,无缘当皇帝了。但是可能令朱元璋最没有想到的就是,自己死后,曾经自己最不喜欢的儿子朱棣

  • 李成器为什么拒绝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李成器是李旦长子,六岁就被封为皇太子。据说李成器从小便才气过人,精通音律,对西域龟兹乐章有着独特见解。成年后李成器做了一件令外人很难理解的事,就是他主动放弃了太子之位,把储君让给了弟弟李隆基,这究竟是为何呢?李成器觉得国家危难之时,应该立有功者,李隆基除掉韦氏立有大功,所以自己主动退出,这种事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