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为何还差点灭掉燕国?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为何还差点灭掉燕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970 更新时间:2024/1/17 3:10:55

长平之战作为赵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惨重的失败的战役,对于赵国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打击的。虽然一直流传有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白起坑杀的说法,但其实这中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的。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这件事情,而是在战后,赵国竟然还差点灭掉了燕国的事情。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说必然是有非常重大的打击的,然而赵国居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够把燕国打趴下,甚至差点就灭掉了燕国,这究竟是为何?难道赵国的实力真的就有这么强吗?

1、燕国为什么要打赵国

《战国策》的作者,据说是韩信的谋士蒯彻。他师从纵横,擅长做长短句,对各国事物如数家珍。

在书里,他对燕国评价道:"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这是符合当时的国际社会的客观现实的。燕国虽然累世弱小,可也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角色。燕国选择依附的国家,往往就成为当时的强国。可是,燕国选择的依附对象中,独独少了齐、赵两国,而齐、赵两国跟燕国相邻。因此也可以知道,燕国也和秦国一样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的,与秦、楚等结盟,伺机攻打齐国、赵国,开辟中原疆土。

虽然有旧仇,燕国合纵攻打齐国,把齐国一战打的几乎亡国,虽然后来复国,可是再也不能与之前与秦国并称富强的时期相比了。燕国在长平之战后又攻打赵国,使得赵国不能休养生息,将关东六国中与秦国有一战之力的齐国、赵国的国力严重削弱,对于秦国统一六国有着突出贡献。如果秦国要评出年度感动秦国人物,燕国君臣集体必然要被年年评上。

长平之战后,秦赵之间并没有歇着,而是接着打了好几仗,邯郸之战、伐秦之战等,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不认怂,不认输,与秦国打的有来有往,还逼迫秦国的郑安平2万秦军投降,又在汾水消灭了2万秦军。秦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一直处于下风,白起也在此前被秦王赐死,所以一时间,三晋军队几乎追着秦军打,一支打到了函谷关。赵国收复了晋阳,魏国收复了河东,韩国收复了上党。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安国君短暂过渡,秦庄襄王即位。韩王穿着丧服直接跑到咸阳奔丧,说明韩国已经放弃抵抗秦国了。赵国孝成王将在赵国的庄襄王后族送到咸阳,意图在秦国后宫培植赵国势力,楚国迁都巨阳,与魏国前后呼应,对齐国构成巨大威胁。魏国甚至还攻陷了齐国的五都之一的平陆,齐国虽然恼恨,却也没有对魏国发起报复。楚国则占领了鲁国,设置了兰陵。燕国好像在这一年没有做什么事,只派了一个叫做栗腹的人出使赵国,希望与赵国结盟。

此时虽然合纵方短暂占据优势,不过赵国也想多一个朋友,赵孝成王就与栗腹相见,宾主相谈甚欢。栗腹赠送500金作为国礼,为赵王祝寿。看起来,燕赵两国结盟相好是板上钉钉的。哪知道燕国使团回国之后,给燕王喜打了一个出差报告: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内已经打空了,孤儿还没有长成,虚弱不堪,建议攻打赵国,拓王国境,扬我国威。

燕国与赵国之间,原本并不接壤,直到赵国击灭中山,向北拓展疆土,燕国才感觉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在五国伐齐之战功败垂成的过程中,乐毅在交出了兵权后,出走到了赵国,燕惠王派使者去责备他,乐毅做了一篇《报燕王书》逐条进行反驳。因为乐毅不回燕国并不算叛国,所以乐毅的儿子乐间还是在燕国做官。因为有这么一桩旧事,燕国君臣对赵国也有嫉恨之心。

2、燕国与赵国一战

燕王要打仗,也要发扬一下民主精神,就咨询各个大夫。结果,除了栗腹和燕王之外,其他人都不赞同打赵国。乐间说:"赵国不比这些老牌诸侯国啊,他们从一个弹丸小国,一刀一枪地打成了现在的国际大国。他们的国土处于四战之地,民众常年战争,彪悍异常,不需要很长时间的整顿,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这样的国家交战,我为大王感到担忧啊。"燕王说:"你总是长他人志气。赵国再能打,我用五个人打他一个,总能打得赢吧?"这时,将渠大夫也说:"大王你前脚刚刚跟人贺寿,后脚就发发兵打人家,这行事做派不仁义啊!不仁义的部队怎么能打胜仗呢?"燕王喜不听。

燕王喜为什么执着于攻赵呢?除了前面赵国收容了乐毅,让燕国在国际上很丢面子之外,赵国的兵威一直威胁着燕国。一个强大的邻居总不见得是好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燕王喜刚刚即位三年,在国内没什么威望,正想着通过一场战争塑造他雄主明君的光辉形象。此前的燕惠王被臣子燕武成王弑杀,如今王位刚刚回到燕王喜这里没有几年,所以王权不振也是事实。此时的赵国通过一连串的战争正处于衰弱的谷底,其他国家都有各自的事情在处理,无法顾及到北方可能发生的战事。如果再等两年,赵国背景的后宫在秦国站住了脚跟,燕国再想弱赵那就难上加难了。所以,燕王喜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坚决要攻击赵国。

另外,给燕王喜信心的,除了来自赵国的情报在,栗腹此人在燕国的丰功伟业也是燕王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这个栗腹是齐国人,早年间在国际知名学府稷下学宫学习,算是学霸一类的人物。来到了燕国后,他冒险与弑君的武成君谈判,对拥立燕孝王有功,被拜为上卿。后来,他与庞爰、剧辛等结为刎颈之交,也端的是个人物。后来,燕国人有在胡人那里做过人质的人回国,栗腹就问清楚了胡人的情况,回头建议燕王北击胡人,取得了开地千里的良好战局,栗腹也因此被拜为宰相。如今栗腹又故技重施对赵作战,燕王对他深信不疑。

燕王喜调动了2000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邑,一路由卿秦、乐乘率领,进攻代邑。燕国的军队抵达宋子,赵孝成王派将领廉颇率军迎击燕军。赵军很快击败进攻代邑的燕军偏师,栗腹埋怨说:"败坏我的事,怎么都是姓乐的呢?"随后廉颇诱敌深入,诈败,栗腹求功心切,挥师急追,陷入赵军埋伏,在混战中栗腹被杀。乐间听说乐胜兵败,栗腹战死,立刻带领族人逃到了赵国。

这边战场上,廉颇乘胜追击燕军500多里,顺势包围燕国国都蓟城(今北京房山区)。燕王喜到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孝成王不允许,一定要让燕国将渠前来议和才行。于是,燕王喜便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割让燕国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军于是解除对燕国的包围 ,撤军离去。

燕王喜战败后悔恨没有听从乐间的建议,就给乐间写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商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商纣王而遭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商纣王改弦更张。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经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因此商纣王背上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竭尽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商纣王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商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但是,乐间和乐乘因怨恨燕王喜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于是二人最终留在赵国,最终都成为赵国的将领。

3、赵国为何能胜利

这场战争,是继伐齐失败后,再一次把燕国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燕国失去两个战将,兵士辎重损失无算。赵国占据了燕国大量的国土,并将俘虏的兵士编入到赵国的军队中,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

燕国为什么打不过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呢?难道燕国计算错误,赵国根本不是他们所说的国内空虚,孤儿都没长成的样子?

赵国首先胜在道义上。虽然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真刀真枪的对着干,就算手段不光明磊落,别人也还敬你是一条汉子。可是燕国先是祝寿,请求盟约,然后又出尔反尔,实在是一个没有底线的国家。赵国士兵对燕国的趁火打劫之举,义愤填膺,所谓哀兵必胜,战斗力自然要高过燕国军队了。

赵国其次胜在军队战斗力上。乐间给燕王说的没错,赵军一直在战斗中成长,军队战斗力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后来廉颇逃到魏国,赵悼襄王还派人去请他回国。廉颇就曾说:"我思用赵士。"

赵国最后胜在上下同欲。相比于赵军的同仇敌忾,燕军在庙堂时就没有统一计划,在作战时,栗腹为何会说出"乐氏负我"的话来?而且乐氏在战后举家前往赵国,这都能说明在战斗中乐氏存在与赵国通气的现象。史书中说,燕军尚未出动,就有燕人往告赵国。所以,燕军内部不能统一号令也是最后战败的原因之一。乐氏族人在收到燕王喜检讨自己的信也拒绝回燕国,恐怕就是担心被清算吧。

所以,燕国攻赵,实为一己私欲,且朝堂上没有宿将和有威望的大王镇的住场面,仓促出兵,怎么可能胜利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吕布对战许诸、典韦有胜算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不知道是不是吕布被捧得太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吕布,怀疑他究竟是不是三国第一战神。其实吕布能在三国历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头衔,的确有演义的功劳,不过历史上真正的吕布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能和他一对一并且取得上风的人不多。对于吕布来说,战场上的他有绝对强悍的一面,就拿许诸和典韦这两位猛将举例,如果

  • 励精图治的崇祯为何比不上魏忠贤?他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大家可以说都还是非常熟悉的了,作为明朝末期著名的宦官,魏忠贤给明朝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不少人认为,明朝最终之所以会灭亡,都是魏忠贤一手造成的,但是一个朝代的灭亡,绝不仅仅是魏忠贤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他只不过是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不过也有人认为,崇祯皇帝一生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但是即便是到了最后

  • 秦朝的法律并不残暴,为什么却被人说是暴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暴秦”这个词可以说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秦朝的一种固定的印象,对于秦始皇也是“暴君”,总之就是会认为,秦朝时期人们必然是生活的苦不堪言,因为他们有一个残暴的统治者和很严苛的法度。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献文物等的出土,越来越证明了一点,那就是秦朝的法度其实并

  • 阿克敦与张廷玉什么关系?为何被打入死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1729年七月,是雍正皇帝执政的第七年,江淮一带一直下着大雨,致使水位暴涨,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大洪水。知道此事的雍正皇帝立即决定派遣一名钦差大臣前去指挥救灾,然而在选人上却犯难了,因为能够担当此众人的,又能够得到他信任的人没有多少。十三爷怡亲王胤祥前不久病倒了,此刻正卧病在床;深受器重的李卫还在回家

  • 隋朝和日本的关系如何,小野妹子来访隋炀帝为何不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中国很早就和日本官方有来往,据记载,汉朝时期中日就有进行过交流,不过当时交通实在太不便利,而且旅途很危险,有可能出来一次就再也回不去了。中日关系的顶峰期是在隋唐,隋朝年间日本有派外交大臣小野妹子携带国书访问,但遭到隋炀帝的拒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段历史现在拿出来做一番了解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

  • 蜀地易守难攻,为何那么轻易就被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蜀国作为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应该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挺可惜的,刘备一个卖草鞋的,一步一步打下了蜀国,皇帝还没当几年就死了,刘禅也没能守住江山。虽然说统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说起来还是很让人惋惜的。不过蜀地号称是易守难攻,既然如此,魏国对蜀国的灭国之战,至少也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吧,然而事实上也就只

  • 曹彰军事才能在曹魏属于什么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曹彰是曹操第二子,曹丕的弟弟。曹彰从小就展现出了武艺高强的一面,据说他曾喜搏猛虎,志向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要说曹彰一生最大功绩,应该就是他曾率军征讨乌桓,后降服鲜卑。不过在三国这个大时代,曹彰的存在感算是比较低的,可能曹彰的军事才能被不少人小看。今天准备跟各位分析下曹彰的武力水平,以及他在曹魏将领中

  • 为何朱棣身边没有叛徒,但建文帝大臣却纷纷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靖难之役作为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这件事情非常的感兴趣。因为削藩上的矛盾,朱棣起兵夺了朱允炆的皇帝之位,而朱允炆因此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不过在朱棣和朱允炆的身边,他们各自的大臣,相互之间的表现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朱棣的身边,可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叛

  • 关羽放走曹操的背后,涉及到了什么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华容道关羽放过了曹操,这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关羽在感谢当年曹操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一时心软放过了曹操,但是,为何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之后,关羽却也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惩罚,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很奇怪了。曹操作为孙刘联盟的一大敌人,有这样一个好机会能够杀了他,却被关羽放走了,结果却也可以

  • 宇文化及称帝一年不到许国便遭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618年,宇文化及决定发动兵变,将隋炀帝杨广弑杀。此后宇文化及找准时机自立为帝,起国号“许”。不过宇文化及的皇帝梦来得快去的也快,还没坐稳多久他就被窦建德击败,许国也随之覆灭。当然,许国政权一般是不被承认的,但宇文化及能做到如此,说明他一直是有野心。隋炀帝暴虐天下人皆知,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