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的法律并不残暴,为什么却被人说是暴秦?

秦朝的法律并不残暴,为什么却被人说是暴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265 更新时间:2024/2/5 8:01:31

“暴秦”这个词可以说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秦朝的一种固定的印象,对于秦始皇也是“暴君”,总之就是会认为,秦朝时期人们必然是生活的苦不堪言,因为他们有一个残暴的统治者和很严苛的法度。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献文物等的出土,越来越证明了一点,那就是秦朝的法度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残暴,甚至可以说是条理分明,赏罚分明,是非常先进的一种制度。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却还是被后世人认为是暴秦呢?

1、第一点:秦法并不残暴

在我们的历史印象中,秦律肯定是那种动不动就砍头的那种苛法,然而“睡虎地秦简”出土,巅覆了人们对秦法的所有印象。

“睡虎地秦简”是两千多年前一名叫“喜”的秦国小吏的陪葬品,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这一批秦简中,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秦朝的律法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等,从里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

其一:秦法也有“治病救人”的条款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秦王赢政二十年(前227年),秦国南郡颁发布了一通文告,文告要求本郡的各县道严格守法、严格执法,限示和规范人们的言行,打击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

同时,文告中也指出,要营造出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仅仅靠律法是不可行的。因此,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要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对于那些违法之后能自首、或者是能认清自己罪行的人,要网开一面。

比如那些管理帐目的官吏们,如果出现了帐目错误,那是要被惩罚的,但如果是自己自查出错误,那就要减刑;而对于那些拒不认罪的人,这才会公正地按律法上的规定来进行惩罚。

其二:《秦律》有保护人权的条款。

据《封诊式》的规定,审讯罪犯必须保证罪犯有说话的权力,先让嫌疑人述说情况,在此过程中不能强行打断,要让他把话说完,然后再进行现场记录。而在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要大量地减少用刑的手段来获得口供。

其三:这就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公案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带着九百人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市)当戊卒,当走到大泽乡(今安微宿州市)的时候,天降大雨,路面泥泞而不能行。

带头的陈胜和吴广,就对这些新人说道,“我们遇到了大雨,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了。误了时辰,按律当斩,你们活不了,我们两个带头的也是活不了,与其都是死,还不如反了!”

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于是,大泽乡起义便轰轰烈烈地爆发开来,“大泽乡起义”卷动了风起云涌,数年之间就巅覆了大秦帝国!

然而,我们发现“失期当斩”这一个说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秦律十八种·徭律》中是说不过去的。

在《徭律》中规定:御中征发,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貲一盾;过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

翻译过来就是:皇帝下了调令,你可以不服从,但要罚你出钱买两件铠甲上缴;如果没有任何理由迟到了三五天,那就要进行严厉的批评,但不罚款不记过;如果迟到六天到十天,罚一面盾牌的钱;迟到超过十天,或者一年半载之内你还在来的路上没到规定的集合地,那么按“硬不服从”的一半处罚,即买一件铠甲上缴。

“大泽乡起义”,其实就是陈胜和吴广打了一个“信息差”,他们利用了民众不懂秦法的“信息差”,成功地哄骗了九百戊卒跟着他们一起起义,然而“起义”这一步一旦迈出去,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2、秦法不苛,为什么儒者称之为“暴秦”呢?

上学的时候,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说“暴秦”,太史公司马迁也在说“暴秦”,《过秦论》中也在说暴秦,后世的儒者们也在说“暴秦”。

当时,是一片迷茫,但在社会上沉浮了十数年之后,终于理解了何为“暴秦”了!

后世儒者称秦国为“暴秦”并不是说秦法很残暴,而是他们从“价值取向”的这个角度,鞭鞑着秦国的“军国主义”,说的是因为整个秦国缺失了“人本主义”、“人文精神”和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导致了秦人硬生生地活成了“战争机器”人!

这事得从“儒者入秦”说起。大约是在公元前263年,大儒荀子去秦国见了秦昭襄王,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唯一的一次儒者入秦。秦国当时是范雎为相,荀子曾经与范雎有过一段对话,见于《荀子强国篇》。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曰:其固塞险。。。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到了秦国走了一圈之后,他对于秦国官吏之廉洁、政务运转之高效,击节大赞,并且动情地说道,“秦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然而话风一转,他又说道,“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远矣!”荀子认为,秦国想要“王天下”,路还远着呢,荀子后面也给出了他的理由——“则其殆无儒邪!”

“殆无儒”从字面上的理解是“没有大儒引领”。后曾有几年读秦史,我都认为这是荀子作为大儒的清高,而后世儒者也是为了抹黑秦始皇的。

但如今已年近三十,在社会上沉浮十数年之后,才重新理解了“殆无儒”这一句话。儒者说“暴秦”是对的,因为秦人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那就是——“县以王者之功名”,这一切皆种因于“商鞅变法”。

自商鞅变法以来,商鞅建立了“二十等军功爵”,在“秦有七代明君之治”的条件下,秦人通过了在战场玩命厮杀来获得军功,然后他们通过了军功来获得爵位,然后又通过了爵位成为了秦国各郡、县、道的行政长官。

这个时间段竟然跨越了秦国七代国君之久,近百年的征战天下,也导致了恶果。秦人活成了战争机器,大秦帝国、大秦子民,他们存在的意义,竟然变成了只是为了战争而存在,除了战争,他们再也找不到人活着的方向和意义。

秦始皇虽然是历史唯一的千古一帝,秦帝国建立之后,他对于这一个现象,竟然没有化解之法。所以他继续发动了“南征北伐”,来将这一股力量和矛盾向外释放。

老秦人活成了战争机器,他们把“爵位,功名”当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价值导向”,从而导致了整个秦国人失去了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不管是老秦人,还是关东六国的民众,他们历经了上千年的战乱,早已不堪重负,他们是多么地渴望安定与和平。但是大秦帝建立了,天下一统了,他们仍然没有享受到休养生息,他们仍然要去服务于那些更高烈度的战争。

当秦始皇把郡县制向关东全面推行之后,这种“人生价值取向”也向关东全面渗透,就此引发了关东六国民众的全面反扑,这才有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全面战争。

3、导致的后果

国家缺乏对“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人就会失去了精神家园,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就算是现在,那些把“拜金主义”当作“价值取向”的国家,同样的,他们的人民也是没有幸福感的。

两千年前的老子曾有一句话,对这些问题有过精彩的诠释;“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去了道,才来讲德;失去了德,才来讲仁;失去了仁,才来讲礼,但是这些都越来越偏离老子所讲的“道”。所以,我们从老子的这一句话推出一个结论——“失礼而后法”。

孔子经常感叹“礼乐崩坏”,天下礼乐崩坏之后,这才有了“法”,但法就是“有为”。因为法制社会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全面的高度法制,肯定会带来高成本和高压力的社会状态。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阿克敦与张廷玉什么关系?为何被打入死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1729年七月,是雍正皇帝执政的第七年,江淮一带一直下着大雨,致使水位暴涨,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大洪水。知道此事的雍正皇帝立即决定派遣一名钦差大臣前去指挥救灾,然而在选人上却犯难了,因为能够担当此众人的,又能够得到他信任的人没有多少。十三爷怡亲王胤祥前不久病倒了,此刻正卧病在床;深受器重的李卫还在回家

  • 隋朝和日本的关系如何,小野妹子来访隋炀帝为何不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中国很早就和日本官方有来往,据记载,汉朝时期中日就有进行过交流,不过当时交通实在太不便利,而且旅途很危险,有可能出来一次就再也回不去了。中日关系的顶峰期是在隋唐,隋朝年间日本有派外交大臣小野妹子携带国书访问,但遭到隋炀帝的拒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段历史现在拿出来做一番了解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

  • 蜀地易守难攻,为何那么轻易就被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蜀国作为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应该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挺可惜的,刘备一个卖草鞋的,一步一步打下了蜀国,皇帝还没当几年就死了,刘禅也没能守住江山。虽然说统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说起来还是很让人惋惜的。不过蜀地号称是易守难攻,既然如此,魏国对蜀国的灭国之战,至少也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吧,然而事实上也就只

  • 曹彰军事才能在曹魏属于什么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曹彰是曹操第二子,曹丕的弟弟。曹彰从小就展现出了武艺高强的一面,据说他曾喜搏猛虎,志向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要说曹彰一生最大功绩,应该就是他曾率军征讨乌桓,后降服鲜卑。不过在三国这个大时代,曹彰的存在感算是比较低的,可能曹彰的军事才能被不少人小看。今天准备跟各位分析下曹彰的武力水平,以及他在曹魏将领中

  • 为何朱棣身边没有叛徒,但建文帝大臣却纷纷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靖难之役作为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这件事情非常的感兴趣。因为削藩上的矛盾,朱棣起兵夺了朱允炆的皇帝之位,而朱允炆因此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不过在朱棣和朱允炆的身边,他们各自的大臣,相互之间的表现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朱棣的身边,可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叛

  • 关羽放走曹操的背后,涉及到了什么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华容道关羽放过了曹操,这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关羽在感谢当年曹操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一时心软放过了曹操,但是,为何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之后,关羽却也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惩罚,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很奇怪了。曹操作为孙刘联盟的一大敌人,有这样一个好机会能够杀了他,却被关羽放走了,结果却也可以

  • 宇文化及称帝一年不到许国便遭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618年,宇文化及决定发动兵变,将隋炀帝杨广弑杀。此后宇文化及找准时机自立为帝,起国号“许”。不过宇文化及的皇帝梦来得快去的也快,还没坐稳多久他就被窦建德击败,许国也随之覆灭。当然,许国政权一般是不被承认的,但宇文化及能做到如此,说明他一直是有野心。隋炀帝暴虐天下人皆知,那宇

  • 八王之乱有多惨?后果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看到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个八王之乱,其实八王之乱我们说了很多很多的,今天就再次来回顾看看这个八王之乱有多惨吧,再来看看这个八王之乱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吧,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八王之乱有多惨其实也不好形容有多惨,反正就是死伤无数,前后打了16年,百姓民不聊生,东晋势力锐减,最后被灭国,导致的

  • 刘安杀妻款待刘备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饱受争议的故事。第三十七回,刘备打算投奔许都,结果半路上粮食吃完了,便在路过的村庄想要讨点粮食,后来住进刘安家。刘安为了讨好刘备,将自己的妻子杀死,做成餐食奉上,刘备得知后还感动的不行,打算带刘安一同去许都。很多朋友不理解演义中为何安排这样一段故事,刘安杀妻款待刘备究竟是不是

  • 勾践复国后越国怎么样了?为何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的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了解的吧,不过这个故事也不能只看一半,很多人看到越国复国之后也就结束了,但其实在这之后,还有很多故事。越国虽然复国,当时的时间是处于春秋末期,越王也因此成为最后一位春秋霸主,但是在此之后的战国时期,为何似乎就没有越国什么事了呢?越国在复国之后又经历了什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