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朱棣身边没有叛徒,但建文帝大臣却纷纷投降?

为何朱棣身边没有叛徒,但建文帝大臣却纷纷投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770 更新时间:2024/1/16 0:13:32

靖难之役作为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这件事情非常的感兴趣。因为削藩上的矛盾,朱棣起兵夺了朱允炆的皇帝之位,而朱允炆因此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不过在朱棣和朱允炆的身边,他们各自的大臣,相互之间的表现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朱棣的身边,可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叛徒,但是朱允炆的大臣却一个接一个的向朱棣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1、朱棣有军民基础

朱棣出生的时候,父亲朱元璋还在和陈友谅争天下。甚至在他出生当天,由于军情紧急,朱元璋连儿子都来不及看一眼,就赶往前线指挥作战了。所以朱棣从小,就是在战火中长大的,直到战争结束,朱元璋准备第二年登基了,朱棣才与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即位后,认为这个天下还是要靠子孙来守,于是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其中朱棣为燕王,封地在北平。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所以他到了藩地后,很快组建起一支强劲的部队,在这里扎下根基。

在他就藩期间,势力不断扩张,还有两次成功北伐的经验,甚至曾招降元太尉乃儿不花。跟着这样一位强悍英明的领导,论谁都舍不得离开,跟着燕王有肉吃。

2、朱棣有起兵理由

太子朱标去世后,按理来说,朱元璋次子朱樉是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但在朱元璋晚年,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接连去世,朱棣就成为最年长的皇子。但朱元璋完全没管那么多,直接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已经让朱棣心中很不满了。

更没想到的是,朱允炆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开始削藩,先后处置了五位叔叔,手段又快又狠。谁都知道,朱允炆最终的目的是朱棣,于是在姚广孝的劝说下,朱棣决定起兵靖难。

朱棣起兵名义上是“清君侧”,实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身边的人仍然不会背叛他,这是因为朱棣起兵,完全是被朱允炆逼的。朱允炆才是不念亲情,残忍弑叔的“反面人物”,朱棣反而能得到支持。

3、朱棣是位好领导

朱棣就算个人能力再强,要想推翻侄儿,也得靠士兵为他卖命。而要想大家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就必须要与下属打好关系。

就好比有一次,一位士兵在行军途中病倒,情况很严重。朱棣知道后,立刻叫人将其放在自己的备用马匹上,并送回去治疗。有的将领认为这样不妥,毕竟朱棣身份贵重,他的马怎能让小兵骑。但朱棣却说:“人命比马重要,救人是我应尽之责。”

试问他这样的举措,被别的士兵看到后,还不被供到天上吗?果然,这件事很快传遍军中,后来士兵在打仗时就更加卖力了。至于背叛朱棣之事,不存在的。

4、朱棣深谙权谋之术

建文四年,眼看朱棣就要打到南京城,情急之下,建文帝先后派了三拨人去谈判。

第一次是朱棣的堂姐庆阳公主,朱棣知道堂姐心软,于是一见到她就失声痛哭,然后对她说:“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

言下之意就是我这都是被逼无奈,而且我并无野心,只是要铲除奸臣,我不这样做,死的就是我。庆阳公主向来与朱棣感情深厚,她自然不忍见到他去送死,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第二次是大将军李景隆和茹瑺等人,对于这些人,朱棣知道要展现自己强悍的一面,一来让他们知难而退,二来让其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朱棣对他们说:

“皇考已分封,今割地何名?公等归奏上,但奸臣至,我即解甲谢罪,退谒孝陵,归奉北藩。”

大意还是说,我不是要造反,我只是要除奸臣。而且皇考(指朱元璋)已经分封过了,如今割地又有什么用呢?只要奸臣被铲除,我立刻退兵回北平,老老实实不再出来。

他真的摸透了李景隆和茹瑺的心理,结果回去后,李景隆就开始动摇。后来朱棣入南京时,茹瑺更是第一个建议他登基的,《高祖实录》记载:“及燕王入南京,召瑺,瑺首劝燕王即帝位,是为成祖。”

第三次是朱棣的兄弟谷王朱橞、安王朱楹,《明通鉴》记载:“上复遣谷王橞、安王楹等往,王卒不奉诏,唯与诸王相劳苦,宴罢遣归。”

就是说朱棣盛情款待了兄弟,然后向他们诉苦,同时安慰他们有多不容易,接着派人将他们护送回去。

比起建文帝狠心清算叔叔,朱棣这样做,让谷王和安王瞬间感到很难过。自己代替侄儿来谈判,可是成功后,侄儿下一个会不会就拿自己这个藩王开刀呢?于是回去后,谷王就和李景隆商量投降,最终二人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

看了为何朱棣身边少有叛徒的理由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建文帝大臣要纷纷投降了。朱允炆固然是位仁慈的帝王,但他对叔叔们下手太狠了。虽然削藩没有错,可错在他太过心急。这些叔叔都对明朝有贡献,他二话不说就将他们削爵囚禁,实在令人心寒。

另外,他一味只听黄子澄齐泰这些人的话,这些人虽然饱读诗书,却毫无政治经验,空有忠心却没有能力。他听了黄子澄的话,让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可当李景隆连吃败仗,群臣都请求处死他时,朱允炆非但不追究,反而还下旨安慰李景隆,这让群臣怎么想。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文帝并非明主,既然朱棣也是老朱家子孙,那么谁当皇帝不是当呢。事实上朱棣对于投降的大臣,大多都很宽容。就好比他即位后,就让茹瑺仍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并且封他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其一生不改。

所以说为人君者,光有仁慈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在关键时刻,仁慈甚至会成为致命弱点。而在其手底下的人,除非像黄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放走曹操的背后,涉及到了什么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华容道关羽放过了曹操,这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关羽在感谢当年曹操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一时心软放过了曹操,但是,为何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之后,关羽却也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惩罚,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很奇怪了。曹操作为孙刘联盟的一大敌人,有这样一个好机会能够杀了他,却被关羽放走了,结果却也可以

  • 宇文化及称帝一年不到许国便遭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618年,宇文化及决定发动兵变,将隋炀帝杨广弑杀。此后宇文化及找准时机自立为帝,起国号“许”。不过宇文化及的皇帝梦来得快去的也快,还没坐稳多久他就被窦建德击败,许国也随之覆灭。当然,许国政权一般是不被承认的,但宇文化及能做到如此,说明他一直是有野心。隋炀帝暴虐天下人皆知,那宇

  • 八王之乱有多惨?后果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看到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个八王之乱,其实八王之乱我们说了很多很多的,今天就再次来回顾看看这个八王之乱有多惨吧,再来看看这个八王之乱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吧,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八王之乱有多惨其实也不好形容有多惨,反正就是死伤无数,前后打了16年,百姓民不聊生,东晋势力锐减,最后被灭国,导致的

  • 刘安杀妻款待刘备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饱受争议的故事。第三十七回,刘备打算投奔许都,结果半路上粮食吃完了,便在路过的村庄想要讨点粮食,后来住进刘安家。刘安为了讨好刘备,将自己的妻子杀死,做成餐食奉上,刘备得知后还感动的不行,打算带刘安一同去许都。很多朋友不理解演义中为何安排这样一段故事,刘安杀妻款待刘备究竟是不是

  • 勾践复国后越国怎么样了?为何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的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了解的吧,不过这个故事也不能只看一半,很多人看到越国复国之后也就结束了,但其实在这之后,还有很多故事。越国虽然复国,当时的时间是处于春秋末期,越王也因此成为最后一位春秋霸主,但是在此之后的战国时期,为何似乎就没有越国什么事了呢?越国在复国之后又经历了什么,为

  • 白马之祸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自从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开始,一直到唐朝的灭亡,藩镇割据一直是唐朝永远的噩梦。虽说经历了两次短暂的中兴,但是对于这个已病入膏肓的帝国来说,于事无补。尤其是在内部,堂堂天子竟然可以随时会被太监废立,简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最为奇葩的存在。唐王朝历史上最为昏庸的一代君王,唐僖宗时期,爆发了浩浩荡荡的黄巢

  • 朱祁钰听闻有人造反的时候,为何怀疑是于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夺门之变作为明朝历史上的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背后也是牵连了很多年的恩怨。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最终成功夺回了自己的皇位,其实对于他来说,如果不这样做,自己的将来或许就完全没有任何希望了。而当朱祁钰听闻有人造反要夺位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在怀疑于谦。虽然后世人都知道,于谦绝对是忠臣,但是为何朱祁钰当

  • 明朝灭亡和东林党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晚年,东林党崛起,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对东林党陌生。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东林党是需要附上一定责任的。东林党由顾宪成创立,主要成员有李三才、左光斗、邹元标等人,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反对宦官专权。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宦官干政很严重的朝代,东林党的诉求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为什么会导致明朝直接走向灭亡

  • 朱祁钰和崇祯同样面临明朝存亡危机,为何结果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朱祁钰和崇祯,其实都可以说是面临着明朝的危难存亡关头,朱祁钰时,朱祁镇被俘,皇帝都成了别人的俘虏,如果没能控制得住,明朝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了,而崇祯时期,就更不用说了,是明朝存亡的生死关头,尽管崇祯十分努力,但最终却失败,明朝也灭亡了。这两个皇帝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危急时刻,明朝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为什

  • 曹魏将领王双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演义中,王双算是曹真手上的一张王牌。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期间,率领30万大军将陈仓包围,结果遭遇郝昭的顽强抵抗。此后王双前来支援,连斩蜀国将领谢雄、龚起,尽显悍将本色,足以说明王双的实力。不过王双虽然勇猛,但谋略欠佳,中了诸葛亮的诱敌之计,最后被魏延斩落马下。如果王双不死,想必会给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带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