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灭亡真的是因为隋炀帝吗?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隋朝灭亡真的是因为隋炀帝吗?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75 更新时间:2024/2/5 7:52:58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隋朝之所以会灭亡,原因都在于隋炀帝,是隋炀帝劳民伤财,荒淫无度,残酷残暴,才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炀帝也因此成为了昏君和暴君的代名词之一,而且“炀”字在整个历史上,也只有隋炀帝才有这样的称呼。不过,一个朝代的灭亡,从来都不可能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隋炀帝的作为就灭亡了,很显然并不完整,那么究竟最终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善矫饰媚双亲夺帝位

杨广工心计善矫饰,他针对其兄杨勇的弱点反其道而行之,以投双亲之所好,博取欢心;同时,暗里广结朋党,策划夺位阴谋。

杨勇是杨坚长子,杨坚称帝后立他为太子,不管大事小事都让他参与,如果政令有什么问题,他都会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一点很得杨坚喜欢。

杨勇颇好学,会词赋,性宽仁、厚道、坦直,但为人率性任情,喜排场。文帝尚节俭、反对奢华,就非常不满意,说:"想要长久治天下怎能奢华如此!"比如百官来朝,杨勇设乐受贺,文帝很反感,认为是"违礼",于是,恩宠渐衰。

杨勇多内宠,尤爱姬妾昭云,不喜欢独孤皇后为他选的嫡妻元妃,而元妃因患心脏病,二天便死了,独孤皇后疑元妃之死是被勇所害,严斥之。杨广知道父皇母后不喜太子之故,姬妾但备员数,只跟肖后住在一起;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很俭素:接待朝臣,礼极卑屈。这样,不只得到父皇母后的宠爱,也得到群臣的赞扬,他的"好名声"遍传了出去。

杨广还让杨素等人在文帝面前称赞杨广,说太子的问题,文帝、独孤皇后渐渐有了废太子之意。有一次,文帝派杨素去探太子,素到东宫,故意久停门外,使太子久待,以激怒之。太子果恨之,形言于色。素还对文帝说勇有怨,恐有他变,要深加防察。文帝听了素的谗言,更加疑太子。

杨广的其他党羽也纷纷交相潜毁太子有非分之谋,文帝便相信太子要加害于他,对之"如防大敌"。这时杨广的心腹太史令袁充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假借天象对文帝说:"臣观天文,皇太子当废。"

文帝信以为真,便下诏废太子,囚于东宫,交新立的太子杨广管束。文帝患病,叫太子杨广到仁寿宫照料医药,而广却"奸乱宫闱",文帝知道,用力撑着起来,说:"枉废我儿!"因派人去叫杨勇。未及派使,文帝暴死,杨广继位,立即伪写诏书,赐杨勇死。后追封房陵王(以上事见《隋书·房陵王杨勇传》)。

所谓"奸乱宫闱"事,在《晋书·宣华夫人陈氏传》有具体揭露:夫人陈氏与皇太子杨广在夜间同侍候文帝,天亮夫人出外换衣,杨广见夫人色美顿起好心,跟在后边强逼夫人遂其兽欲,夫人拒绝,逃到文帝卧所,文帝见他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泣说:"太子无礼"。

文帝大怒说:"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皇后误我!"因呼兵部尚业柳述,黄门侍郎元严说;"叫我儿!"述等将要去叫太子,文帝说:"是杨勇。"述、严出外写好诏书,让左仆射杨素看。素将这事告知太子,太子立即叫张衡入寝殿,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的人到别室。

不久,文帝便死了。这时,夫人与诸后宫相注视说:"事变了!"大家脸色苍白,惊得发抖。

张衡何许人也,他在夺宫事件中担任什么角色?《晋书·张衡传》有明白的交代:杨广夺位的计谋,多由张衡所策划,杨广继位后,对他特别恩宠,他因此颇自骄贵,后得罪杨广被赐死。他临死大叫说:"我为人做那种事,还能希望活得久么!"意指为杨广害其父文帝事,这就揭开了"文帝暴死"的真相。

杨广为人手狠心毒,荒淫无比。但他在未继位前,却矫饰得"天衣无缝"多么节俭!多么孝顺!多么谦恭!不仅瞒过满朝文武,窃取了崇高的声誉,连他的双亲也认为他是最理想的继承人。谚云:"知子莫若父"。隋文帝是历史上比较有远见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不仅不知其长子杨勇,也更不知其次子杨广,致为其所骗,把好人当坏人,将坏人认为是好人,可见识人用人不易!

隋文帝之所以不知子,是由于他看人不是从大节着眼,而是从生活小节着手。他崇尚节俭,作为一个古代帝王来说,这是一种罕见的美德,但专以此衡量人而不考虑其他,就会走向极端,看人必然是片面的。

杨勇只不过"率性任情"点,多几个内宠,喜甜宴,讲究排场些,这即使是历史上的明君也大多不例外。但杨勇优点不少,特别是参预朝政时表现不错,便是对于文帝的错误主张,也敢于提出纠正意见,如文帝要移民实边,他上书谏止,避免了劳民伤财。

对杨勇的大节,文帝却看不到。对于杨广,只看到他的表面,而看不透他的本质,致上了杨广矫饰之当,当他觉悟看破其人时已迟了,因杨广怕自己的骗局被揭穿,当上太子后便对其父文帝严密监视控制,一知自己真面目被文帝所识破,便先下手为强了。

2、暴虐屠杀引起众叛亲离

杨广杀父屠兄登上帝位后,便采取排除异己培养心腹的人事政策,想以此巩固其血腥统治。对于先帝旧臣和拥护原太子杨勇的诸臣则予以排斥、屠杀,大量重用灭陈时投于其麾下的南臣,于是,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南北朝臣的对立和斗争。

先是向先帝旧臣及拥护杨勇的诸臣开刀。高颖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反对废太子杨勇的中坚人物,炀帝则以"谤讪朝政"罪名杀之。贺若弼是平陈功臣,炀帝竟以他私议其奢侈为借口杀之。薛若衡才华横溢,为时人推重,炀帝继位,他上《高祖文皇帝颂》,溢美文帝,炀帝"览之不悦",不久即被缢杀。

礼部尚书宇文秋以才干著称,因对高颖说:"从前周天元因好声色而亡国,以今比之,不是更甚了么!"竟被炀帝所杀。

即使是为他夺太子位立大功的杨素,炀帝因杨素是先帝重臣,军功卓著,他表面尊重他,内心却很猜忌。杨素有病,炀帝派名医诊治,赐以上药,实是欲探其病情,恐他不死。杨素也自知名位已极,恐遭不测,不肯服药,不久便死。素死,炀帝对近臣说:"使素不死,终当灭族"。可见,他已准备杀素。在先帝旧臣中得到杨广始终信任的,只有善于明哲保身的牛弘、宇文述二人而已。

由于炀帝排斥、屠杀北方的旧臣,北方旧臣主要是文帝原依靠的关陇集团的势力终于分裂出来,形成了反隋的主要力量。首先是杨素的儿子、关陇集团头目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参加造反的多是魏周以来的权贵。

杨玄感的叛乱虽被镇压,但关陇集团势力并没有被消灭,曾为杨玄感谋主的李密,投瓦岗起义军取得领导权后便传檄天下。历数隋炀帝十罪,给隋炀帝严重打击。

之后,关陇集团成员李渊起兵占据关中,也与他身受隋炀帝猜忌排挤有关.炀帝已知北臣大都叛变,北方已无其立足之地,只能向其根据地江都逃跑想在那苟延残喘,但北方将兵思归,不肯为其卖命,宇文化及等将官便趁机发动江都政变,将炀帝缢杀了。

唐太宗曾指出:"隋炀的灭亡并不是因甲仗不足,而是由于不仁不义,群下叛变的缘故"。内部叛变,外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正是这种内因外因结合一起,导致隋传二世而亡。

3、谀者助纣为恶加速隋亡

隋炀帝之所以重用南人排斥北人,这是因他不信任先帝旧臣及拥护太子杨勇的人,故当他即帝位后,五年间就连续下诏四次招揽和拔拨新人,这反映了他急于培养效忠于他的势力集团的心情。既然不信任北方旧臣,他只能是依靠南臣。而这与他过去的一段历史有关。

588年,他被任为行军元帅统领八路大军共五十一万八千人向陈进攻,次年攻陷陈都城建康,陈兵溃败,陈后主投降。及陈平,杀罪大恶极的害民官湘州刺吏施文庆等,人心大快;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后任扬州总管,镇江都,原陈将官大都投其麾下,不少人得到重用,成为心腹。

但这些心腹将官,大多唯唯诺诺,曲意讨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由于隋炀帝是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君,在他面前敢坚持是非的极少,大多是阿谀奉承,看着他的脸色说话,照着他的意志行事。他的心腹大臣虞世基、裴蕴、袁充等都是这种人。

虞世基,会稽余姚人,他原是陈国官员,陈灭归隋,因他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炀帝重其才,让他参掌朝政。当时天下大乱,隋朝开国元勋相继被杀,世基惊祸及己,虽居近侍,却唯炀帝之命是从。尽管叛乱日多,州县多被占据,因知炀帝厌听这些消息,有关战败事都不以实告,因此外边有变,炀帝多不知情。正因世基善揣摩炀帝的爱憎,故言多合意,炀帝对他特别亲爱,朝臣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他(《晋书·虞世基传》)。

裴蕴是河东闻喜人,但他祖孙三代仕陈,陈灭归晋,晋统治者亦将他视为南人。蕴性明辩,有吏干才。他先后任汉、直.棣三州刺史,都以治绩著称。隋炀帝赏识其才,甚为重用,擢授御史大夫,与虞世基等参掌机密。他善伺炀帝旨意,炀帝欲加罪谁,则曲法顺情,促成其罪;欲宽容谁,便从轻处理,将之释放。

杨玄感反叛被镇压,炀帝派他惩处其党羽,对他说:"玄感一呼,附从的有十万之多,可见天下人不要太多,多便相聚为盗。不将之杀尽,则不能;惩戒后人。"蕴便峻法治之,杀戮的达数万人,并抄没其家(《晋书·裴蕴传》)。

袁充本陈郡阳夏人,后寓居丹阳.原任陈官,陈灭归隋。他好道术,颇晓星象,因取媚炀帝,得任秘书令。炀帝每次征讨,他知道了便假借星象,以顺其意。因此,炀帝对他赏赐有加,亲昵异常(《晋书·袁充传》)。

虞世基、裴蕴、袁充等人献媚讨宠,实是助纣为恶,促使炀帝暴行累增。炀帝为人如此,其所依靠大臣又如此,焉得不败。

炀帝杀父屠兄,这是其私欲膨胀极度的必然结果。他又是个猜忌多疑的专制暴君,不可能有唐太宗化敌为已用的胸怀和智谋,只能对先帝旧臣和拥护太子杨勇派一概排斥,加上他对人民又这么残暴,因而不断扩大和加强敌对势力,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反叛洪流。当他逃到江都后已感到末日将至,有一次,他取镜照面,对肖后说:"好头颈,不知谁该来斩它!"肖后非常震惊,杨广强笑道:"朕以贵天下,后斩头又如何!"

但当叛变的将官要斩他头的时候,这个暴君原来是个懦夫,他发抖了。因害怕刀杀,要求让他饮毒酒了结,叛将不同意,他便自解衣带给叛将们,哀求缢杀,于是这个罪大恶极的民贼,就这样被自缢身死。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陌刀有多厉害?在香积寺之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标志这唐朝由盛转衰,这是唐朝运势的一个转折点。而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便是香积寺之战。在这一战中,当朝动用了所有能够动用的力量,陌刀对战铁骑,杀得个天昏地暗,以一场惨胜重新夺回了由叛军所占领的都城长安,给全国的唐军打下了一剂强心剂,为以后消灭“安史之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

  •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都是李世民的儿子,在历史上这几位也都算是很优秀的人才了。而且如果论长幼,李承乾本身就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他本来也已经被册封为了太子,但是谁也没想到,李承乾竟然暗杀李泰,即便是李世民,最终也只能保他被贬为庶民。但是不得不说,李承乾应该是李世民最中意的继承人了。那么抛开其他的因

  • 张正常和朱元璋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一般继位后都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来为自己造势,稳固地位。其中宗教的力量尤为关键,如果能利用宗教提升形象,一般在民间能获得不少拥簇者。朱元璋登基后,他便给一位叫张正常的道教大师授予“永掌天下道教事”的权利。这位张正常是江西人,是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很多人

  • 苏秦那么厉害,为什么坚决效忠很弱的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时期要说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对抗,最有看头的就是合纵和连横了。合纵是苏秦提出来的,要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而为了瓦解合纵,张仪用了连横,破解了苏秦的合纵策略,使得六国没有办法真正的联合起来,让秦国有了东进的余地。而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却是当时很弱的燕国的忠臣,苏秦既然要对抗秦国,那为何要誓死效

  • 秦始皇为什么放弃进攻匈奴,而是修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万里长城我们都知道,而与此有关的人物,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秦始皇了。虽然长城并不只是秦始皇的功劳,而且现存的大部分还是明长城,但秦始皇依然是这中间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秦始皇当年是将曾经多个国家修建的防御工事连在了一起,联合成了一个长城,用来抵御匈奴。但是,为什么秦始皇不选择继续进攻匈奴,却要选择用这种方式

  • 夏侯惇如果不瞎眼,他和黄忠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夏侯惇乃魏国开国元勋,西汉名将夏侯婴的后代。作为三国最出名的武将之一,有关夏侯惇的故事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夏侯惇早年跟随曹操起兵,后来在与吕布交战时,被流矢射中左眼。但他却将弓箭拔出,吞下眼球,士气丝毫不减。当然这个故事肯定是虚构出来的,如果真将箭拔出夏侯惇恐怕早就死了。假如夏侯惇不瞎眼,他

  • 蜀汉后期除了廖化,就真的没有别人能做先锋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原本应该是一句调侃,蜀汉后期没有什么大将,只有把廖化推出来做先锋,一来是说明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二来是说廖化能力很差。只不过却也总有人能够从很多史书资料当中,找到能够用来反驳这句话的踪迹。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了很久,那么究竟廖化在蜀汉后期能力如何,除了

  • 张良和萧何为人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中,下场最惨的是韩信,而最自由的是张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张良不仅保住一命,而且功成身退,最后带着自己的徒弟游历天下,得以善终。张良不仅谋略出色,情商也非常的高,早就看出刘邦称帝以后,会疑心大增,于是选择主动隐退。张良和萧何都是“三杰”之一,但这两人为人

  • 张绣谋反真的是因为曹操霸占他嫂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张绣之所以投降了曹操之后又反,是因为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嫂嫂,这才一怒之下大败曹操,还斩杀了典韦和曹昂、曹安民,让曹操可以说是损失惨重,直接影响到了曹操的继承人的人选。但是这样看来,张绣似乎为他的嫂嫂做的有点太多了,他的目的显得没有那么单纯了。那么究竟张绣反了曹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真的是因

  • 许褚和三国顶级武将相比,能否挤进前十之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三国武将的实力排名,是一个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认为最厉害的武将,就连吕布的地位都不是那么的稳固。但今天我们不讲吕布,也不讲关羽、张飞,而是谈谈许褚。许褚作为三国猛将之一,他的武力似乎总被掩盖,如果将他和三国顶级武将相比,他能否晋升前十席位呢?下面就为大家做一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