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暧口出狂言唐代宗饶其一命,其实都是看在郭子仪的面字上

郭暧口出狂言唐代宗饶其一命,其实都是看在郭子仪的面字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071 更新时间:2024/1/17 10:35:04

郭暧是唐朝大臣,郭子仪第六子,外祖父是唐穆宗李恒。郭暧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典故,名叫醉打金枝,大家应该有听说过。当时唐代宗将升平公主嫁给郭暧,公主来到郭家动不动就发脾气,而且郭子仪夫妇还要给公主行礼。郭暧对妻子的行为不满,后来趁着酒劲教训了公主一顿,而且还口出狂言,差点惹恼代宗。此后在双方调停之下,夫妻才和好如初。其实代宗能原谅郭暧,主要还是看在他父亲郭子仪的面字上,郭子仪和代宗关系究竟如何呢。

1、闺房之言

升平公主是唐代宗最宠爱的女儿,下嫁郭暧时年方十五。郭暧为郭子仪第六子,迎娶公主时年仅十三岁。升平公主因贤淑有礼而深受公婆喜爱,郭暧因文武双全被岳父唐代宗“恩宠冠于戚里”,成为京师人人羡慕的金童玉女,神仙伴侣。

但是,牙齿也难免咬到舌头,小夫妻自然也有斗气拌嘴时候。《打金枝》事件发生于他们婚后两年,此时升平公主刚十七岁,郭暧才十五岁,正是少男少女年龄。因此,唐代宗以“儿女闺房之言”为由,以冷处理方式不对郭家父子做出任何责罚,成功化解了小夫妻矛盾,维护了皇家尊严,给足了亲家面子,可谓一举三得。

不过,女婿年龄尚小,并非唐代宗宽容郭家父子的主要原因。

2、遵纪守法

在遵纪守法方面,郭暧夫妻堪称楷模。

白渠支流沿岸百姓苦于河面上碾硙( niǎn wèi,利用水力动的石磨)林立,严重影响农田灌溉现状,请求朝廷拆除水磨。唐代宗很注重农业生产,立即诏令毁除所有碾硙以便百姓灌溉。

“升平有脂粉硙两轮,郭子仪私硙两轮”,有关部门投鼠忌器“未敢毁彻”,其他权贵以此为由拒绝执行“撤硙以水与民”的诏令。升平公主进宫面见父皇,撒娇卖萌地恳请唐代宗允许她保留碾硙。

唐代宗严肃地教育她:“我是为黎民百姓谋幸福,你难道看不懂我的心意?你应该带头支持我,为皇亲国戚们做出表率!”升平公主深明大义,当天就将四轮碾硙悉数拆毁。此举震动了权贵们,白渠上的碾硙八十余轮“皆毁之。”

升平公主“贤明有才思”,爱好高雅,特别喜欢结交诗人。著名诗人李端在长安诗名大噪,深得郭暧与升平公主青睐,得以进入上流社会,与权贵名士们交友酬唱。郭暧每次召集宾客宴会赋诗,公主都端坐在幕帘后面,仔细倾听诗人们的即兴创作吟诵。一旦听到有人锦心绣口作出好诗,马上赏赐细绢百匹。

郭氏夫妻遵纪守法,兴趣高雅,依然不是唐代宗善待郭家父子的理由。唐代宗不愿也更不敢得罪的人,其实是郭子仪。

3、肃宗干将

郭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在武举考试中以“异等”成绩入仕。安史之乱爆发时,正居家为母守丧的郭子仪被唐玄宗“夺情”启用为朔方节度使,率部东讨安禄山。他与名将李光弼等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唐肃宗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奉诏率部赶赴朔方行在。当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郭子仪与李光弼所率的五万能征惯战的虎狼之师出现后,“军声遂振”,使朝廷与百姓看到兴复的曙光。郭子仪奉诏南征,一举平定河曲地区。

其后,郭子仪辅助时任天下兵马元帅的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唐代宗),率十五万汉蕃联军,对盘踞长安的十万安史叛军发起总攻。收复京城后,郭子仪又随李俶趁胜东征,顺利收复东都洛阳。

两京及大片失地被收复后,郭子仪因功加封代国公,入朝谢恩时,唐肃宗特派仪仗兵在灞上列队迎接他。唐肃宗亲切慰劳道:“国家能够得以再造,完全是您的功劳!”郭子仪谦逊地“顿首感谢”,继续制定北讨安史叛军规划。

次年,郭子仪在黄河边击败叛军,擒获叛将押送京师,唐肃宗命百官往长乐驿迎接,自己在望春楼亲候。后因相州之败,郭子仪被召回京师,剥夺兵权。郭子仪“虽失兵权”,依然因“祸难未平”而心念朝廷,寝食难安。因史思明再次攻陷东都洛阳,郭子仪重掌兵权,进封汾阳郡王。

此时,唐肃宗已病入膏肓,不见群臣。郭子仪接受任命后,再三请求面见唐肃宗。唐肃宗被他的诚意感动,将他请入卧室,嘱咐道:“河东平叛,拜托您了!”郭子仪“呜咽流涕”,到任后以霹雳手段诛杀为首作乱的叛臣,这招杀鸡儆猴使各地将领再也不敢犯上作乱,个个奉公守法。

4、代宗肱股

唐代宗在宦官程元振等人拥立下即位后,听信谗言,再次褫夺郭子仪兵权。763年冬,吐蕃大举入侵。镇守徐州的李光弼因畏惧谗言,不敢举兵勤王。襄州刺史趁乱反叛,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暗中勾结回纥与吐蕃,长安城防御空虚,危在旦夕。唐代宗在万般无奈下,任命雍王李适(即唐德宗)为关内元帅,起用郭子仪担任关内副元帅,镇守咸阳。

吐蕃大军进逼长安,唐代宗仓促离京出逃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郭子仪先将宗室诸王护送到陕州,又沿途收拢散兵败将四千余人,日夜操练兵马。最终,在其他将领和长安百姓大力配合下,吐蕃撤离长安,郭子仪顺利收复京城。

唐代宗在程元振巧舌如簧蛊惑下,竟然同意定都洛阳。郭子仪上表劝谏,从政治和军事与地理人情多角度详细分析洛阳不宜建都。唐代宗被他的分析和诚心折服,流着泪对群臣道:“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见到郭子仪后,唐代宗诚心诚意检讨自己:“朕没有及早任用爱卿,才落得今天这样的地步!”并赐郭子仪免死铁券,将其画像挂入凌烟阁。

吐蕃刚撤离中原,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又公然反叛,勾引吐蕃、回纥、党项入侵唐朝。郭子仪再次临危受命,率部驻扎奉天(今陕西乾县)。他制定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多次痛击侵略者。

次年,仆固怀恩再次勾结西北各少数民族武装,麇集三十万联军,进犯奉天。“京师震恐,天子下诏亲征。”郭子仪奉诏率部驻守泾阳,当他率二千骑兵迎战回纥军时,当面揭穿仆固怀恩“唐朝皇帝和郭子仪都已死,正好趁机进中原大捞一把”的谎言。

回纥军首领邀请他到军营面谈,郭子仪不顾诸将反对,只带几十名骑兵徒手前往。回纥军被他的大智大勇折服,“皆舍兵下马齐拜。”郭子仪与其首领把酒言欢,晓以利害,终于与回纥军结为盟友。

正巧,作恶多端的仆固怀恩暴死,联军顿时做鸟兽散。郭子仪与回纥军联手追击吐蕃,取得“大破吐蕃十余万于灵武台西原(今甘肃泾川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获牛羊驼马,三百里内不绝”的大胜。

此后,虽然“吐蕃频繁入侵”,但战神郭子仪犹如边塞长城,把他们挡在大唐的西北大门外,并多次成建制地消灭吐蕃骑兵部队,成为吐蕃闻风丧胆的克星。

唐德宗继位后,郭子仪被调回朝廷,两年后病逝,享年八十五。

5、饱受猜忌

自古功高盖主者难以善终,郭子仪却是个例外。他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在政坛上进退有度,游刃有余,创造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的奇迹。

郭子仪被唐代宗怀疑“功高难制”而褫夺兵权后,将唐肃宗所赐的一千多件诏书送呈唐代宗,以此表明效忠唐室的赤胆忠心。唐代宗仔细查看后下诏:“朕不德不明,俾(使)大臣忧疑,朕之过也!朕甚自愧,公勿以为虑!”

当时,叛军依然盘踞洛阳,唐代宗几次欲让郭子仪担任雍王李适的副手率军东征,都因程元振等宦官交替进谗而作罢。直到自己被吐蕃逼出长安再重回京师后,唐代宗才逐步消除猜忌,开始回忆起“与子仪平两京,同天下忧患”的战斗友谊,逐渐产生悔悟之意。

郭子仪居功不傲、屡辞要职。他临战吐蕃时,唐代宗进封他为太尉,郭子仪坚辞不受;大败吐蕃后,他被唐代宗任命为尚书令,三次上表恳辞。唐代宗被彻底感动,令史官将他辞官事迹“宣示于外,编之史册。”为表彰他的丰功伟绩,也为笼络人心,唐代宗随即将升平公主下嫁郭暧,与郭子仪结成儿女亲家。

郭子仪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坚辞高官,却不拒绝唐德宗临终前赏赐的“御马、银器、杂彩,别赐绢布九万”,又笑纳唐代宗赏赐的“美人六人”。他每年官俸高达“二十四万缗”,又在著名的亲仁里占地四分之一,营建宏伟气派的郭家大院,“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不胜纪”,全家过着上流社会生活。

更奇葩的是,他竟然令人敞开大门,任人随意参观出入。家人多次劝谏他注意形象,不能任由“贵贱皆游卧内”。郭子仪意味深长笑道:“我家大院有五百匹官马,一千名吃皇粮的人。如果关门闭户,一旦被别有用心者诬告谋反,‘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现在我家四门洞开,任人出入,即使有人想诬陷我家,也找不到借口!”

所以,唐代宗内心深处虽然可能对郭暧的大不敬言辞大为不满,甚至难免起过“略施薄惩”念头。但是,以下因素制约着他:

首先,唐代宗是合格的政治家。他改革漕运、盐政、税收,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竭力挽回安史之乱造成的各种损失,得到《旧唐书》作者的高度评价:“古之贤君,未能及此!”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对他的评价虽然降格,但依然肯定他是:“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

其次,唐代宗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内有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河朔三镇”武装割据河北,不遵诏令,不缴赋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外部,以“势强十倍”的吐蕃为首的少数民族武装随时袭扰边境,将大唐拖入“苦战不暇”的战争泥淖中。

最后,郭子仪劳苦功高,忠诚不二,是唐玄宗的爱将、唐肃宗的臂膀、唐代宗的战神。对待郭子仪的态度,考较的是唐代宗对待整个军界乃至政界功臣的态度。

所以,综合考量以上因素后,唐代宗才审慎做出宽容郭氏父子的决定。而且,这正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霍光当时为什么不帮卫子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霍光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比较的厉害,拿一句非常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权倾朝野了,大家也知道这个霍光和这个卫子夫是多多少少有一定的亲戚关系的,那么这个霍光当时为什么帮这个卫子夫呢?还是就是后来卫子夫死后,然后汉武帝死了之后霍光又为什么不追封这个卫子夫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

  • 为什么齐国称霸之后又衰落了?为何只有齐桓公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一直以来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在他的带领之下,齐国也是进入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但是在齐桓公之后,齐国也就没有什么厉害的君主了,不仅如此,齐国也仅仅只在齐桓公时期称霸,厉害的一段时间,而齐桓公死后,也就衰落下去了。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呢,为

  • 孙策能否像赵云那样,在长坂坡之战七进七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孙坚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孙坚死后孙策拿下江东五郡,为此后的东吴政权打下基础。孙策有着“小霸王”之称,年少出名,战斗力十分强悍,不少朋友会把孙策和赵云放在一起比较,如果将孙策放在长坂坡之战上,他能不能像赵云那样完成七进七出的壮举呢?其实这个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

  • 楚国几乎占了战国的半壁江山,为何不是楚国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最终只有秦国胜出,击败了其他六国,统一了全国,也成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过在当时,除了秦国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楚国,在当时就几乎可以说占据了整个南方,基本上战国时期一个楚国就占了半壁江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楚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呢?为何楚

  • 戚继光晚年有多惨,接连遭贬最后病死家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就算不喜欢历史的朋友,也不会对民族英雄戚继光陌生。戚继光南平倭寇,北御蒙古,一生战功显赫。不过戚继光晚年却接连遭到弹劾,最后病死在家乡,这样一位对明朝有着卓越贡献的将领,为何最后下场如此凄惨呢?张居正病逝后,张希皋多次弹劾戚继光,导致戚继光被罢免,实属无奈。当然,这也跟当时明朝奉行的准则有关,戚继光

  • 清朝是如何击败准噶尔汗国的?为何一定要消灭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清朝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清朝历史上曾经灭掉过一个国家,那就是准噶尔汗国。然而灭国的过程却并不简单,可以说准噶尔汗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对手,想要将它击败是非常难的。我们知道,在很多朝代其实周边都是有很多的国家存在,而历史上很多朝代也是和这些其他的国家并存的,很少有像清朝这样一定要将准噶尔汗国灭国的

  • 弘昼和乾隆关系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弘昼是雍正第五子,乾隆的异母弟。很多人评价弘昼,说他是一位有智慧的皇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弘昼很早就看清了朝中局势,他没有参与夺嫡之争,在乾隆继位后,弘昼还得到重用。弘昼的为官之道非常特别,他时而疯癫,时而傲慢任性,让人看不透他的心思,不过这样的弘昼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包容。弘昼明白乾隆想看到

  • 蒙恬死后蒙家军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蒙恬想必大家对他应该也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作为秦朝时期的一名非常有名的将领,蒙恬也是为秦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更是在秦朝建立之后驻守边疆,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然而历史上蒙恬的死也是很冤的,秦始皇死后,赵高夺得了大权,拥立胡亥为帝,把原本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的秦朝拉入覆灭的深渊,蒙恬最终也被

  • 张飞的子孙后代下场如何,娶夏侯氏保住血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庞会跟随邓艾伐蜀,为了替父报仇,他将关羽后代全部杀死。张飞则是因为娶了夏侯氏为妻,才勉强保住后代子孙血脉。其实发生这种事,早早就有埋下伏笔,如果当年关羽能和孙权成为亲家,可能孙权还不会对他下狠手。但关羽一死,蜀汉国力逐渐走衰,被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没人能够保护他的后人。张飞在这方面运气是要好一起,

  • 王安石的青苗法明明有效,为何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在古代,有很多朝代,可以说都是经历过了一些变法的,而变法的意义就在于让原本国家那些不足的地方得到改善,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很有名的变法,今天我们要来说的就是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当中,其实是有很多很好的地方的,比如青苗法,在当时也是的确很有用的,但是即便是如此,最终还是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