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伐吴最终成功了吗?

曹丕伐吴最终成功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10 更新时间:2024/2/29 10:54:52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让蜀国元气大伤的一次战役了,在此之后,刘备身亡,大权交给了一个“扶不起”的刘禅,蜀国国力兵力也是大伤,理论上来说,如果这时候魏国攻打蜀国的话,说不定是可以取胜的。然而曹丕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做,他反而去攻打吴国,这是为什么?曹丕伐吴最终有没有成功呢,连曹操都打不下来的地方,曹丕为何要这样做?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而这个时候的曹魏政权不论从经济、军事、人口等方面都全面超过这两个国家,那么为何曹魏的老大曹丕不一鼓作气灭掉蜀国呢?又或者联合东吴一起灭了蜀国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下夷陵之战后三国的关系以及曹丕的想法是哪些。1、表面原因应该是孙权两面三刀先向曹丕称臣却又不肯给曹丕送人质,惹得曹丕发怒讨伐。但怎么看当时伐吴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啊,夷陵之战东吴损失甚微,而且蜀国元气大伤,吴国已经不用太担心被两面夹击了,完全可以全力应付魏国。何况连曹丕他老爹都没有打下东吴,曹丕哪来的自信能伐吴成功?2、与之相反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数万精锐,刘备不久也死了,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去打明显更好打得蜀国呢,反而去打吴国,以至于蜀国上诸葛亮苟了几年之后甚至可以达到出兵伐魏的地步。而且之后吴蜀联合,魏国也难以统一了,在小编来这是不是曹丕的一个错招啊。如此做的话让蜀国有喘息之机,也没有占到东吴的便宜。

其次,曹丕和孙权都不去灭蜀是不是都心怀鬼胎呢?

我们来看经历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丢失南郡,关羽被杀,荆州兵力和夷陵带过去的一共有将近10万人了(按刘晔的说法十万都不止)全军覆没,曹魏也损失惨重,于禁三万精锐全军覆没,樊城襄阳给关羽和洪水打成筛子,只有东吴风头正劲,不但攻下南郡确保了长江防线的完整,还收纳了于禁的降卒,白衣渡江和夷陵两战战损极少,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所以当前对待蜀国,孙权有三种选择,

1是扶蜀,这样蜀汉所有残存势力和难如登天的蜀道,会消耗曹魏大量精力,东吴躲后面打黑枪,灭蜀很难,一旦失败,东吴又将成为最大赢家,魏吴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如果乌桓趁机作乱,魏吴实力出现反转都有可能。

2是灭蜀,这样,蜀必灭,但赢家却未必是曹魏,夷陵战后,蜀汉国内仅存的精锐都部署在汉中魏延这里,成都的老底子和东线原来关羽的部队,张飞的部队,刘封孟达的部队,基本已经全部被消耗掉,要么战损要么投降,曹魏进攻蜀汉,会帮东吴把魏延仅存的这波部队拖在阳平关不得东进,东吴由宜都入蜀,沿途将形成不了什么成气候的抵抗,战果会完全被东吴攫取,这样虽然简化了形势化三为二,但东吴的实力更加会难以遏制。

3按兵不动,伺机而发,这样不好预料会出什么事,以东吴智囊团对形势的把控能力,结局应不比1和2差。

如果知道东吴会怎么干,曹魏也会有相应的对策,不会让东吴这么顺利的吃果子,但恶心就恶心在你根本不知道东吴会走哪条路。

所以曹丕索性打东吴一棒子,打得赢最好,打不赢至少大家都别吃蜀汉这块肉,曹魏天生需要休整,你东吴也别飞的太猛,下来吧您嘞,个人评价这是一条比较保险的法子,好处就是遏制了东吴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能,自身的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因为自己是进攻方,打不过可以跑嘛,本身实力就雄厚,输也输的起。坏处就是让蜀汉缓过了这口气,再想灭,难了。

最后总结,夷陵之战可是说是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可以说是宣判了西蜀的死刑,就算诸葛亮再怎么神机妙算也无奈国力的衰微,最后成为三国第一个亡国的政权。

当时吴国孙权对战蜀国刘备,形势不佳,只好假意归顺魏国以拉来魏国的支援。当吴国战赢了蜀国之后,曹丕又整出个“人质”的想法来测试此时吴国的忠心。刚打了胜仗的孙权一番客套话化成一句话“人我就是不给”把魏国给打发回去了。就此两国撕破脸皮,曹丕一时怒火冲脑,直接下令攻打吴国。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曹丕的军事才能也不咋地,在大家一心都想统一全国的时候,吴蜀两国之争这个大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竟然按兵不动?想想当时曹丕能积极把握机会,在两国相斗的时候暗中插一脚,三国的形势也应会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丕也是个有决心的人说伐吴就一定伐到底。历史上的三次伐吴大战的失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显示曹丕军事才能上的一般。

第一路,曹休做主帅,初期取得胜利,但是后期败于吴军强大的水军实力。

第二路,曹仁作为主帅,由于战略性失误,同样败给吴军。

第三路,曹真为主帅,征战途中爆发瘟疫,损失大量魏军,只好撤退。

曹丕一时意气伐吴出口气的计划也因此破产。所以说,攻打一个国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凡事还是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崔琰为什么要帮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崔琰是东汉末期的一位名士,而对于名士的定义一般就是,品德优秀,外表端正,学识渊博,进退有度,是一种很让人欣赏和赞美的人。而崔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当时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出身名门又官居高位,然而在曹操的继承人里面,为什么崔琰要选择帮助曹丕?后来曹操又为什么要杀掉崔琰呢?曹老板手下的能人不少吧?但是

  • 三国留赞一生有哪些成就?73岁还上战场杀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留赞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身为武将留赞一共活了73岁,最后还是在战场上力战而死。很难想象年过70的人,依然选择征战沙场,当时东吴处境也还没到生死存亡之际,留赞干嘛要这么拼呢?只因他性格从来如此。留赞性格刚烈,年轻时就喜欢读史书和兵书,对于天下被分割的局面常常叹息自己没有用武之地。后来留赞被将军凌统引用

  • 陈庆之和陈霸先什么关系?白袍将军陈庆之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陈庆之和陈霸先两个人,同样都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人物i,而且一个是将军,一个是陈朝的开国皇帝,两人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要知道,这两个人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那么究竟,陈霸先和陈庆之两人有没有一种联系,他们俩是不是同一家人?两人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其实这两人之间并没有

  • 郦食其为什么选择跟随刘邦?第一次见面就教刘邦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郦食其是刘邦手下著名说客,历史上郦食其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辅佐刘邦灭秦抗楚,为刘邦此后建立汉朝打下基础。当年郦食其是主动找上刘邦,希望能够追随他,不过他担心刘邦生性傲慢,会看不起人,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既能教刘邦做人也能为自己提供一个机会。不得不佩服郦食其还是挺有计谋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段历史

  • 吴国为何会在鼎盛期亡在夫差手里?夫差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夫差是吴国最后一位君王,当时吴国国力强盛,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国,使其臣服。后来夫差又在艾陵之战击败齐国,歼灭数十万齐军,成为南方一霸。但吴国此后却逐渐走衰,因为夫差在位期间极其好战,导致国力空虚,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慢慢恢复国力,终于是在公元前473年出兵击败吴国,将其灭亡。而夫差得知大势已去,最后

  • 乾隆喜欢和珅什么?竟多次饶恕和珅重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和珅能把贪官做到这个份上,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乾隆皇帝明明知道和珅贪污,但依然重用他,甚至还想办法洗刷他的罪名,让一众忠臣难以理解,乾隆到底喜欢和珅什么呢?其实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次皇帝去找纪晓岚,希望他能放过和珅,纪晓岚也不理解和珅为什么对他如此重要,最后乾隆透露心声,他一直把和珅当做自己

  • 窦太后为什么如此宠爱梁王?甚至要把皇位传给刘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窦太后喜爱梁王的程度已经超越常人的想象,她竟然向汉景帝提出,让他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很多人不理解窦太后为什么如此宠爱梁王,有人推测窦太后可能是为了自己的权位才这样做,恐怕这只是原因之一。因为窦太后除此之外还对梁王十分放纵,就向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一样,把所有的宠爱都集于一身。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经历过什么

  • 靖康之耻与王安石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得到,靖康之耻会与王安石有什么关系。靖康之耻可以说是北宋王朝,甚至是汉人历史上极其耻辱的一件事情,其他朝代再也没有像这样的情况,居然连皇室全都成了俘虏,如果这样一件事情要与王安石有什么关系的话,那恐怕也就是因为他的王安石变法了吧。究竟王安石变法是怎样引发靖康之耻的呢?纵观整个宋朝历史

  • 南宋如何对待武将?南宋军事更加疲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南宋初期,国家已经被逼入绝路,所以当时朝廷只能把武将的地位放在首位,重文轻武的局面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还是有一些皇帝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在一件事上效仿了北宋的做法,导致南宋军事变的更加疲软,最后走上亡国之路。其实南宋是有机会改变现状的,可惜在关键时刻没能出现一位洞察局势的明君,结果也就不可避免

  •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人吗?范文程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范文程是清朝初期重臣,他是范仲淹的十七世孙,一生历经四代帝王。清朝早期的规制大多出自范文程之手,他也被认为是当时朝中文臣之首。不过范文程并不是满人,他是汉人,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充满争议。不过范文程不喜欢明朝是有原因的,而他在清朝又有着很高的成就。可能当时的汉人不怎么喜欢他,不过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