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牧死赵国亡,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何不调回李牧?

李牧死赵国亡,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何不调回李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153 更新时间:2024/1/19 11:08:00

战国四大名将赵国就占了两位,但在长平之战上,赵孝成王对廉颇失去了耐心和信任,竟然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换下廉颇,导致赵国最后惨败秦国,基本也注定了赵国最后的结局。当时李牧正在领兵对抗匈奴,如果赵孝成王不想继续使用廉颇,为什么不调回李牧呢?实际上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李牧早年的情况,长平之战爆发时李牧可能年龄还很小,并没有完全得到赵王的信任。如果李牧当时已经成名,赵王没理由会弃用他。

李牧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常胜将军,他为赵国征战一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可以说,在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但是,令人叹惋的是,他没有死在沙场上,反倒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对于一名大将来说,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

许多人都知道李牧勇猛过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李牧的右臂有着缺陷。他的右臂,天生就伸不直,甚至在跪下时也无法着地。但是,在封建社会,臣子向君王行礼时,双臂是要着地以示敬重的。无奈之下,李牧只好做了假肢,以此来表示对赵王迁的尊敬。

不料,赵国憎恨李牧的人却硬要将这个假肢说成是图谋不轨的凶器。赵国君主向来就喜欢猜忌大将,赵王迁是这样,赵王迁的父亲赵王偃也是这样,赵王迁的爷爷赵王丹更是这样。当年,正是赵偃猜忌廉颇,这才使赵国自断臂膀,失去了一员经验丰富的老将。

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赵迁成为赵国的国君之后,丝毫没有吸取教训,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而这次悲剧的主角,就是忠心耿耿的李牧。李牧当年在雁门关抵御敌军时,宁可脱掉身上的将服也坚决不听从赵王丹的胡乱指挥。可是,当赵王丹的孙子赵王迁说要杀他时,他却老老实实的照办了。

他拿起宝剑毅然吞下,然后,撞向身边的柱子。一代名将,就这样悲壮地陨落了。李牧的死讯传来,赵国民众无不扼腕叹息,邯郸的守将更是面如死灰,已经预料到了即将到来的破城之灾。与此同时,秦将王翦、杨端和却是大喜过望。

之前,王翦率领秦军攻打赵国,结果,被李牧挡在了井陉关之外,连攻一年也无法前进一步;杨端和早就图谋占据邯郸,但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李牧设立的防线。听闻李牧已死,两人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对赵国发动全面的攻击。失去了李牧的赵国军队,在秦军面前就是一只只待宰的羔羊。

王翦和杨端和率领着秦国将士杀气腾腾地冲向赵国,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赵国防线素以坚固著称,但是,这次仅三个月便被全部击破。最终,赵国被灭,自毁长城的赵王迁也被活捉。不过,赵迁虽然愚蠢,但还是有着廉耻之心。被俘后,不像刘禅那样没心没肺,而是整日里悲痛欲绝,悔恨当初。

国破家亡之后,他才意识到了李牧的重要性。想到自己的错误之处,赵迁不禁痛哭流涕道:“如果李牧还在的话,秦国的人怎能吃到我赵国的粮食?赵国失去了良将,这才走向了衰亡。我自作自受,又怎么敢怨恨秦王!”可惜的是,赵迁明白的太晚了。没过多久,这位可恨的昏君便因哀伤过度而死去了。

到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而已。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牧。

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

当时不受谗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李牧可以阻挡敌军,却挡不住奸臣郭开的句句诋毁。他能保住赵国,却保不住自己。那么,戎马一生的李牧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呢?

这还要从赵迁的爷爷赵丹说起,当时,李牧在雁门关外痛击匈奴,以军功晋升为边关大将,赵王丹也对他极为信任。但是,勇猛的李牧却丝毫不懂朝廷中的人情世故,在朝中根本没有什么支持者。而且,当君王赵丹令他攻打匈奴时,他竟然我行我素,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赵王丹的命令置若罔闻。

自古以来,君王对手下的大将都是既用且防。一方面,君王必须依靠大将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可另一方面,君王也要时时刻刻提防着远离朝廷的大将,以免他们拥兵自重,渐成祸患。李牧这样的做法,恰恰犯了赵王丹的大忌。赵王丹虽然表面上仍对他一如既往地亲切,但是,心中已经是火冒三丈。

赵王丹派去代替李牧的将领实在是与李牧相差甚远,他们根本无法抵挡匈奴的攻势。无奈之下,赵王丹只好自降身份,亲自请李牧出山。君王向将军示好,这已经是相当难得的了。按说,李牧应该见好就收,老老实实地跪下接旨,然后,奔赴前线。

不料,恃才放旷的李牧不仅不感激赵王丹的重用,反而以生病为由,坚持不出。不出这也就罢了,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李牧竟然还直接向君王说道:“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那就让我继续按之前的去做。这样的话,我才敢听从你的命令。”连个台阶也不知道给君王留一个,这李牧真的是狂到家了。

虽然,李牧出山之后大破匈奴,杀敌数十万,但是,在赵王丹心中,还是不敢轻易放松对他的警惕。于是,赵王丹大赏群臣,可每次都刻意将李牧忽略。王侯公爵之类的封赏,李牧更是与之绝缘。只有到赵国出现燃眉之急的时候,赵王丹才能念起李牧。

长平之战,赵国一败涂地,燕国乘胜追击,占据了赵国一个又一个的城池。情急之下,赵王丹只好让李牧出战。李牧还是那么厉害,几仗下来便将燕军打的四散奔逃,还击杀了燕将卿秦。事后赵王丹论功行赏,封廉颇为信平君,但是,对于立下大功的李牧却丝毫不提。

赵王丹驾崩之后,他的儿子赵偃即位。新王上任,李牧还是以前那套,只顾在前线防守,一点也不管君王是否猜疑自己。在赵偃执政期间,李牧接连攻下了赵国的两座城池,但职位仍然没有任何的提升。李牧职位原地踏步的状况,直到赵王迁上台后才有所改观。

赵王迁即位之后对李牧予以重用,而李牧也不负所望,以赵国的老弱残兵大败秦军的十万精兵。赵王迁见李牧如此勇猛,不由地感慨道:“李牧就是我的白起啊!”若细论起来,李牧比白起厉害的多。因为,白起统领的都是秦国的精锐,而李牧的兵士尽是些长平之战的幸存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身负重伤。

可惜的是,李牧只精军事,不懂政治。朝中郭开的几句谗言,便令赵王迁对他动了杀心。赵王迁称他为白起,但是,白起被秦王赐死,李牧也死在了赵王的手中。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八国联军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事提起来就非常的气愤,但是还有这样一个事情,话说当时八国联军进来后,慈禧是有让东南各督抚进京勤王的,但是都没有进京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呢?后来慈禧又是怎么对付这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为何满清会摸黑明宪宗朱见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明宪宗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这个人其实算厉害的,在历史上又很著名,但是到了满清就不一样了,话说满清就非常的摸黑这个明宪宗朱见深,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也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在说成化帝之前,我们一定先简单的说一说他的亲爹——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是大

  • 刘邦给项羽家属赐刘姓的目的是什么?他不怕遭报复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两方争权,获胜的一方往往会将自己的对手赶尽杀绝,以免后患无穷。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已经缴械投降,但司马懿还是将其诛灭三族,就是怕他的后人报仇。但刘邦战胜项羽后,却没有将项羽的亲属全部除掉,反而还赐予他们刘姓,难道刘邦就不怕项羽后人找他报仇吗?或许刘邦当时十分自信,他已经完成一统,项氏的威胁

  • 曹丕伐吴最终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让蜀国元气大伤的一次战役了,在此之后,刘备身亡,大权交给了一个“扶不起”的刘禅,蜀国国力兵力也是大伤,理论上来说,如果这时候魏国攻打蜀国的话,说不定是可以取胜的。然而曹丕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做,他反而去攻打吴国,这是为什么?曹丕伐吴最终有没有成功呢,连曹操都打不下

  • 崔琰为什么要帮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崔琰是东汉末期的一位名士,而对于名士的定义一般就是,品德优秀,外表端正,学识渊博,进退有度,是一种很让人欣赏和赞美的人。而崔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当时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出身名门又官居高位,然而在曹操的继承人里面,为什么崔琰要选择帮助曹丕?后来曹操又为什么要杀掉崔琰呢?曹老板手下的能人不少吧?但是

  • 三国留赞一生有哪些成就?73岁还上战场杀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留赞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身为武将留赞一共活了73岁,最后还是在战场上力战而死。很难想象年过70的人,依然选择征战沙场,当时东吴处境也还没到生死存亡之际,留赞干嘛要这么拼呢?只因他性格从来如此。留赞性格刚烈,年轻时就喜欢读史书和兵书,对于天下被分割的局面常常叹息自己没有用武之地。后来留赞被将军凌统引用

  • 陈庆之和陈霸先什么关系?白袍将军陈庆之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陈庆之和陈霸先两个人,同样都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人物i,而且一个是将军,一个是陈朝的开国皇帝,两人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要知道,这两个人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那么究竟,陈霸先和陈庆之两人有没有一种联系,他们俩是不是同一家人?两人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其实这两人之间并没有

  • 郦食其为什么选择跟随刘邦?第一次见面就教刘邦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郦食其是刘邦手下著名说客,历史上郦食其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辅佐刘邦灭秦抗楚,为刘邦此后建立汉朝打下基础。当年郦食其是主动找上刘邦,希望能够追随他,不过他担心刘邦生性傲慢,会看不起人,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既能教刘邦做人也能为自己提供一个机会。不得不佩服郦食其还是挺有计谋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段历史

  • 吴国为何会在鼎盛期亡在夫差手里?夫差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夫差是吴国最后一位君王,当时吴国国力强盛,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国,使其臣服。后来夫差又在艾陵之战击败齐国,歼灭数十万齐军,成为南方一霸。但吴国此后却逐渐走衰,因为夫差在位期间极其好战,导致国力空虚,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慢慢恢复国力,终于是在公元前473年出兵击败吴国,将其灭亡。而夫差得知大势已去,最后

  • 乾隆喜欢和珅什么?竟多次饶恕和珅重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和珅能把贪官做到这个份上,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乾隆皇帝明明知道和珅贪污,但依然重用他,甚至还想办法洗刷他的罪名,让一众忠臣难以理解,乾隆到底喜欢和珅什么呢?其实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次皇帝去找纪晓岚,希望他能放过和珅,纪晓岚也不理解和珅为什么对他如此重要,最后乾隆透露心声,他一直把和珅当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