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嘉为何能预言孙策会被刺杀?他是否知道内情?

郭嘉为何能预言孙策会被刺杀?他是否知道内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52 更新时间:2024/1/13 5:05:34

历史上总是会发生一些看起来像是很巧合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太过巧合,所以也会让人觉得没那么简单。就比如汉末时期,孙策被人暗杀,脸上中箭身亡,然而巧合的是在此之前,郭嘉就曾经预测,说孙策会遭人暗杀身亡,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想一想,难免会让人觉得中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那么究竟郭嘉为什么能够预测到孙策会被刺杀,这两件事情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关联?孙策的死和郭嘉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孙策在江东的地位

在东吴政权的建立过程中,孙策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他是孙坚的长子,是孙权的长兄。虽然他也是东吴政权的重要奠基者,但夹在父亲和后来成了帝王的弟弟中间,他的光芒着实被掩盖了不少。可"小霸王"终究是"小霸王",他的故事自有他的与众不同。

孙策和孙权兄弟俩的父亲孙坚,最初是在政府做文职工作的。生于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他,初任县丞。且三次任调都是在江苏徐州境内。

后来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作为汉臣的孙坚被任命为别部司马,随中郎将朱儁前去镇压起义军。而从这时候起,孙坚由"文"转"武",并在中平四年(187)凭借功勋和被认可的能力,出任长沙太守,获封"乌程侯",成为东汉末期的一方诸侯。

初平元年(190),以袁术为代表的关东豪杰预备讨伐董卓,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参与其中。而袁术却任命他为行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在鲁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驻军。所以孙坚虽被视作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但通过他的主要活动范围就可以看出,他对于东吴将根基扎在江东地区,实际功劳是不大的。

那这根基是谁扎稳的呢?自然是孙策。

在孙坚前去征讨董卓的时候,年仅十六岁的孙策就接过了家中的话语权,带着母亲和几个弟弟搬迁到了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在这里,他和周瑜结识,并成为挚友。

初平三年(192),孙坚在南攻刘表时战死,孙策便又带着家人迁到扬州一带。且出于对自身实力的考量,兴平元年(194),孙策投靠了父亲曾"追随"的袁术。袁术也"大大方方"地将孙坚的千余人的残部给了孙策,并命其为怀义校尉。

然而仅仅一年后,刚迈过二十岁大门的孙策就决定挣脱袁术的控制,自己去闯。他以折冲校尉、殄寇将军的身份,带着手下总数不大却忠于自己的兵将渡江南下,投入了扎根江东的事业。

所幸,这场看起来有些"孩子气"的闯荡,结局是不错的。只过了短短三四年,江东的大部分土地,包括丹阳、会稽、豫章、庐陵和吴郡等地,就悉数被孙策收入了囊中。

2、孙策是怎么死的

然而孙策虽在二十出头就有了曹操和刘备不惑之年才有的成就,却终究不是"完人"。正如郭嘉评价的那样,他还是有"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的致命缺点。

孙策善于用人,也深得人心,张昭、黄盖和周瑜等人对他的支持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也足够勇武,敢于为了自身利益而和其他豪杰争抢。曾经吴郡太守许贡就认为,像孙策这样的枭雄,朝廷若是任由其发展,那将来他必定会给朝廷造成祸患。所以许贡甚至建议将孙策诏入朝,然后削弱其势力。

而孙策,面对许贡这种一心想要削弱自己力量的人完全没有好脸色。他抓住许贡的把柄将其绞杀,绝了朝廷想要控制他的心思。可在孙策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的时候,许贡的门人却将孙策视作死敌,密谋该如何为主报仇。

建安五年(200),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朝廷一时间成为曹操控制之下的薄弱环节。所以胆大的孙策决定,趁机北上,像当初的曹操一样控制住汉献帝,成为新一代"挟天子"的枭雄。

只是这北上之路走得非常不顺利。陈瑀之侄陈登此时正任庆陵太守,一心想要为陈瑀报仇,所以主动攻击了孙策。敌人都已经"送上门",孙策自然要延后北迎汉献帝的计划。结果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外出狩猎的孙策在与仆从走散后遇到前来为主报仇的许贡的门客,随即身受重伤。

正值英年的孙策,因为大意与仆从走散,因为大意被许贡门客刺伤,最终因伤势过重而撒手人寰。这一年,孙策年仅26,其弟孙权虚岁堪堪19,其子孙绍还年幼到完全不在孙策考虑的继位者之列。

当初郭嘉评价说孙策"轻而无备",后面举的例子就是"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谁能想到,郭嘉这一语成谶,孙策还不到在中原战场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就止步在了刺客的阻挠下。

3、国家和孙策的死有关系吗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大致记载如下: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那么,问题来了,在相信科学,排除郭嘉是穿越者的前提下,郭嘉凭什么能预测孙策会被刺杀呢?首先,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孙策是被吴郡太守许贡手下的死士所杀,但是许贡在公元197年便被孙策斩杀,但孙策遇刺却在公元200年,时隔三年之久。换而言之,许贡的门客要想为主子报仇,怎么当时不报,而是空空等上三年之久呢?

在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许贡的死士之所以等上三年才去刺杀孙策,可能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打算给许贡报仇,或者尝试了但没有成功。但是,在三年之后的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官渡之战到来了,恰恰在这一年,许贡的手下刺杀了孙策。这也太巧合了吧,肯定是有外力的作用。

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孙策如果不在公元200年死掉,以他江东小霸王的性格,很有可能出兵偷袭曹操的后方。如果真到了那一步,腹背受敌的曹操集团很有可能走向灭亡。在此生死攸关之际,谋士必然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出谋划策了。所以,郭嘉既然敢自信满满的说孙策必死,很有可能是郭嘉掌控着曹操集团的情报系统,并暗中策划了刺杀孙策一事。

最后,在郭嘉通过金钱、情报信息等因素的支持下,许贡的手下在公元200年发动了对孙策的刺杀。在孙策去世后,孙权成为江东政权的领导者。为了稳固江东局势而与曹操交好,使曹操可以集中兵力与袁绍决战。由此,从最终获得利益最大的一方来说,也在指向曹操集团是除掉孙策的元凶。而郭嘉敢信誓旦旦的表示孙策必死,很有可能这件刺杀就是他来负责谋划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英宗被俘一年多待遇怎么样?瓦剌人是怎么对待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作为俘虏,不管是谁他的待遇都不会好到哪去,毕竟是阶下囚的身份,又怎么可能会好呢?而在明朝历史上,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你知道他被俘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过的怎么样吗?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一定不可能过得很好,尽管他是皇帝,但是毕竟也是一个俘虏,他对于瓦剌人来说意义也就仅限于要

  • 为何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他是如何导致战乱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唐朝的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段无法绕开的历史,大唐盛世被安禄山搅得一团乱,唐朝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后面也基本上没有回到巅峰时期了。然而,造成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重要人物,究竟是谁?是安禄山还是杨贵妃?或者是李林甫?其实有不少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罪魁祸首,应该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这究竟是为什么

  • 为什么刘备手下出现的叛徒最多?他不是最得人心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要问三国时期是谁最得人心,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是刘备了,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了,匡扶汉室的大业都交给刘备去完成了,而且刘备很“仁义”,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其实根本就是假仁义,只是为了收服人心的。但是不管刘备的仁义是真是假

  • 李渊有必要主动退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将了大哥李建成一军,同样把自己的父亲李渊也给逼得无路可走。李世民看似给李渊留有选择,其实李渊根本无路可选。当然,李渊身为皇帝,如果他坚持不退位,李世民似乎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站在李渊的角度思考,这个皇位恐怕会成为他今后的噩梦,每做一天就不安稳一天,所以才赶紧禅位退休。加入

  • 忽必烈征日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和愿望,也为了使得蒙元帝国的权威,并且同时打击南宋,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日本,要求日本对元臣服。不过日本拒绝了,遭到拒绝后,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军两次攻打日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 孙策和马超哪个厉害,孙策马超战绩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历史中,孙策和马超并无交集,不过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属于年少成名。孙策十几岁就与名士结交,他的名声也在当地逐渐传开,战乱爆发后不少上流人物都会投奔孙策。孙坚死时,孙策只有17岁,但他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遗业,此后一步步拿下江东五郡,为孙吴政权打下坚持基础。如果仅仅比较武力值,孙策和马超到底谁更胜一

  • 越王勾践剑为什么享誉世界,还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在《荀子·王霸》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相信大家对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不陌生。不过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来看,越国并非一个持续强盛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也没有越国,那为什么越王勾践剑的知名度却能享誉世界,而且这柄剑还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呢?其实越王勾践剑就已经体现了当时

  • 九成宫谋反事件是怎样的?对大唐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630年3月15日,大通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于突厥苏尼失部的沙鉢罗设营,擒获东突厥君长颉利可汗,并于同月二十九日将颉利可汗执送长安,东突厥灭亡。东突厥覆亡后,唐廷将入降和被俘的大量突厥部众安置于河南之地,设立羁縻都督府州统辖管理,其酋帅则“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

  • 栗特人是什么人种?为何都是安禄山集团的核心成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安史之乱,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一起非常重要的事件。这起事件是由大唐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介绍安史之乱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安禄山的种族问题。史书上说安禄山是“营州杂种胡”,之所以这么说,

  • 项羽封的十八个王地图详细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项羽分封的这个十八王非常的感兴趣了,这十八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那么这个十八王都分布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呢?这个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值得大家探究一番的,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看看具体的情况!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坑杀20万降卒,然后带领诸侯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