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刘备手下出现的叛徒最多?他不是最得人心吗?

为什么刘备手下出现的叛徒最多?他不是最得人心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43 更新时间:2024/2/5 8:08:26

如果要问三国时期是谁最得人心,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是刘备了,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了,匡扶汉室的大业都交给刘备去完成了,而且刘备很“仁义”,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其实根本就是假仁义,只是为了收服人心的。但是不管刘备的仁义是真是假,三国时期从刘备手下出现的叛徒却的确是最多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说刘备最得人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离他而去?

1、刘备是否很会收买人心

根据三国演义之中的描述,刘备无疑是一个仁人君子。他不仅爱民如子而且礼贤下士,非常善于收买人心,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相传有一个人非常讨厌刘备,于是就花重金委派一个刺客来刺杀刘备,结果刘备却以自己的诚意感化了这名刺客,不仅没有遭到杀害反而还使刺客说出了幕后主使,可见其是一个仁德君主。

刘备在对待百姓和盟友上面也是非常宽厚仁爱。在徐州的时候陶谦病危,几次想要将徐州让与刘备却都遭到拒绝,在荆州的时候刘表临终前要将荆州托付于他,刘备仍然婉言谢绝,以及后来在益州的时候庞统劝谏下令偷袭刘璋,刘备仍然不为所动。这都显露出刘备宽厚仁爱的一面。

刘备这样为人处事的态度很适合收买人心,能够让人甘愿死心塌地追随于他。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生追随刘备不离不弃,诸葛亮也是为其竭尽全力操劳一生,还有庞统法正黄忠等人都是为了他的事业而奋斗到死。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很得民心的仁德君子,然而在统计三国时期有哪些叛徒的时候,结果却很令人感到诧异,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就属刘备手底下出现的叛徒最多。

汉朝本来就以孝治理天下,当时的人最注重忠义气节,所以很多人宁愿一死也不会屈膝投降,更别提成为被人唾骂的叛徒了。三国时期的叛徒并不多,而且大多下场凄惨无比,即使是名列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也是被逼的郁郁而终,刘备麾下却出现了好几个叛徒并且下场凄惨。

2、刘备手下为什么那么多叛徒

蜀汉最出名的叛徒就是孟达,他当年在刘璋手下做事,后来归顺了领兵入川的刘备,但是却在襄樊之战后背叛刘备投靠曹魏,是一个十足的叛徒。除了孟达之外,还有襄樊之战过后投靠孙权的糜芳傅士仁两位大将,夷陵之战后投靠魏国的黄权,投靠东吴的潘浚,以及杀害张飞的范强和张达二人。这些人之中身份各不相同,既有地位低微的士卒,也有深受重用的将领,甚至还有皇亲国戚,其中很多人都受到刘备的赏识和器重。

一般来说在重视气节的汉朝很少有人愿意成为叛徒,反观刘备麾下这些人在投降的时候虽然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却不至于一定要投降。这些人之所以成为叛徒并不是迫不得已,一向擅长收买人心拉拢人才的刘备,麾下的将领为何忠诚度会如此低呢?

其实关键因素还在于刘备本身。诚然,刘备在拉拢人心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所以能够招纳很多贤才,但是在用人方面却显得有所不足。曹操用人赏罚分明令行禁止,刘备则过于宽厚仁慈,这样虽然利于招纳人才但是却不利于使用人才。

比如孟达投靠曹魏以后他的家人并没有遭到特别对待,黄权投靠曹魏以后他的家人非但没有遭到处罚反而还升官了。糜芳叛变之后糜竺亲自上门请罪,刘备也没有对其进行责罚反而还和当初一样宽厚对待他们家。这样的话,刘备麾下人即使是叛变投降也没有后顾之忧,犯罪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才会使得这些叛徒有恃无恐。

此外一点就是刘备招纳很多人才,但是真正能够受到重用并且融入核心圈子层的却是寥寥无几。最受刘备信任的武将也就关张赵魏延等人,文臣则是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等人,虽然说蜀汉集团还有很多能人志士但是跟刘备的关系较为疏远,刘备这种用人亲疏有别的做法也是让手下人非常不满。

3、刘备手下有多少叛徒

刘备手下叛变的事集中出现在夺取西川之后,最为有名的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关羽失荆州,在这起关键作用的叛徒就是糜芳和傅士仁,其中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在关羽出事的时候,离得最近的援兵是上庸的刘封、孟达,其中刘封是刘备收养十几年的干儿子,关羽派廖化前来求救,但是居然不为所动。张飞为关羽报仇,发兵前往东吴前夕,被叛将范强、张达枭首……

以上可以看出,蜀汉叛将一旦反叛,都是级别很高,影响重大,对蜀汉当局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什么最善于笼络人心的刘备,在这件事上翻船最多呢?

其实,刘备虽然在笼络人心上做的不错,但是在治人上手段明显还不够,比如说,刘备在伐东吴失败之后,手下黄权被困江北,进退不得,最后只好投降曹魏,这时候曹丕对黄权说,赶紧把你的家眷带到魏国,以免受到牵连,黄权很自信的说,刘备做不出这种事情。糜芳降吴造成的后果更加的严重,但是他的哥哥糜竺只不过是“缚面请罪”,就轻松的从刘备面前交代过去了。

所以说,刘备作为主公,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管理,而且刘备自己本身也有多次反叛的记录,本来在公孙瓒手下当差,后来离公孙瓒而去,投降曹操又密谋铲除曹操,投降袁绍又不辞而别,进西川之后又图谋西川,如此上行下效,自然此类事情也就见怪不怪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渊有必要主动退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将了大哥李建成一军,同样把自己的父亲李渊也给逼得无路可走。李世民看似给李渊留有选择,其实李渊根本无路可选。当然,李渊身为皇帝,如果他坚持不退位,李世民似乎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站在李渊的角度思考,这个皇位恐怕会成为他今后的噩梦,每做一天就不安稳一天,所以才赶紧禅位退休。加入

  • 忽必烈征日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和愿望,也为了使得蒙元帝国的权威,并且同时打击南宋,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日本,要求日本对元臣服。不过日本拒绝了,遭到拒绝后,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军两次攻打日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 孙策和马超哪个厉害,孙策马超战绩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历史中,孙策和马超并无交集,不过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属于年少成名。孙策十几岁就与名士结交,他的名声也在当地逐渐传开,战乱爆发后不少上流人物都会投奔孙策。孙坚死时,孙策只有17岁,但他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遗业,此后一步步拿下江东五郡,为孙吴政权打下坚持基础。如果仅仅比较武力值,孙策和马超到底谁更胜一

  • 越王勾践剑为什么享誉世界,还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在《荀子·王霸》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相信大家对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不陌生。不过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来看,越国并非一个持续强盛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也没有越国,那为什么越王勾践剑的知名度却能享誉世界,而且这柄剑还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呢?其实越王勾践剑就已经体现了当时

  • 九成宫谋反事件是怎样的?对大唐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630年3月15日,大通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于突厥苏尼失部的沙鉢罗设营,擒获东突厥君长颉利可汗,并于同月二十九日将颉利可汗执送长安,东突厥灭亡。东突厥覆亡后,唐廷将入降和被俘的大量突厥部众安置于河南之地,设立羁縻都督府州统辖管理,其酋帅则“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

  • 栗特人是什么人种?为何都是安禄山集团的核心成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安史之乱,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一起非常重要的事件。这起事件是由大唐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介绍安史之乱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安禄山的种族问题。史书上说安禄山是“营州杂种胡”,之所以这么说,

  • 项羽封的十八个王地图详细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项羽分封的这个十八王非常的感兴趣了,这十八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那么这个十八王都分布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呢?这个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值得大家探究一番的,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看看具体的情况!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坑杀20万降卒,然后带领诸侯联军

  • 法正原本是刘璋部下,为何却能深的刘备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刘备身边的谋士,可能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诸葛亮,其实刘备账下还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军师,他就是法正。刘备能够占领益州和汉中,法正功不可没,他也是刘备时期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不过法正最早是刘璋的手下,后来转投刘备,此后深的主公的信任和敬重。不少朋友可能会好奇,面对这样一位外来人,算是敌人的部下,刘备

  • 明朝灭亡是因为小冰河时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了解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所导致的,而其中的原因可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明朝的灭亡,其中就有一个原因是小冰河时代的到来,天气寒冷而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听起来似乎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一个朝代灭亡会和天气有关?那么小冰河时代究竟对明朝产生了多大的

  • 赵武灵王有可能灭掉秦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赵武灵王作为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君主,正是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之下,赵国进入了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然而这样一位将赵国带入更好的时代的君主,最终竟然被自己的儿子给饿死,也实在是令人觉得十分可悲了。也有很多人对赵武灵王的死觉得很可惜,那么,如果说赵武灵王没有死的那么早,他后期是否有可能会灭掉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