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溥仪东北建国的时候,为什么叫满洲国?

溥仪东北建国的时候,为什么叫满洲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3 更新时间:2024/1/27 13:56:48

在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期间,溥仪作为日本人的傀儡,在东三省建立的一个“国家”,称为满洲国,但是因为各方势力都对这个满洲国不承认,因此又被称为伪满洲国。只是溥仪建立满洲国的时候,为什么要叫它为满洲国,而不是称为大清帝国?伪满政府的建立这个名字究竟是有什么意义,为何要取一个这样的名字,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

1.伪满洲国简介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领土”包括现今中国除关东州(今旅顺和大连)以外的东三省全境,以及蒙东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的撺掇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语:まんしゅうこく)。1932年9月1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在长春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正式承认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初期为“共和”体制,不久后以立清废帝溥仪为“元首”,初期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溥仪后称“皇帝”,年号“康德”。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国投下的两枚原子弹的攻击,苏联红军突袭了驻守在伪满洲国的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1945年日本战败;同年的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属白山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日语:鉱山株式会社技术养成所,今白山临江大栗子镇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博物馆)内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伪满灭亡,之后包括溥仪在内的伪满战犯被苏军抓获,并于1950年被移交给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改造。

2.满洲国成立的经过

如果东北张作霖不死,日本是无法在东北建国的。1928年,日本人发动了皇姑屯事变,将张作霖炸死。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完全占领了东北。

日本一直想在东北建立一个傀儡国家,掩盖自己侵略的丑行。更主要的是,以中国东北为根据地,能够获得更多的战略资源,可以更方便进攻苏联。此前,他们曾经找过张作霖、后来又找了张学良,发现都不行。于是,他们将目标瞄向了溥仪。

当日本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一位前清贵族出现了。

这个人是熙洽。熙洽是谁呢?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兄弟穆尔哈齐的后裔。

1931年,满洲事变爆发之时,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回家奔丧,不在城中。熙洽代理张作相的一切吉林官民政务,在日军进攻吉林时,熙洽打开吉林城门,向日本投降。

当得知日本有意扶持满清贵族重新建国时,熙洽密信清朝逊帝溥仪,请“皇上”回到“祖宗发祥地,复辟大清,救民于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据有东北,再图关内。

这个时候的溥仪干嘛呢?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等满清权贵赶出了紫禁城。此后,溥仪就开始在天津寓居,与清朝遗老遗少往来,谋划“复号还宫”,再次复辟。

当溥仪接到熙洽的密信后,决定试一试,恢复祖宗基业。

3.为什么不叫大清帝国

应该说,溥仪没到长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建立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傀儡国家。日本人是想通过这个傀儡国家,有效的奴役中国人。那么,溥仪建立的国家叫什么名呢?如今,我们都知道了,叫做满洲国。那么,作为大清帝国的嫡系传人,溥仪建立的国家为啥不叫大清帝国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大清帝国这个名字已经用了200多年,国民记忆深刻。日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如果继续使用大清帝国的名字,会激发一部分国民的爱国激情,对自己的统治不力。

2、多年前,大清帝国与日本是平起平坐的。如果溥仪建立的国家叫做大清帝国,就需要重新处理溥仪与日本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不过,在日本人心里面,就是想让伪满洲国变为一种扩张领土实现野心的工具,如果用了大清帝国的名字,以后取代就很难了。

3、大清帝国已经灭亡,如果日本人用大清帝国的名字,会引起渴望民主的中国人,各大军阀的痛骂。这种倒行车轮的事情,日本人是不愿意做的。

综合各种考量,日本人决定新国家叫做满洲国。

其实,清朝有两个国名,一个发音是 daicing,满语为战士国,汉译大清。第二个发音是 manjugurun,汉译为满洲国。两个国名中,人们更熟悉的是大清,而熟悉满洲的少。所以,日本人决定将新国家取名满洲国,既满足了满清遗老遗少的心愿,也不会引发共鸣。所以,溥仪建立的新国家叫做满洲,而不叫大清帝国。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英宗复位第一天就下令处死于谦,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于谦死得冤不冤?肯定很冤,但明英宗这样做明显是早有打算的。英宗复位当天,就下旨缉拿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以谋逆之罪将二人处死。明英宗当然知道于谦是忠臣,但如果他不杀于谦则是复位无名,如果和当皇帝这件事相比,只是牺牲掉于谦等人,可能换一个人来也会选择把于谦杀掉。只能说造化弄人,皇帝只有一个,明英

  • 凌烟阁24功臣排名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45岁的时候,在古代45岁这个年龄算的上是高龄老人了。这人一上了年龄就喜欢回忆过去,尤其是在李世民45岁的最近几年,当年与自己一起打江山的朝臣与心腹都纷纷的离世,就连魏征也因年老多病而离开了人间。年老加上故朋相继离世,李世民也因此想了很多。赞扬部下就是肯定自己,也能激励部下们的热情,使部

  • 晋朝为什么不写入历史?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当中,往往那些非常短暂的王朝是不被重视的,基本上都是以偏概全了,要么就是简单的一笔带过。秦朝与隋朝在很多人印象中很短暂,但是这两个王朝还算是好的了,算是记录了下来,毕竟是在大一统进程中的短命王朝。秦、隋之后所兴起的汉朝与唐朝算是咱们中国历史上最稳定强盛的两个朝代了。我国历史上的

  • 晋楚争霸晋国是如何占据上风的?并非靠硬实力而是拼软实力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晋楚争霸总共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期间主要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其中晋国胜了两次,后来晋国在湛阪之战中再次战胜楚国,至此天下局势大致为晋楚平分霸权,而晋国总体占据一些优势。不过两国在百年间的较量中,并非一直比拼硬实力,因为还有很多其他诸侯国也会参与其中,所以软实力同样重

  • 武丁的二个妻子的故事,妇好、妇妌竟然有这样的传奇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武丁可能有一些人不认识,但是说到妇好应该还是有很多人认识的,但是真实的武丁也不简单的,话说武丁是有好几位妻子的,但是这其中有妇好和妇妌这两个人是比较出名的,所有很多人也都想知道这个武丁和妇好、妇妌两位妻子的故事了,其实故事也比较简单,下面一起来阅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1、武丁的二个妻子-妇妌的故事

  • 朱棣为什么钟情于道教?他是如何扶持武当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初年嗜佛成风,朱棣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开始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并且扶持武当道教。朱棣利用科举和修书来拉拢全国的知识分子,然后整顿和限制佛教,当然古代帝王对于佛教基本都没什么好感,朱棣的一番操作也被后朝所沿用,其做法影响深远。此后各地大修武当山宫观,武当道教慢慢成了一股潮流,这在道教史上也算一起重要事件

  • 孟观看天象把自己害死?司马伦战败孟观被夷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晋惠帝时期,杨骏独揽大权,但他在朝中并没有多少威望,后来贾南风发动政变,杨骏被诛灭三族。再此期间,孟观抨击杨骏有功,后来升为黄门侍郎,后来齐万年发动叛乱,孟观受命讨伐齐万年,结果孟观勇不可挡将齐万年给擒获。四年后,司马伦篡位,一时间天下大乱,司马颖等人决定联手讨伐司马伦。孟观却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

  • 庞统为什么坚持让刘备入蜀得川?庞统智慧不输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演义中,庞统这个人物并不算显眼,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没办法和诸葛亮相比。不过对于刘备来说,庞统建设蜀汉的功劳可能不输诸葛亮,甚至庞统的智慧还要更胜一筹。当时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而庞统在关键时刻替刘备列出上中下三策,助他入蜀得川,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或许因为庞统走的太早,不少人忘了他对蜀汉做

  • 历史上元军进攻襄阳的时候,守城的将领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在金庸的武侠当中,很多人都知道,郭靖和黄蓉两人是坚守在襄阳城的守将,他们抵抗元军的入侵,保护襄阳城,是小说里面很有名的英雄人物。不过在历史上,元军攻打襄阳的确是确有其事,但是守城的人到底是不是郭靖黄蓉呢?历史上真正的襄阳城守将到底是谁,有没有抵挡住元军的入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真正守

  •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什么?太和改革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被认为是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在位期间全面推行汉化改革,并且落实三长制和均田制,有效缓解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史称“太和改革”。拓跋宏坚决改革鲜卑旧俗,还要用汉语代替鲜卑语,这在一个以鲜卑族统治的地方是非常难以完全实施的。拓跋宏为此也是全面阻止反对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