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冒子午谷的险?可能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冒子午谷的险?可能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4/1/22 3:07:21

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一计,他想率兵从子午谷杀入长安,和诸葛亮大军在潼关汇合。只是子午谷路程凶险,诸葛亮再三权衡后并没有实行。因为北伐最后成效平平,所以有人觉得诸葛亮太过保守,如果采用魏延的奇谋说不定能一举攻破曹魏防线。实际上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因为此举并没有接受过实战的检测,能否成功只是纸上谈兵。以诸葛亮当时手上的筹码和背负的压力来看,他选择求稳才是上策。

(一)北伐的艰险

汉中位于四川与关中之间,往北与关中以秦岭山脉为界,往南与四川以大巴山脉为界,正处在两条东西向的平行山脉之间。

其中汉中与关中之间的秦岭山脉地势艰险,只有三条谷道可以通行,分别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并且这三条谷道都相当险峻,并不适合大军通行,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失败后曾评价“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无论是对于处在汉中还是关中的政权来说,在防守时秦岭都是最好的屏障,但在进攻时,险峻的秦岭山脉就成了最大的敌人,大军通行不便,粮草转运艰难。

在诸葛亮刚刚进驻汉中,积蓄力量准备北伐之时,魏明帝曹睿曾考虑过先下手为强,派军队攻打汉中,而后迫于秦岭的艰险,在散骑常侍孙资的劝说下,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二)魏延的奇计

现在同样的问题摆在了蜀汉的面前,此时魏延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资治通鉴》)

这个计划就一个字,险,过程环环相扣,容不下半点意外。

魏延率军一万,其中战兵五千,从子午道穿越秦岭山脉,吓走长安守将夏侯楙,然后依靠长安附近的零散粮食固守长安,等待与诸葛亮从斜谷道进兵的主力大军汇合。

子午道并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密道,如果子午道口魏军已经有了防备,怎么办?

如果夏侯楙没有被吓走,五千战兵如何攻打城池高大坚固的西汉都城长安?

如果曹魏的援军比诸葛亮的主力先到长安,五千战兵如何拒敌?

就算天助蜀汉,魏延运气奇好,一切按设想进行,真的能“一举而咸阳西可定”吗?

要知道即使是在魏延极其理想的计划里,长安有变,曹魏的援军也只要二十多天就能到达。

这么短的时间里蜀汉根本无力也不敢把部队铺开去消化关中的占领区,只能集中主力大军依靠长安与曹魏的军队对抗。

这样一来在这场事关双方国运的长安消耗战中,蜀汉无法就地取粮于关中,依旧需要从千里之外的汉中调运粮草辎重,而险峻的秦岭山脉足以压垮蜀汉漫长而又脆弱的补给线。

(三)诸葛亮的阳谋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早在当年刘备初见诸葛亮之时,诸葛亮就已经在隆中对中为日后蜀汉的北伐规划了进攻方向。

一路大军自荆州北上进攻曹魏政权的核心地带,宛城洛阳一带,以牵制曹魏的主力。而另一路大军作为主力由刘备亲率穿越秦岭进攻关中一带,仿汉高祖故事,进取天下。

两路大军,正好是一正一奇,奇正相合,相互策应。

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兵败夷陵让自荆州北伐的这一路大军化为泡影。

没有荆州这一路军队对于曹魏的牵制,穿越秦岭进攻关中将变得艰难无比。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兴兵北伐。

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军从斜谷道进军,作为疑兵,牵制曹魏大将军曹真的部队。

而在勉县的蜀军主力则西出阳平关,走武都,建威这条路,沿陇西大道进兵。北出祁山攻打陇右。

诸葛亮放弃关中,突然出现在陇右地区,毫无准备的陇右地区慌乱不已,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归降。

陇右,东接关中,南靠汉中,并且在地势上对于关中居高临下,蜀汉先行占据陇右,将陇右打造成新的战争策源地,而后进可争夺关中,退可拒守汉中。

这样蜀汉就避免了以汉中为后勤基地造成的补给线过于漫长而脆弱的问题。

不幸的是诸葛亮误用马谡,未能及时在街亭挡住张郃的曹魏援军,导致来不及消化陇右地区,被迫撤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也让曹魏也提高了对于陇右的重视程度,以后诸葛亮屡出祁山,未能再立寸功,饮恨五丈原。

后世经常因为诸葛亮的失败而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津津乐道。

但奇谋可以胜一时,难以胜一世,奇计不可恃,一个国家的命运怎么能仅仅寄托在一两条奇谋上。

更何况魏延可以去赌那个万分之一的机会,但诸葛亮不能。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三顾之恩,托孤之情,诸葛丞相身上的担子太重了。

作者:我见青山多妩媚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迁怎么知道沙丘密谋?他如何看出赵高篡改遗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按理说,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让胡亥继位这件事不可能史书上有记载,一切都是秘密进行,那司马迁是怎么知晓此事的呢?沙丘密谋知晓者恐怕最后都死了,而且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长时间。有人猜测司马迁看出了秦始皇遗诏的破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正常来讲,秦始皇要是真想立胡亥,在他把扶苏派去修长城后,就能离

  • 大明四大剑侠是哪四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大明四大剑侠分别是哪四位这个问题,小编有孤陋寡闻了,小编第一次听说大明有四大剑侠了,经过小编的研究之后也发现了,这四大剑侠里面有熟悉的人物也不熟悉的人物了,所以还是值得研究研究看看的,那么这个大明四大剑侠究竟是哪四位呢?还有这四位又是怎么排名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ldqu

  • 李辅国怎么死的?宦官李辅国地位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李辅国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封王拜相的宦官,其权利巅峰基本是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肃宗时期,李辅国打算当宰相,此举遭到了萧华的反对,结果李辅国在肃宗面前一顿献媚,让皇帝用他人取代了萧华的宰相之位。此后任何大臣想要觐见皇帝,都要经过李辅国的允许。不过李辅国此景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等唐代宗继位后,他

  • 五胡乱华最终谁平息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五胡乱华到底是被谁平息的呢?有的人说是被这个冉闵平息的,还有的人说是被这个司马氏平息的,但是好像也一直有争议,那么到底是被谁平息的呢?这个问题其实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仔细的分析揭秘看看吧!平息五胡乱华的既非冉闵。也非东晋司马氏。更非刘裕以及南朝四代宋齐梁陈,只能说五胡

  • 古代灾荒时,范仲淹为何将米价抬高?百姓为何还称赞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灾荒,而每一次灾荒发生的时候,最倒霉的永远都是老百姓。然而不同的人面对灾荒,他们的应对办法也都是不一样的。今天要说的就是宋朝时期的范仲淹。他在面对灾荒的时候,他的做法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范仲淹会将米价抬高呢?米价抬高了之后,百姓不是更买不起了吗?为何当时的百姓还

  • 明神宗和张居正关系如何破裂的?最后竟将张居正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神宗继位时只有10岁,没办法亲自处理朝政,前十年基本都是靠首辅张居正执掌政务。期间,张居正实行了大名鼎鼎的“张居正改革”,虽然改革进行的不算彻底,但也给民间带来了很大的改观,这段时期明朝发展放在全球来说都是主导地位。不过张居正晚年却和明神宗关系破裂,最后将他满门抄斩,下场惨

  • 刘邦为何放弃换太子?真的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刘邦之所以没有废掉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是因为吕雉请来了商山四皓。吕雉当时得知刘邦有废掉太子的意思,急忙去找张良给自己帮忙,而张良也为他请来了商山四皓,因此刘盈没有被废掉,他依然是太子。但是刘邦真的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原因,而没有废掉刘盈吗?刘邦究竟考虑了一些什么样的因素呢?我们今天就

  • 渭水之盟李世民和突厥和解,30年后唐朝彻底灭亡突厥汗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同年突厥出兵攻至泾阳,此地距离长安只有40公里。当时李世民刚刚继位,如果此时交战对唐军不利,所以决定与突厥和解,先稳固自己的地位。后来唐朝发展逐渐强盛,此后和突厥展开了30多年的战争,最后将突厥灭亡,还分别在东、西突厥领地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宋朝与辽国、金国也签订过和解条约,

  • 春秋一霸的楚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国”。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唯一有希望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便是楚国,而战春秋时期,楚国是一个能够与晋国同级的超级大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土在诸侯国中居于首位,疆域非常广大。那么,楚国的疆域够包含现在的那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

  • 宋朝张茂则是谁?张茂则和曹后番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不少读者在看了《孤城闭》后,都在求张茂则和曹后的番外篇,原著的确有一篇番外,但并不是讲述张茂则和曹后的故事,可能在同人里才会有。其实历史上对于张茂则的记载并不多,对他的了解很少,小说把张茂则和曹后联系在一起多多少少有些杜撰的成分。不过这次剧版的设定可能会做出改动,还是把主线放在仁宗和曹后身上,很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