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萨尔浒战役明军为什么会败?明军和后金兵力对比

萨尔浒战役明军为什么会败?明军和后金兵力对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375 更新时间:2024/1/23 2:17:53

萨尔浒战役是明清之战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明军约有11万兵力,却输给了后金的6万士兵,使得后金从此掌握了主动权。为什么明军兵力占巨大优势,结果却是惨败呢?当时努尔哈赤制定作战计划,使得后金部队在五天内连破三路明军,并且缴获了大量物资。这场战役明朝也知道其重要性,但从结果来看几乎是呈溃败之势,当时明军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分进合击的战略

杨镐制定的“分进合击”的战略,是明军于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本来,面对六万后金军,总共十一万的明朝联军是占据兵力优势的,但是杨镐却将这个优势拱手送出。杨镐将十一万大军分成四路,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发动进攻。

杨镐以为四路大军可以吓破努尔哈赤的胆,但他却没有想到,四路大军还没有出动,努尔哈赤就已经侦知明军的战略意图。针对杨镐的战略,努尔哈赤决定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结优势兵力,将明军逐个击破。

由于明军南北二路路途遥远,道路险阻,无法与明军主力军同时抵达,这使得明军的西路军也就是主力军成为孤军。努尔哈赤抓住机会,集中八旗军力,对明主力军进行猛攻。最终,明西路军全军覆没。

明主力军全军覆没以后,明军失去前锋,其他三路军全部暴露在后金军的面前。努尔哈赤利用明朝三路军还未汇合的战机,继续集结优势兵力,先是击溃了北路军,又击溃了东路军。南路军行动迟缓,没有深陷包围,得知其他三路均已覆灭,仓皇撤退,这才保全了一路大军。

明军缺乏良将

当然,分进合击的战略,不是明军失败的唯一原因。其实,这四路军但凡有一支顶住了后金的进攻,将其拖住,等待援军的到来,后金就将陷入绝境。可是,指挥四支军队的明军将领,在这场战役中几乎都犯了致命的失误。

率领明三万主力军的杜松完全没有将后金军放在眼里,他贪功冒进,抵达浑河以后,放出豪言:“入阵披坚,非丈夫也。吾结发从军,今老矣,不知甲重几许!”(《明史》)言罢,杜松赤膊上阵,率领少许骑兵先行过河,行动缓慢的辎重营被他留在了后面。结果,杜松的先锋部队遭遇后金主力,全军覆没,他战死以后,后方大营也遭到奸细突袭,明朝最精锐的神机营损失殆尽。

北路军马林得知杜松战死以后,为了保存实力,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马林想等待援军的意图没有问题,但他没有将东部高地占领,给了后金骑兵从高向低冲锋的纵深。而且,当努尔哈赤示敌以弱以后,马林又以为后金兵力不足,主动出击,结果中了后金的埋伏,北路军自此全军覆没。

北路军被击溃以后,努尔哈赤命人装扮成明军,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不去分辨便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结果中了后金伏击,兵败身死。

南路军如柏行动缓慢,当他接到撤退命令以后,路遇后金哨探。后金哨探发出冲锋号角,李如柏以为是后金主力进攻,慌不择路,大军自相践踏,死伤一千人。

而坐镇沈阳的杨镐手中有一支机动部队,但他始终没有调遣这支部队,更没有对三路明军有任策应和支援。

导致明军惨败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明军战斗力低下。由于万历年间国内叛乱四起,朝廷将大量军队和军饷用于平叛,这使得辽东地区的明军军备废弛,装备陈旧。以神机营成名的明军,装备却还不如后金军。很多官兵身上只有胸背披甲,其余位置均没有防御。反观后金军的重装部队,不仅配备了铠甲,还有头盔、面具、护肩、护臂、护心镜、护腋等,可谓武装到了牙齿。与这样的重装骑兵战斗,明军很难是对手。

明朝国力衰微

明军中的问题,我们能看出来,当时明廷中的不少人自然也能看出。就比如杨镐,他虽称不上是良将,但好歹也有多年带兵打仗的经验,不是一位庸才。如果可以,杨镐其实也想等待所有军队部署完毕,再向后金进攻。但是,当时明朝国力衰微,政治腐败,加上各地的灾祸,财政年年赤字,明朝无力长期供养辽东集结大量军队。所以,神宗一再催促杨镐发兵,让他速战速决。

明军出兵的时间是冬末春初,这个时间北方的战马难以发挥完全的战斗力,但是恶劣的天气对于明军更不友好。原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却因为大雪推迟四日,这给了努尔哈赤更充分的准备时间。

而且,明军抵达前线以后,天气寒,雨雪交加,明军的辎重营跟不上前面的部队。可是打到赫图阿拉的时间已经确定,所有将领都不敢贻误战机,所以他们往往会抛弃火器营和辎重营。结果,明军的前锋部队失去火器的支持,很快被后金吃掉,后方大营失去主将以后,人人自危,无法阻止像样的抵抗。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八万精锐折损将近五万人,大量将领战死沙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这对于本就式微的明朝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创。自此,明朝失去了在辽东的主动权,开始陷入被动,这也为它的覆灭埋下伏笔。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吕蒙偷袭关羽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姜维北伐却不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偷袭关羽,直接导致了关羽丢失荆州,还被杀掉了,这件事情看上去似乎是东吴大获全胜,可是后来孙权处理起来却很苦恼,因为他明明是胜利者,然而却比失败者更加失败,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件事情从战略上来说,是非常缺乏眼光的。但是为什么在后来姜维北伐这件事情上,却没有人这样认为呢?1.白衣渡江白

  • 康熙为什么说崇祯无能?崇祯是生不逢时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虽然亡于崇祯之手,但当时明朝败局已经难以挽回,灭亡的原因体现在方方面面,也不是崇祯帝一个人的过错。其实崇祯继位初期是打算挽回大明颓势的,只不过朝廷贪腐严重,朝纲败坏,已无力回天。康熙帝觉得崇祯无能,那崇祯究竟是个怎样的皇帝呢?这次就来为大家介绍下历史上的崇祯帝,看看他究竟做了些什么,康熙对他的评

  • 杨广是为了宣华夫人而杀父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宣华夫人是陈后主同父异母的妹妹,而在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还在世的时候,就只有宣华夫人能够得到宠爱,独孤皇后死后,更是比之前更加得宠。然而宣华夫人却与隋文帝之子杨广之间,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关系,名义上宣华夫人是杨广的母辈,但是实际上,两人之间却没那么简单,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杨广就是为了能够得到宣华夫人而杀

  • 夏朝为什么不被世界承认?为何中国却坚持认为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有关夏朝,在国内很多人的认知当中,这是一个确切存在过的王朝,但是因为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是很多,所以关于夏朝,还是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的,有很多事情都还是没有办法解释清楚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夏朝的存在。不过在国际上,夏朝的存在却一直都不被承认,这又是为什么?夏朝既然存在为什么不承认,这种态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 朱祁镇复辟时,于谦做为朱祁钰的心腹为何不出来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朱祁镇复辟的故事在明朝也是很大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对于已经是皇帝的朱祁钰来说那是致命的事,毕竟自己皇位好不保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这个朱祁钰的一位心腹大臣,他的名字叫于谦,朱祁镇在复辟的时候,话说这个于谦多多少少应该知道吧,但是这个于谦没有出来阻止,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背后的

  • 朱瞻基为何称为蟋蟀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蟋蟀皇帝是谁小编反正不知道,小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是谁给起的,这也太黑了吧,那么有的人问了,为什么要叫蟋蟀皇帝呢?是不是因为这个皇帝喜欢玩蟋蟀啊?和木工皇帝一样?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就因为朱詹基喜欢斗蟋蟀,就被后世文

  • 汉武帝最喜欢哪位后妃?汉武帝感情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汉武帝刘彻,我们都知道他有着“千古一帝”之称,在位期间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不过好像大家对于汉武帝的感情生活也非常感兴趣,而这方面被提及的就比较少了,其实汉武帝的感情世界也很丰富,金屋藏娇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就和汉武帝有关。阿娇是汉武帝第一位皇后陈皇后,她是汉

  • 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其他儿子都在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朱棣,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明朝时期的燕王,夺取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成为了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当时朱棣骑兵早饭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中不仅仅只有朱棣这一个儿子还活着。那么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在干什么呢?们中间有没有反对或者支持朱棣起兵的,他们又都是怎么做的呢?朱元璋有26个儿子,

  • 八百诸侯国存亡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八百诸侯国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什么朝代有八百诸侯呢?其实就是周朝了,那么这个周朝的八百诸侯国的存亡时间分布是什么时候呢?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揭秘看看看,看看八百诸侯都是什么时间灭亡的吧!武王伐纣真的有八百诸侯吗?据史书记载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人,也就是说当时的天下依附周武王的诸侯

  • 曾秉正为什么被朱元璋罢免?卖女儿筹路费最后被处以宫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曾秉正是明朝初期官员,据说曾秉正为人正直,常替百姓请命,是一位颇受尊敬的清官。正常来讲,这样的官员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曾秉正工作上得罪了不少同事,导致他在朱元璋眼里形象极差,于是下令将他罢免。曾秉正得知后愤愤不平,自己也没多少家当,为了回乡把自己的女儿给卖了。这件事让朱元璋知道后,又惹到他了,最后曾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