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敦、桓温为何先后放弃称帝?东晋皇位为什么不好篡位?

王敦、桓温为何先后放弃称帝?东晋皇位为什么不好篡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90 更新时间:2024/1/23 18:37:44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位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说是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的,因此皇帝们对于权臣也是非常忌惮的,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自己的身边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臣子,因为他们会让皇帝感到威胁,因此不管是手段强硬的皇帝,还是比较柔和的皇帝,都会想尽办法把臣子的权力收走。而在东晋时期,有这样两位权臣,一个是王敦,另一个就是桓温了,他们在当时都是大权臣,然而即便是手握重权,他们最终却都没有称帝,不能说他们不想,而是没有办法做到称帝这件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东晋一朝,曾经出现过两位危险的枭雄兼权臣,一位是王敦,一位是桓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不仅手握重兵、觊觎皇权,而且也确实做出了篡逆的举动。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完全有实力问鼎皇权,自立为帝,但都在最后关头选择了放弃,为何会如此呢?原来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东晋皇权的一种特殊性质——“股份制”分配格局,自带“防盗”属性。下面我们从两大权臣的篡逆行为说起,对东晋皇权的这种特殊属性进行仔细分析,从而找出王敦和桓温放弃称帝的原因。

1.两大权臣的危险篡逆

1、王敦

王敦素有野心,东晋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举兵反叛,从荆州起兵,进逼京师,司马睿派兵迎战,被王敦击败。王敦攻陷京城,控制皇室。元帝司马睿说:“想要我这个位子,应该早点和我说一声,我立即退回山东琅琊老家,何必让百姓受苦。”可见此时王敦如果想废帝自立,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王敦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最终退兵,返回武昌。

有人说王敦不称帝是因为王导的阻止,其实这完全不能成立。一、王导当时没有兵权,对王敦构不成任何威胁。二、王敦向来心狠手辣,我行我素,根本不会听王导的,更不会顾及亲情,所谓“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何况王导只是他的一个族亲而已。

2、桓温

再来看看桓温,太和六年,大司马桓温废掉当时的皇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史称简文帝。当时的桓温虽然刚刚北伐失败,但仍然掌控着东晋的军政大权,司马昱只是他的一个傀儡。后来司马昱病重,下诏把国事、家事全部托付给桓温,并敕令新即位的司马曜“侍桓温如侍父”。桓温在晚年加快了篡位的节奏,诛杀大臣,索要九锡。但最终没有称帝,直到病死。

可以看到桓温有多次机会废帝自立,但最终没有实现。有人说这要归功于谢安,其实根本不是。理由有三。一、谢安曾拜访桓温,而桓温此时埋伏了刀斧手,完全有机会除掉谢安,只是最终没有动手。二、根据《晋书》记载,谢安曾经向桓温行君臣大礼,说明谢安默认了桓温的谋逆行为并无可奈何。三、桓温晚年索要九锡,这个被认为是篡位的前奏,谢安以九锡诏书写得不好为由,一直拖延,直到桓温病逝。这里看似谢安的功劳,其实还是桓温自己没有下定决心,如果他真的想称帝根本就不会在乎一封诏书写得好不好。

正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分析的那样:“谢安之待桓温,本无策。桓温来了,废了一君。幸而要讨九锡,要理资序,未至太甚,犹是半个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贼,如朱全忠之类,更进一步,安亦无如之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谢安其实对桓温本也无计可施,但是桓温太磨蹭,本来可以一步到位的,可他又要九锡,又要把各种法定程序走一遍,没有做事做到绝,如果他真的下决心做个大恶人,把那些繁文缛节都省略,直接篡位登基,谢安也根本无法阻止他。这段话分析得非常准确。实际上彼时是进是退,全在桓温自己。说到底他还是不想这么做。

以上内容,我们梳理了王敦、桓温篡逆及最终放弃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在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却最终主动选择放弃。似乎皇权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而这与东晋政权特殊的权力分配格局有关。

2.东晋皇权的“防盗”属性:“群臣共有”下的“股分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帝王是帝国的拥有者,在所有权上,向来没有与别人共享的习惯。换句话说,封建王朝是家族企业,大臣们不管多牛,只是为皇帝打工的,工资再高,也没有股份,权力再大,也是个总经理。

即便是两宋这样开明的社会,也只能说老板比较仁慈而已,尽管员工们的工资都很高,但君臣的本分并没有丝毫含混。但是东晋不同,不仅君王的管理权降到了极限,实现了君臣共治;而且君王对帝国的所有权也被分割,实现了“群臣共有”。从而形成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股份制”王朝。

整个东晋王朝好比是一个大型的股份公司。而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土著的江南士族就是这个公司的各大股东,持有大量的原始股份。王室只是股东之一,但最多算是个名誉董事,连执行总裁也算不上。皇权只是一个空壳的象征。即便你能轻而易举地取代王室,但从中获得的最多也只是个公司名誉主席的头衔,一个傀儡而已。真正的实惠还在各大股东那里,除非你逐一消灭所有的股东。否则这个位置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

我们可以用运钞车的例子来把这件事讲明白。运钞车上有钞票时是最危险的,最容易招来劫匪。但恰恰这时候也是抢劫难度最大的,因为运钞员必定荷枪实弹,严阵以待。运钞车在没有钞票的时候最安全,尽管这个时候运钞员的戒备意识薄弱,很容易被抢,但没有人会抢一辆没有钞票的运钞车。

帝国也是这样,一旦帝王高度集权,王朝相对稳定,想要取而代之难度较大。但是恰恰这也是王朝最具吸引力之处,因为一旦你取而代之,便能获得一个帝王应有的权力和利益。

但是东晋不是这样,它的权力是分散的,已经被各个股东分割拥有了。而这些士族的势力盘踞在全国各地。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一方面这些士族之间通过家族姻亲,利益抱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第二,这些士族与东晋皇室之间也有非常复杂的姻亲关系,因为在东晋时代,皇室子女的婚配只能在各大士族的圈子里选择,东晋皇室的很多驸马、王妃甚至皇后都是从士族中产生的。王敦和桓温本人就是驸马。

也就是说实际上东晋皇室和士族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有点一家人的意思,这就是王敦和桓温迟迟下不了称帝决心的原因。对于王敦而言,现在已经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了,琅琊王氏已经拥有一半的股份了,而另一半的股份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分散在其他股东手里,而这些股东不仅是一个利益团体,而且和琅琊王氏自身也有利益关系,王敦动他们,不仅费劲,而且也等于在动自己的利益,而这个过程远比做皇帝麻烦得多。对于桓温来说,也是如此,几次北伐积累的资本已经让“谯国桓氏”成为东晋顶级士族,实权也早已超越皇室,这时候何必再去折腾,要那个空壳皇位呢。

我们看到东晋政权的这种君臣共有、股权分散的权利分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皇权更迭的风险。皇室把鸡蛋放在了更多的篮子里,这种做法虽然让自己篮子里的鸡蛋变得很少,但至少保证了这些鸡蛋是安全的。这就是东晋王室如此羸弱却始终没有被权力更大的士族或权臣取代,而是稳固地延续了一百年以上的原因。

3.东晋的覆灭——皇权的“防盗”属性只对士族有效

东晋共产生了五个顶级士族,分别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此外还有不少次等士族。他们和司马王室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当士族存在的时候,就是王权最安全的时候。

换句话说,东晋皇权不可能被这些大士族推翻,对皇权的威胁只能来自士族的外部势力,这个外部势力和皇权与士族都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海盗孙恩

孙恩堪称海盗的鼻祖,他多次带领他的海盗部下们从沿海登陆,烧杀抢掠,就像一次次裹挟着暴雨和巨大破坏力的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他对东晋东晋王朝的最大破坏有两点:一、引发了东晋末年的连年战乱。二、杀戮了大量东晋士族。如陈郡谢氏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有六人被杀,会稽内史王凝之及其四儿一女皆被杀,其他士族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直接导致了东晋士族的衰落,士族的衰落就是王权的衰落,东晋皇权和各大士族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遭到了本质的破坏。

而这时候,刘裕的出现,更是彻底颠覆了东晋王朝。刘裕出身寒微,连庶族也算不上,和东晋的各大士族更是半毛钱关系没有。他和王敦、桓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是东晋王朝这个股份公司的股东。如果说王敦和桓温的篡逆还是争夺股权的话,刘裕的目的就是直接推翻这家公司。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员工平时不管怎么吵架,都只是公司内部的事情。股东的势力之间互相制衡。这时,皇权的“防盗”措施是有效的。但忽然有一天来了一群真正的劫匪,股东们发现他们根本不玩什么心计,而是直接用刀说话,股东们的灾难就真正来临了。

结语:

综上所述,东晋王朝的“股权分散”和“君臣共有”的权力分配模式,使得东晋政权具有了一定的安全属性。因为“篮子”的鸡蛋太少,所以手握兵权的士族不再对皇权心存觊觎、虎视眈眈。这就是权臣王敦和桓温先后放弃称帝的主要原因。东晋王室和士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不可能由士族内部打破,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力量只能来自士族外部。

这也是为什么推翻东晋王朝的人不是王敦和桓温等野心勃勃的大士族,却反而是一个出身寒微的低级军官刘裕的原因所在。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皇后和宋英宗关系,赵宗实差点遭到废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因为无子,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拟定太子人选。后来在百官的劝说下,宋仁宗决定过继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为养子,赵宗实就这样成了皇位继承人。不过赵宗实的继位之路也不平坦,问题就出在他和曹皇后之间的关系上。虽然赵宗实不是曹皇后亲生,但他从小是被曹皇后带大,但曹皇后却一度萌生废黜宋英宗的想法,这究竟是为

  • 赵高他为什么要把秦国给毁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在看一些这个赵高的故事,很多人都在说啊,这个赵高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的把好不容易统一全国的秦朝又给整灭亡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赵高他为什么要把秦国给毁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赵高对秦始皇有仇,还是说赵高的国家被秦始皇毁了,他在忍辱负重复仇?这其中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我们继

  • 魏忠贤生前留13字是什么?崇祯皇帝为何不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反派的形象,宦官掌权,祸乱朝政,给当时的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然而很多人也认为,其实魏忠贤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不仅仅只是一个反派人物那么简单,认为魏忠贤对当时的明朝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而也正是因为崇祯杀了魏忠贤,才导致了明朝的快速灭亡。而据说在魏忠贤临死之前,他给崇祯皇帝留下了十三

  • 周朝为什么能存在791年,周朝从繁盛到陨灭给后人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周朝,可能多数朋友第一时间会想起春秋至战国这段历史。而春秋战国属于东周,不过当时周天子的权势已经大不如前,随着郑、齐、楚、晋等诸侯国的强势崛起,周天子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小了。但周朝依然持续了791年,此后的朝代基本不超过300年,为何周朝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呢?那这次就准备跟各位小伙伴讲讲周朝大致发展

  • 清朝的斩监候是死缓的意思吗?究竟是斩还是不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很多人应该都对这个词比较熟悉了,可以说是经常会听到的,那就是“斩监候”。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犯人被判刑斩监候,很多人其实对这个词并不熟悉也不了解,但是听的很多,时间长了就会以为,斩监候就和现代意义上的死缓应该是一个意思的,因此也就会这样去理解了。然而,斩监

  • 司马懿和诸葛亮最后谁赢了,一番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较量,最后到底是谁赢了?从战局的结果来看,肯定是司马懿胜出,不过诸葛亮为自己赢得了更加宝贵的东西,就是他的务实和坚持,以及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些都是司马懿没办法比拟的。其实他们从各自的人生出发,都不算是失败者,原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碰撞,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哪怕诸葛亮失败了依然能够

  • 董卓为何与孙坚结亲?为何遭到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董卓作为三国故事当中初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很多人对他都是非常的熟悉了。而结亲,或者说联姻,在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联姻,利益交换,是一种能够有利于双方的事情,所以董卓曾经想要和孙坚结亲,自然是想要从中获得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好处。然而没想到的是,却直接被孙坚给拒绝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 崔杼弑其君的故事,崔杼为何要杀齐庄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弑君的例子也不再少数,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件弑君故事。主人公是齐国大夫崔杼,崔杼为齐丁公后人,他曾拥立齐庄公继位,是齐国非常重要的人物。但齐庄公和崔杼妻子棠姜私通的事情被发现,崔杼一气之下决定弑杀齐庄公,然后立齐景公为君。所以崔杼弑其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齐庄公给他戴了绿

  • 龚遂是如何平定饥民叛乱的?用的什么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于是霍光等一些权臣拥立海昏侯刘贺为帝。而刘贺却因为荒淫无度,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给废了。紧接着在杜延年的劝说下,霍光立汉武帝之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己为帝,刘病己,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汉宣帝登基不久,远在东部的渤海郡(今河北沧州一带)因连年

  • 诸葛亮之死,为何李严哭的最伤心甚至激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用“政敌”这个词来形容了。尤其是刘备将李严和诸葛亮都定为托孤大臣,而并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人,很多人也会因此认为,这都是刘备出于对诸葛亮的不放心,不完全信任,所以才选了两个人。而两人后来在很多方面也的确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