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襄公一度成为楚国人质,为何还能位列五霸之一?

宋襄公一度成为楚国人质,为何还能位列五霸之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03 更新时间:2024/1/15 9:21:40

宋襄公是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史记索隐》和《汉书注·诸侯王表》中,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不过很多人觉得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难以背负霸主之名。其实宋襄公的确有继承齐桓公霸业的野心,想与楚国争霸,但宋襄公的仁义之心过于理想化,导致他一度被楚国挟持,当做人质。关于宋襄公的一生,有很多争议,有人觉得宋襄公“蠢”,但也有人敬佩他仁义有信。

话说,春秋时期涌现出了好几位霸主,有最先小霸于诸侯的郑庄公,有高居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还有成就百年霸业的晋文公。当然也少不了以小国之资而称霸的宋襄公,他能被后世公认并且列入春秋五霸之一,着实让很多人费解,因为其刚刚称霸,或者说在图霸的过程中,突然就成了楚成王的阶下囚,终成千古笑柄。

到了今天,有一句对宋襄公的评语最为贴切,“过于理想化的仁义道德”,然而笔者认为,其根源是宋襄公贪慕虚荣,妄图虚名的蠢君子。为何这么说,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宋国从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建国以来,就一直毫无起色,毕竟它地处中原腹地,乃四战之地。虽说中原腹地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但也架不住那么多的诸侯国你争我夺。从整个春秋战国,乃至中国古代史的长远视角来看,能够统一天下的势力往往都出自边缘地带,秦地处西北,终一统天下;北魏、北周、隋和唐都是出自西北地区的关陇集团,因为他们有着广袤的战略缓冲地带,可以专心地向一个方向扩张。所以地理上的劣势就决定了宋国几乎不可能称霸中原。

再往近了说,最先小霸于诸侯的郑庄公虽然地处中原,但也没过一代就消弭了不是;而后齐桓公凭借地处东方,入主中原这才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是齐桓公饿死在病榻之上,齐国内战四起的时候,中原便出现了无人制霸的真空地带。宋襄公由于此前被齐桓公嘱托过,要帮助齐国太子吕昭保住齐国君位,也正因他率军护送太子昭成功继位,而从此名声大噪。

这突如其来的荣誉一下冲昏了宋襄公的头脑,他从小信奉仁义治国,仁义待人,甚至还曾要把宋国国君之位让给他庶出的哥哥目夷,可见他仁义到了几乎“洁癖”的程度,后面还会说到泓水之战他更为奇葩的仁义理由。一方面是他仁义治国或者仁义制霸天下的理想主义作祟,另一方面是突如其来的荣誉让他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以至于根本没认清宋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力强弱,也根本没意识到称霸的基础前提乃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有充裕的国库做后盾。

宋襄公不顾哥哥兼宋国丞相目夷的极力劝阻,毅然决然开启了他艰难的图霸之路,他首先扣押了滕宣公,又效仿齐桓公九合诸侯那样,频繁召集会盟。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将卫、邾、曹、滑等几个诸侯国集结在了一起,但仔细一看的话,这几个国家都算是诸侯国中的小国,楚国在南方蠢蠢欲动,齐国在东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郑国、蔡国、陈国都和他不是一个阵营。可就这样,宋襄公依然召开了鹿地会盟,并且没经过齐君和楚王的认可就自居为盟主,并且还一意孤行约定了下次会盟的时间地点。

然而,宋襄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居然约定不带军队参加,也就是要搞一次君子会盟,不知是单纯还是蠢,争权夺利的时代,他还要当君子,而且还期望别人也会像他一样当君子。然而,这次盂地会盟就让他成了阶下囚。

目夷也曾劝过宋襄公,让他带上军队,以防不测。可固执的宋襄公依然轻装上阵,毫无防备。岂料楚国早已在盂地埋伏好了军队,就等着和宋襄公谈不拢的时候武力解决。果然,宋襄公正与楚成王争论之时,楚成王一声令下,伏兵突然冲出来将宋襄公捉拿羁押,并且还带回了楚国,此刻宋襄公名誉一落千丈,从春秋霸主的热门人选变成了楚成王的阶下囚。

三个月之后,诸侯们再次在薄地会盟的时候,鲁僖公出面调解之下,楚成王这才将宋襄公放回宋国。本应该吃一堑长一智的,然而他却依然固执己见,还要继续他的图霸事业。

由于郑国偏向了楚国,宋襄公自然不满,便带兵出征讨伐郑国,结果楚成王得知之后,派出大将成得臣一举攻到了宋国家门口,吓得宋襄公赶紧撤军,最终在泓水两军对峙上了。之前说过宋襄公“洁癖式”的仁义,这次泓水之战中他的表现用“洁癖”来形容已经远远不够了,甚至可以说是奇葩。两军对垒,楚君渡河冲杀而来,本可以等楚军半渡的时候出兵掩杀过去一举获胜的,宋襄公却执意要等楚军渡河完毕之后才肯出战,这还不算完,渡河之后还要整顿军纪,排兵布阵,宋襄公也照样一个字“等”。

就这样,两次击败楚军的大好时机被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给耽搁了,并且此战中,宋襄公大腿还中了一箭,也导致宋军惨败而归。泓水战败之后,宋襄公回到襄邑养伤,一直过了大半年都不见好,毕竟古代又没有疗效特别稳定的消炎药,小伤小痛很容易要人命的。公元前637年夏天,宋襄公久治不愈一命呜呼了。

综上,宋襄公根本没认识到宋国当前的国力强弱,以及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局限性,还有那个时代早已礼崩乐坏的社会风气。而他居然秉持着可笑而愚蠢的“仁义”妄图以小国之资图霸中原,且不说他霸业未成,光是曾做了楚成王的阶下囚,就可以被后人当作千古笑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汉武帝长子刘据为什么叫戾太子?刘询为何追封自己爷爷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母亲是卫皇后。刘据六岁时被立为太子,后来刘据跟随汉武帝处理政事,屡屡平反冤案,因此深的百姓爱戴。但后来发生巫蛊之祸,刘据遭到陷害,最后是自杀身亡。汉武帝得知自己冤枉刘据后,还专门建立了思子宫,以表哀思。此后刘据的孙子刘询继位,追封刘据为“戾太子”,这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为什么后周朝廷没有人反对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件事情,不管人们是认为,这是赵匡胤演的一场戏,还是他的手下真心这样做,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不过黄袍加身发生的时候,后周还没有被灭,当时的皇室朝廷都还在,但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匡胤这样的做法呢?后周的朝廷大臣们都去哪了,皇室中又为何没有人起兵反抗赵匡胤呢?

  • 三生万物什么意思?三国演义是否运用了三生万物的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肯定早已发现书中很多故事都和“三”有关,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等。为什么作者罗贯中要用“三”来讲述这些内容呢?有人推测,罗贯中可能是老子的信仰者,因此信奉“三生万物”的理念。三生万物出自《

  • 李世民诛杀太子后,如果李渊不禅位他会做何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的建立,李渊的几位儿子中,要属李世民功劳最大。不过李渊还是把太子之位交给了李建成,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依然不放心李世民,便想尽办法排挤他。李世民的下属也都不服,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暗中争斗。最后李世民决定孤注一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太子诛杀。李渊见状并没有责怪李世民,而是选择主动让位。不过李世民的

  • 满清八大姓氏现在叫什么?满清八大姓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肯定对佟佳、富察、那拉等姓氏非常熟悉,其实这些正是清朝时期八个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被称为满清八大贵族姓氏。历史上,满族的姓氏演变十分频繁,从金、元时期开始,满族先祖姓就在他们内部宗族中产生了裂变,此后产生了很多新的姓氏,所以如今的八大姓都是清朝中期以后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清朝灭亡

  • 郑庄公去世后郑国为何从此一蹶不振?春秋君权旁落是注定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初期,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国力逐渐提升,经济上也不断增强,使得郑国能够“小霸”于各个诸侯国。《辞通》中更是把郑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郑庄公的确是将当时的郑国拉入一线强国,但郑庄公去世后郑国迎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乱,这直接导致郑国快速衰落,从此一蹶不振。步入战国,郑国

  • 霍光死后霍家为什么要谋反?霍光和汉宣帝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霍光作为西汉一代明臣,死后还一直被汉朝皇帝尊奉祭祀,但他的家族却因为谋反失败,遭到满门抄斩。霍光的妻子、儿子、侄子、女婿等人无一幸免,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霍光的家人要选择谋反,实际上这跟霍光当时权倾朝野有关。汉宣帝虽然很信任霍光,但也对他有着十足的忌惮,毕竟大臣功高盖主,对于皇帝来说自然就产生了不安全

  • 和珅倒台是刘墉一手推动的吗?刘墉与和珅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嘉庆帝手握实权后,很快便下令赐死和珅,和珅死的如此突然或许正是因为刘墉在背后加速了和珅的倒台。因为当时弹劾和珅的人正是刘墉的学生,此后嘉庆帝封刘墉为太子太保,全力侦查和珅一案,最后给和珅定了20条罪状。那刘墉与和珅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什么官场上的仇人,但多多少少有些利益相关的问题存

  • 忽必烈是如何赢得了皇位之争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1257年,蒙哥决定开始对南宋大局进攻,次年二月,他命令幼弟阿里不哥居守和林,阿兰答儿辅佐,亲自率军进入西蜀地。同时他还下令塔察儿和张柔对长江中游发起进攻,在东面进行配合。又命原已由大理攻入交趾的兀良合台引兵北上,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塔察儿在前线失利,蒙哥命忽必烈统领东路军队。十一月,忽必烈从开平

  • 蒙古入侵日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日本这个国家,不得不说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斗的民族,早在我国唐朝、明朝、清朝的时候都有过对朝廷的侵略战争。我国为了保卫藩属,也是为了制止日本的进一步侵略,三次出兵朝鲜大战日寇。前两次中国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追击,只要日本求和认输,战争也就结束了,进攻日本本土,从来没有被朝廷考虑过。元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