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为什么后周朝廷没有人反对他?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为什么后周朝廷没有人反对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80 更新时间:2024/1/16 9:45:43

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件事情,不管人们是认为,这是赵匡胤演的一场戏,还是他的手下真心这样做,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不过黄袍加身发生的时候,后周还没有被灭,当时的皇室朝廷都还在,但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匡胤这样的做法呢?后周的朝廷大臣们都去哪了,皇室中又为何没有人起兵反抗赵匡胤呢?

1.后周皇帝柴宗训才继位半年之余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后周皇帝柴宗训才继位半年之余,这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孩子,仅仅只有七岁。可以说他正是贪玩的年纪,这么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能力去起兵反抗呢?

当时朝中还有一个皇太后,但是,这个皇太后的年龄也不大,仅仅是二十多岁,她一个妇道人家,那里遇到过这种事情呢?

所以,她也是没有办法来应对的。

去反抗赵匡胤称帝,皇室里的人是指望不上了。那只能看当朝的宰相和周世宗死前托孤的武将了。

2.赵匡胤有统兵权

周世宗死前的时候,为了让大臣辅佐他的儿子柴宗训,文官他是可以的安排了三个宰相的,一个是溥,一个是范质,可以说当时朝中的文官集团里,就是这两位说了算。

赵匡胤在谋反之前,他能领兵去打仗,全靠王溥和范质这两人的支持。那时候正是大宋过年之时,边防来报说契丹要来攻打大宋了,范质和王溥二人,连调查都没有调查一下,他们就让赵匡胤领兵前去平叛了。

赵匡胤一有统兵权,那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赵匡胤接到命令后,就派手下赶紧出发了,而赵匡胤自己是第二天出发的。赵匡胤出发后,大概走了四十里地,到了陈桥驿这个地方,他就停了下来,不走了。

3.赵匡胤不情愿

赵匡胤这一伙人不去平叛战乱,反倒是在陈桥驿喝起了酒来。这一夜赵匡胤竟然还喝大了,醉倒了不省人事的地步。在赵匡胤酣然入睡的时候,他的部下赵普等人就开始策划,推举他当皇帝了。

赵匡胤酒醒后,有一个人就把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赵匡胤就这样当皇帝了。在赵匡胤看来,他当这个皇帝,根本不是他情愿的,是他的部下逼他做的。

4.不伤害皇室人

赵匡胤虽然穿上了黄袍,但是,他一直推脱说自己不能当这个皇帝,部下再三劝他,然后他告诉部下,我当这个皇帝也可以,但是有一条,你们一定要记住,进入都城后不要伤害皇室里的任何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还有满朝文武大臣,那些人,可都是我昔日的同事,你们一个都不要伤害。

这些部下一听,只要你当这个皇帝,我们什么条件都答应你,赵匡胤就是这么当上的皇帝。

5.赵匡胤很委屈

赵匡胤到了都城开封,文武大臣也都知道了他当皇帝这件事,当然武将基本上和赵匡胤都是一伙的,亲如兄弟的他们,是不会阻碍赵匡胤称帝的,但是,文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范质和王溥这两个宰相,也就是百官之首。只要他们两个能承认赵匡胤这个皇位,其它的人也都会承认的。

赵匡胤到了开封,就把两个宰相叫来了。

赵匡胤告诉他们两个,自己当皇帝是被逼的,我要是不当这个皇帝,我的部下就会杀了我。赵匡胤问他们两个,你们说在这种情况下,我能不当吗?

他说的就好像,他当这个皇位很委屈一样。

6.臣子不得不承认

两个宰相一看,赵匡胤这副嘴脸,看来今天只能承认他了,否则今天小命不保,两个人赶紧在赵匡胤面前跪了下去,高呼皇帝万岁。

至此两个宰相也臣服了他。

总之,整个兵变赵匡胤只杀了一个韩通,他就当上了当宋的皇帝,韩通是一个很耿直的大臣,更关键的是他有调兵权,别看当时的赵匡胤很牛,但是赵匡胤是没有调兵权的。

可惜的是韩通,还没有到家把兵给调来,和赵匡胤痛痛快快的干一仗,他就败赵匡胤的手下给追上杀死了。

至此,后周王朝灭亡,大宋王朝建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三生万物什么意思?三国演义是否运用了三生万物的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肯定早已发现书中很多故事都和“三”有关,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等。为什么作者罗贯中要用“三”来讲述这些内容呢?有人推测,罗贯中可能是老子的信仰者,因此信奉“三生万物”的理念。三生万物出自《

  • 李世民诛杀太子后,如果李渊不禅位他会做何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的建立,李渊的几位儿子中,要属李世民功劳最大。不过李渊还是把太子之位交给了李建成,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依然不放心李世民,便想尽办法排挤他。李世民的下属也都不服,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暗中争斗。最后李世民决定孤注一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太子诛杀。李渊见状并没有责怪李世民,而是选择主动让位。不过李世民的

  • 满清八大姓氏现在叫什么?满清八大姓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肯定对佟佳、富察、那拉等姓氏非常熟悉,其实这些正是清朝时期八个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被称为满清八大贵族姓氏。历史上,满族的姓氏演变十分频繁,从金、元时期开始,满族先祖姓就在他们内部宗族中产生了裂变,此后产生了很多新的姓氏,所以如今的八大姓都是清朝中期以后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清朝灭亡

  • 郑庄公去世后郑国为何从此一蹶不振?春秋君权旁落是注定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初期,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国力逐渐提升,经济上也不断增强,使得郑国能够“小霸”于各个诸侯国。《辞通》中更是把郑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郑庄公的确是将当时的郑国拉入一线强国,但郑庄公去世后郑国迎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乱,这直接导致郑国快速衰落,从此一蹶不振。步入战国,郑国

  • 霍光死后霍家为什么要谋反?霍光和汉宣帝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霍光作为西汉一代明臣,死后还一直被汉朝皇帝尊奉祭祀,但他的家族却因为谋反失败,遭到满门抄斩。霍光的妻子、儿子、侄子、女婿等人无一幸免,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霍光的家人要选择谋反,实际上这跟霍光当时权倾朝野有关。汉宣帝虽然很信任霍光,但也对他有着十足的忌惮,毕竟大臣功高盖主,对于皇帝来说自然就产生了不安全

  • 和珅倒台是刘墉一手推动的吗?刘墉与和珅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嘉庆帝手握实权后,很快便下令赐死和珅,和珅死的如此突然或许正是因为刘墉在背后加速了和珅的倒台。因为当时弹劾和珅的人正是刘墉的学生,此后嘉庆帝封刘墉为太子太保,全力侦查和珅一案,最后给和珅定了20条罪状。那刘墉与和珅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什么官场上的仇人,但多多少少有些利益相关的问题存

  • 忽必烈是如何赢得了皇位之争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1257年,蒙哥决定开始对南宋大局进攻,次年二月,他命令幼弟阿里不哥居守和林,阿兰答儿辅佐,亲自率军进入西蜀地。同时他还下令塔察儿和张柔对长江中游发起进攻,在东面进行配合。又命原已由大理攻入交趾的兀良合台引兵北上,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塔察儿在前线失利,蒙哥命忽必烈统领东路军队。十一月,忽必烈从开平

  • 蒙古入侵日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日本这个国家,不得不说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斗的民族,早在我国唐朝、明朝、清朝的时候都有过对朝廷的侵略战争。我国为了保卫藩属,也是为了制止日本的进一步侵略,三次出兵朝鲜大战日寇。前两次中国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追击,只要日本求和认输,战争也就结束了,进攻日本本土,从来没有被朝廷考虑过。元朝是

  • 天启帝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弟弟崇祯?他们兄弟二人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因为皇位导致反目的亲兄弟数不胜数,好像生在帝王之家的皇子们,一旦有了争夺太子的想法基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下去,因为大家都不想放弃能当皇帝的机会。那历史上有没有心甘情愿传位给兄弟的例子呢?这个也是有的,例如赵匡胤传位弟弟赵光义,只不过这件事还有一定争议。而明朝天启帝也是把皇位传给弟弟崇祯,据说他

  • 吕蒙明明是病逝,为何演义中变成被关羽魂魄索命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吕蒙是东吴名将,在孙权时期颇受重用。不过演义里的吕蒙并没有展现出他的真实实力,实际上濡须之战、合肥之战、夺荆州都有吕蒙的功劳,白衣渡江的计谋也并非陆逊提出,而是吕蒙和孙权合力策划。最后吕蒙的死因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竟然是被关羽魂魄索命而死,也算是给演义注入了玄幻色彩。为什么吕蒙在演义中的待遇会变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