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只有宋朝皇帝叫官家,其他朝代都没有?

为什么只有宋朝皇帝叫官家,其他朝代都没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582 更新时间:2024/2/5 8:20:42

古代对于皇帝的称呼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都能说出一些来,比如陛下、皇上、万岁等等,这些其实也都是一般的很多电视剧里面出现的一些称呼,而且似乎是不管什么朝代都这样称呼,但其实并非如此,近几年有不少以宋朝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剧中对于皇帝的称呼都是“官家”。这一点也的确让很多人好奇,因为之前没有听说过这个称呼,因此对这个称呼的来历并不了解,甚至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但是似乎只有宋朝皇帝会这样称呼,其他朝代也没有听说过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何只有宋朝皇帝叫官家?其他朝代的皇帝为什么就不叫官家了?

1.官家是怎么来的

史料中,最早称皇帝为“官家”的是《晋书.石季龙载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我怎么做皇帝都不称心,我想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弑父手段,来杀死叔父皇帝石勒,您愿依从我吗?)”。

《魏书.元祥传》中亦有记载:魏世宗礼待高太妃,“呼为阿母,伏而上酒,礼若家人。”魏世宗出宫时,高太妃感动得拜送,举杯祝福:“愿官家千万岁寿!”

后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在《宫词》中有“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之语,足证五代十国期间,官家已成为部分皇帝的代称。

此外,皇帝还被近臣或后妃称为近似官家的“大家”。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独断》中记录:“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至唐亦然。唐朝笔记小说《大唐新语·酷忍》载:唐皇赐死王后,令宫人宣读敕令。王后自缢前谢恩:“‘愿大家万岁!昭仪(自称)长承恩泽,死是吾分也。’”

(二)皇帝为何被称为官家?

追本溯源,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将“皇”与“帝”抽取组合为皇帝一词。

汉建,西汉称天子为县官,东汉称天子为国家。三国曹魏的蒋济在《万机论》中云:“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三皇与五帝均为上古圣君,故二者得兼即为“官家”。

此外,官家兼有至公无私的公家之意。天子代表上天治理天下,必须大公无私,对子民一视同仁。

2.其他朝代皇帝叫什么

“官家”源自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湘山野录》”。

用“官家”指代皇帝出现得很早,早在东汉就有了,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其实“官家”和“圣人”、“至尊”、“天子”一样,原本都是私下对皇帝的尊称,而非与皇帝直面时的称呼。原来在皇帝面前直接称呼皇帝的时候还是应该用“陛下”、“圣上”、“皇上”、“万岁”等等。

影视剧中,不同朝代对皇帝的称呼还都比较特别。

比如在《汉武大帝》里,大臣们私底下称呼汉武帝就是“天子”;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称呼玄宗就是“圣人”,《清平乐》里称呼赵祯就是“官家”等等。

但是把官家拿来直接称呼皇帝的第一人是十六国后赵武帝石虎,但“官家”成为皇帝独有的专称的确始于宋朝。

这里有个关于“官家”故事。在王巩的笔记《闻见近录》里,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敲打陈桥兵变的老兄弟们的故事。

说赵匡胤和这帮老兄弟们一起去游玩时说:“此处无人,尔辈要做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这句话就是说,“这里没有其他人,你们要想当皇帝,可以把我杀了,取而代之。”众兄弟们都吓坏了,以后再也不敢乱跟他亲兄道弟了,这才明白赵匡胤已经是皇帝来了,不再是以前的兄弟了。

其实历朝历代,更奇怪的关于“皇帝”称呼,多了去了,特别是汉朝。

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刚定下规矩,结果传到二世结束了,所以在汉朝的对皇帝的称呼,真的很复杂。比如“巨公”、“大家”、“天家”,这些大家可能还多少觉得有点靠谱。

那“县官”,可能就觉得无法理解,其实你如果知道“上古曾把帝王所居之地称为‘县’”,这么个叫法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到了东汉,光武帝就还被称呼过“国家”,似乎也比较好理解。

唐朝对天子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宅家”,那是因为“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

如此一来,以后再拍汉唐剧时,真的可以不用再“皇上”、“陛下”,那么单调且没特色的称呼了。

3.官家的含义

1、指天子、皇帝。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寇彦卿传》: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趣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

宋佚名《大宋宣和遗事》:神宗是个聪明底官家,朝廷上大纲小纪,一一要从新整理一番。”

《魏书元祥传》:世宗频幸南第,御其后堂,与高太妃相见,呼为阿母,伏而上酒,礼若家人。临出,高每拜送,举觞祝言:“愿【官家】千万岁寿,岁岁一至妾母子舍也。”

2、指朝廷、官府、公家。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官家做戏,忒没道理。

宋《太平御览·裴氏语林》:(桓温)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刘越石妓女。一见温入,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刘司空。”

3、尊称做官的人。

白居易《青石》诗: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宋苏轼《初到黄州》诗: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唐白居易《喜星郡》: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为何都打不过安禄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哥舒翰、安禄山、高仙芝、封常清这四位是大唐的四位重将。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战败,先后被斩,哥舒翰潼关一战战败被俘,之后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禄山的对手,真的只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乱指挥吗?西方二师和东北三师的形成唐朝初年

  • 宋仁宗妻妾不少,为什么会没有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据记载,宗仁宗共有16位妻妾,那为什么仁宗最后还会没儿子呢?不幸的是宋仁宗的孩子大多早夭,儿子更是没有一个能健康的活下来,这也是仁宗一生的痛,所以最后只能从亲戚那边过继男孩来当养子。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就难以知晓了,可能是人的问题,也就可能是官家没这个福分。不过好在宋仁宗活的时间够长,在位期间将大宋又带

  • 唐朝末年拥有半壁江山的沙陀人为何到了宋朝就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唐朝末年,黄巢爆发农民起义之后,起义军是一路挞伐,使得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克用带领着自己的沙陀大军南下勤王,逼迫黄巢的齐军推出了长安,而黄巢本人随后便自杀了。李茂贞等人挟持唐昭宗,沙陀军队再度入关勤王。可以说,沙陀人延长了唐朝国祚至少半个世纪。如果没有他们,唐朝早

  • 榻上策核心战略是什么,榻上策内容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榻上策是由东吴重臣鲁肃对孙权提出的治国策略,据说当时鲁肃和孙权是在榻上完成这番对话,所以被称为“榻上策”。论谋略,其实鲁肃不输诸葛亮,在正史中,正是因为鲁肃坚定孙权主战信念,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可以说鲁肃是东吴非常重要的人才,无论是在外交、战略等领域,鲁肃都有卓越的贡献

  • 吕夷简为什么支持宋仁宗废后,其实是宋仁宗一箭双雕之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吕夷简是北宋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史上他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有贡献,曾和西夏、辽国达成和解协议,促进了周边的和平和国内的稳定。只是在用人上,吕夷简显得没那么大度,如果是没办好事他会做出严厉的惩罚,将其贬到远处任职。《清平乐》中,吕夷简也有不少戏份,不知道大家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在和

  • 管仲利用贸易重创楚鲁,他是如何利用经济让齐国制霸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管仲被认为是古代最厉害的谋士之一,可以排入前十之列。管仲一生功绩显赫,帮助齐桓公称霸,礼让天下开法家先驱,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都有建树,可谓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管仲的智慧往往让人敬佩,他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击垮一个诸侯国,这就是动用经济领域的力量。而且这种手法直到现代也依然可见。下面就来简单讲

  • 赵宗实外号为什么叫十三团练,十三团练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苦心一直没能有一个健康的子嗣,最后在大臣的建议下决定把濮王的儿子赵宗实过继来当养子。这件事对于大宋的未来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仁宗还想在努力试试,但太子人选必须有所准备,不然还没等敌人攻过来,可能内部就因为争权率先乱成一锅粥了。赵宗实有个外号叫十三团练,这让不少观众感到好奇,十三团练是什么意思呢

  • 如果满清只在东北建国不入关,那么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当年满清入关后才最终导致了如今中国的格局,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满清坚持不入关,那么满清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美亚两大洲的列强,要么就会在各方势力的绞杀下灭亡于北亚地区。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先去管国内的情况,如果按照李自成和南明那几块姜来看谁都不是雄主。最后统一的肯定是矬子里面拔将军,而且

  • 宋仁宗真的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这个人都在问这个宋仁宗的事情,其实很多人也都听说过,这个宋仁宗话说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还有这个宋仁宗到底有多好呢?其实这些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宋仁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看看历史上这个真实的宋仁宗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了,所以下面给大家带来这些

  • 诸葛亮北伐并没有按照《隆中对》实行,诸葛亮最终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重要战略思路,但随着荆州失守,刘备病逝白帝城,诸葛亮一人也难以继续实行《隆中对》的原计划。所以此后的北伐,诸葛亮改变了以往的策略,打算先将关中拿下。但马稷在街亭战败,这无疑是给了诸葛亮当头一棒,马稷根本就没理解诸葛亮的战略目的,街亭是非常重要的据守点,绝不能丢。所以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