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为何都打不过安禄山?

安史之乱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为何都打不过安禄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9 更新时间:2024/1/28 5:34:07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哥舒翰、安禄山、高仙芝封常清这四位是大唐的四位重将。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战败,先后被斩,哥舒翰潼关一战战败被俘,之后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禄山的对手,真的只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乱指挥吗?

西方二师和东北三师的形成

唐朝初年的军事布局是“举关中之重以临四方”,打仗以“大总管”领兵出征,仗打完后领兵之将依然回归朝廷。

但随着版图的扩大,每次都从中央调兵并不现实,同时边疆也需要固守,于是“节度使”一职便诞生了。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已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次于节度使的经略使:

安西节度使:控制西域,治龟兹城

北庭节度使:防御突骑施、监昆,治北庭都护府

河西节度使:阻断吐蕃与突厥,治凉州

朔方节度使:抵御突厥,治灵武

河东节度使:与朔方共抗突厥,治太原

范阳节度使:控制契丹、奚,治幽州

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只营州

陇右节度使:防御吐蕃,治鄯州

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南抚蛮、獠,治益州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

其中,兵力在五万以上的藩镇为范阳、陇右、河西、朔方、河东。

而当时大唐最大的威胁,在东北为两蕃——契丹和奚,在西则为吐蕃,在北则为突厥。因此,唐朝以范阳、平卢镇两蕃,以陇右、河西镇吐蕃,以朔方、河东镇突厥。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被灭。从此,哥舒翰所统领的河西、陇右被称为“西方二师”,安禄山所统领的范阳、平卢、河东被称为“东北三师”,二者遂成为当时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

哥舒翰的实力原本是超过安禄山的,但由于公元751年安禄山在范阳、卢龙之外又兼任了河东节度使,其堂兄安思顺在752年担任了朔方节度使,从此东北集团的实力便超过了西部军事集团。

而这一点,也正是安禄山敢造反的底气。

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击战略

关于安史之乱前的局势,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这样写到:

哥舒翰统西方二师,安禄山统东北三师,践更之卒,俱授官名;郡县之积,罄为禄秩。于是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京师,萃于二统。边陲势强既如此,朝庭势弱又如彼,奸人乘便,乐祸觊欲,胁之以害,诱之以利。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也就是说,天下精兵良将均集中在了安禄山和哥舒翰之手,而京师空虚,且承平日久。

当安禄山举兵造反之时,中原确实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但这不表示李隆基就此乱了方寸,事实上唐朝最开始的平叛战略是这样的:以哥舒翰的西方二师——河西、陇右兵出潼关正面迎击安禄山的东北三师,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向安禄山的大后方——河东、河北进军,之后两者夹击安禄山。

(PS:安禄山起兵后,李隆基已经用郭子仪替换了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

封常清和高仙芝为何会败与安禄山之手?

不过调河西、陇右兵是需要时间的,远水一时解不了近渴,于是封常清和高仙芝便出场了。

安禄山起兵之时,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当时恰好临时来朝。既然在长安,李隆基便先派封常清出战了,但是没兵,封常清来的时候也没带多少人。所以封常清只能临时招募,史载“得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同时,李隆基在封常清出战之后还派出了前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当时任右羽林大将军),并亲自为其践行,但同样需要临时募兵,史载“于京师募兵十一万,号曰天武军,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

所以,封常清的本部兵马尚在万里之遥的安西都护府,他和高仙芝一样,率领的都是临时拼凑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最终,封常清在洛阳与安禄山打了几仗之后战败,率残部退守陕郡,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之后,封常清向率军到达的高仙芝说明了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的现状,并认为潼关是长安最后一道屏障,且现在无兵把守,当务之急应当回防潼关。高仙芝同意了,二人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之后,李隆基以封常清丢失东都洛阳,兵败后动摇军心;高仙芝弃陕郡至潼关几百里地,又克扣士兵粮饷为名,阵斩二将。至此,当年在西域叱咤风云的高仙芝、封常清全部被杀。

理性的看,封常清丢失东都洛阳,高仙芝不战而退至潼关,肯定要受处分,但处死未免太过了。

哥舒翰在潼关真的只能固守而不能出战吗?

高仙芝、封常清被杀后,河西、陇右兵至,李隆基起用哥舒翰率军出征。史载哥舒翰:

领河、陇诸蕃部落奴剌、颉跌、朱邪、契苾、浑、蹛林、奚结、沙陀、蓬子、处蜜、吐谷浑、思结等十三部落,督蕃汉兵二十一万八千人镇于潼关。

这一战,是西方二师与东北三师的决战。此战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是哥舒翰战败了。

关于哥舒翰的战败,一般都认为是李隆基和杨国忠瞎指挥,强令哥舒翰出潼关决战所致。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当时的局势,恐怕没那么简单。

哥舒翰据守潼关之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北方的进展顺利。李光弼从山西进入河北,收复常山郡,在击败来援的史思明后又收复了十几个县。之后,李光弼被朝廷任命为范阳长使,河北节度使,南攻赵郡,断了安禄山的后路。

应当说,当时大唐的战略并没有错,李光弼在河北的胜利使屡攻潼关不下的安禄山心急如焚,甚至有弃洛阳北返的打算,而此时李隆基命哥舒翰出兵也正是要合击安禄山。但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坐拥20万大军的哥舒翰在灵宝之战中会败的如此之惨,不仅自己被俘,还全军覆没,精锐尽失。

哥舒翰本人嗜酒如命,长期纵情声色,之前便曾中风而半身不遂。哥舒翰到潼关后因为身体原因便让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又让王思礼主骑兵,李承光主步兵,二人又不和,致使军中号令不一,全无斗志。

灵宝一战,哥舒翰中了埋伏,二十万大军仅剩下八千人逃回潼关,一世英名付之东流。之后,哥舒翰被其部将火拔归仁捉住送给了安禄山。

我认为,命哥舒翰出关本身并没有错,难道拥有二十万大军的哥舒翰要一直守到李光弼完全平定河北之后再出兵吗?我想,当时主张出兵的绝对不止一个不知兵的杨国忠,以西北军对抗东北军本就是李隆基的基本战略,按正常的逻辑,哥舒翰只要与安禄山战至胶着状态便是胜利。

我一直觉得,李隆基晚年的悲剧绝非昏庸便可以简单解释,他逼哥舒翰出兵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并不完全信任。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禄山能反,难保哥舒翰不会。

哥舒翰的战败,后果极为严重

潼关失守后,长安再无险可守,唐室只能出逃。从此,李隆基进入蜀中,太子李亨奔赴灵武。

灵武,是朔方节度使的驻地,当哥舒翰的西方二师全军覆没之后,天下能够倚仗的便只剩下朔方军了。之后,李亨令李光弼和郭子仪率军回援,二人在河北的战果也失去了,一切都要重新来过。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仁宗妻妾不少,为什么会没有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据记载,宗仁宗共有16位妻妾,那为什么仁宗最后还会没儿子呢?不幸的是宋仁宗的孩子大多早夭,儿子更是没有一个能健康的活下来,这也是仁宗一生的痛,所以最后只能从亲戚那边过继男孩来当养子。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就难以知晓了,可能是人的问题,也就可能是官家没这个福分。不过好在宋仁宗活的时间够长,在位期间将大宋又带

  • 唐朝末年拥有半壁江山的沙陀人为何到了宋朝就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唐朝末年,黄巢爆发农民起义之后,起义军是一路挞伐,使得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克用带领着自己的沙陀大军南下勤王,逼迫黄巢的齐军推出了长安,而黄巢本人随后便自杀了。李茂贞等人挟持唐昭宗,沙陀军队再度入关勤王。可以说,沙陀人延长了唐朝国祚至少半个世纪。如果没有他们,唐朝早

  • 榻上策核心战略是什么,榻上策内容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榻上策是由东吴重臣鲁肃对孙权提出的治国策略,据说当时鲁肃和孙权是在榻上完成这番对话,所以被称为“榻上策”。论谋略,其实鲁肃不输诸葛亮,在正史中,正是因为鲁肃坚定孙权主战信念,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可以说鲁肃是东吴非常重要的人才,无论是在外交、战略等领域,鲁肃都有卓越的贡献

  • 吕夷简为什么支持宋仁宗废后,其实是宋仁宗一箭双雕之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吕夷简是北宋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史上他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有贡献,曾和西夏、辽国达成和解协议,促进了周边的和平和国内的稳定。只是在用人上,吕夷简显得没那么大度,如果是没办好事他会做出严厉的惩罚,将其贬到远处任职。《清平乐》中,吕夷简也有不少戏份,不知道大家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在和

  • 管仲利用贸易重创楚鲁,他是如何利用经济让齐国制霸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管仲被认为是古代最厉害的谋士之一,可以排入前十之列。管仲一生功绩显赫,帮助齐桓公称霸,礼让天下开法家先驱,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都有建树,可谓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管仲的智慧往往让人敬佩,他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击垮一个诸侯国,这就是动用经济领域的力量。而且这种手法直到现代也依然可见。下面就来简单讲

  • 赵宗实外号为什么叫十三团练,十三团练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苦心一直没能有一个健康的子嗣,最后在大臣的建议下决定把濮王的儿子赵宗实过继来当养子。这件事对于大宋的未来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仁宗还想在努力试试,但太子人选必须有所准备,不然还没等敌人攻过来,可能内部就因为争权率先乱成一锅粥了。赵宗实有个外号叫十三团练,这让不少观众感到好奇,十三团练是什么意思呢

  • 如果满清只在东北建国不入关,那么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当年满清入关后才最终导致了如今中国的格局,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满清坚持不入关,那么满清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美亚两大洲的列强,要么就会在各方势力的绞杀下灭亡于北亚地区。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先去管国内的情况,如果按照李自成和南明那几块姜来看谁都不是雄主。最后统一的肯定是矬子里面拔将军,而且

  • 宋仁宗真的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这个人都在问这个宋仁宗的事情,其实很多人也都听说过,这个宋仁宗话说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还有这个宋仁宗到底有多好呢?其实这些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宋仁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看看历史上这个真实的宋仁宗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了,所以下面给大家带来这些

  • 诸葛亮北伐并没有按照《隆中对》实行,诸葛亮最终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重要战略思路,但随着荆州失守,刘备病逝白帝城,诸葛亮一人也难以继续实行《隆中对》的原计划。所以此后的北伐,诸葛亮改变了以往的策略,打算先将关中拿下。但马稷在街亭战败,这无疑是给了诸葛亮当头一棒,马稷根本就没理解诸葛亮的战略目的,街亭是非常重要的据守点,绝不能丢。所以此役

  • 北齐个个都是昏君,为什么还能存在28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北齐这个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禽兽王朝”了,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有不少,但是可以说,其他朝代加起来也不见得比北齐还要多。北齐的皇帝,几乎可以说每一个都是暴君,昏君,他们做的事情都十分令人所不齿,而且残暴程度比夏桀商纣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按理说,有这样的皇帝统治,民间百姓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