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小正》可以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吗?

《夏小正》可以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78 更新时间:2024/1/19 1:17:54

夏小正是一部书,而且还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现存最早的,专门用于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但是这部书的作者是谁我们并不清楚,只能推测他或者他们生活的年代是在战国或两汉之间。而根据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很多人都在推测,这部书与夏朝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联系,《夏小正》是否可以作为证明夏朝存在的历史证据呢?

《夏小正》相传是夏朝时留存下来的星象、物候以及农事历书,众所知周,中国远古时代的文言文都非常的古奥难懂,一个字或词可能需要用现代汉语的一整段或更多的文字来释读,又因为时代过于久远,史料记载中今古混杂,对于《夏小正》这部仅有四百多字的史料来说,同样如此。

如今,通过考古发掘,中国上古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商朝和周朝的历史脉络因为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至少在朝脉络等方面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夏朝,却连其到底是否存在都要打上问号。

所以《夏小正》这部书就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

一、《夏小正》的简单考释。

今天流传下来的《夏小正》正文最早见于汉朝时期戴德所著的《大戴礼记》,这并不是说《夏小正》最早见于史书是这一时期,实际上,《史记·夏本纪》中就有关于《夏小正》的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

而实际上,《夏小正》这部书最初也不叫这个名字,在书中很多地方自称是“小正”,比如:鸿不必当小正之逝者也。

由此可见,《夏小正》这一名字是后人认为这部书应该是夏朝流传下来,其中的内容多与夏朝相关,所以特意在书名前加了一个“夏”字,才有了《夏小正》。

有关于《夏小正》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至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定论。有夏朝所作说,有周代所作说,有春秋所作说,也有战国所作说,还有成书于秦汉时期之说。我个人认为,《夏小正》的主要内容应该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所流传和记录,到了周朝时期大致成书。

《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祀,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也。”郑玄注释这段话的时候,认为孔子所说“吾得夏时”,说的就是《小正》也就是《夏小正》。

由此可以推知,至少在春秋时期,《小正》就已经存在了,那么,相隔五六百年,周朝记录夏朝时期的物候星象的书籍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尚书》中有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其实我国古人留下的记载是相当精确的,《尚书》中说,殷商时期,就有了书册,在未发现甲骨文前,这件事还存疑,当大量甲骨文出土,人们才发现《尚书》所言确有其事。

所以,我们也可以推断一下,继承自夏王朝的殷商,很可能收集或记载了夏王朝时期的物候星象等资料,甚至编辑成书也不无可能。

所以,《夏小正》的成书年代,我认为可以推到西周,更远一点,甚至是殷商。

二、《夏小正》与夏朝。

《夏小正》虽然只有短短四百多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农业、天文、祭祀、人事等等方面,对于这些内容是否确实是夏朝时候的事,也可以稍作讨论。

1、《夏小正》中的历法。

《夏小正》虽然在内容上是十二月文,但是只有正月到十月是有星象记载的,而剩下两个月份的星象记载空缺,同时这十个月的星象记载与后世研究中全年的星象记载相当。

比如《夏小正》中“五月”有记载“时有养日”,而“十月”有记载“时有养夜”,所谓的“养日”或“养夜”,根据后人的释读,应该分别是夏至日和冬至日,从“养日(夏至日)”到“养夜(冬至日)”只相隔五个月份,由此也可以推断,《夏小正》中用的历法是十月历,也就是说一年是按十个月算。

所以,空缺星象记载的这两个月,应该是后人不明白上古时期的十月历,而画蛇添足上去的。这也是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后人因为或笔误或误解或其他种种原因而篡改古籍。

其实十月历在其他古书中也是有记载的,比如《逸周书·周月》中就有记载:周正岁首,数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一则然。

汉代的经书《太平经》中也有记载:十号数之终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

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历法,以多种星辰为坐标来进行观测和制作历法,所以,在《夏小正》中会有比较详尽的关于星象的记载,这是因为星象是夏朝时期历法制作的根由。

根据《夏小正》中的记载,古人把这种历法称之为“古夏历”。这与后世记载中的殷商所用的每年两季的太阳历法,以及后面的周朝使用的我们比较熟悉的历法是不同的。

而周朝时候用的新夏历,也是来自夏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古夏历,也有学者因此推断,夏王朝与周王朝之间可能同源。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可以确定《夏小正》这部分内容,也就是星象和历法,确实是记录自夏朝,或者至少是夏这个文明圈。

2、从《夏小正》到《诗经·七月》。

《诗经·七月》也是一首记载了许多时令和物候的长篇诗歌,这首诗歌与《夏小正》最大的关联在于也是用的古夏历,也就是十月历。从“二月(春日)有鸣仓庚”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获稻纳禾稼涤场”。

后世的学者对这两个史料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比对,认为从物候的记载来看,可以认定这两个史料用的是同一种历法。而且在用词的相似度、物候、天时以及时令,节气庆祝等方面来看,也有高度的相关性。

《夏小正》:二月有鸣仓庚。《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夏小正》:二月采蓄。《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夏小正》:三月摄桑《七月》:蚕月条桑。

……

《夏小正》:九月王始裘。《七月》: 九月授衣。

这种相似性至少代表着一种文明的继承,显然,周王朝与夏王朝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史书上记载周朝的先祖是后稷,《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帝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又说:后稷之兴,在陶唐、夏之际,皆有令德。

从史书记载看,周朝的先人是夏朝时期的农业部部长,周朝的兴起也正在此时。从这一点看,周朝应该是夏朝时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诸侯国或方国。而这个诸侯国在商代夏后,“自窜于戎狄之间”。

从史料记载看,商代夏的过程并不算残酷,对于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和方国,商朝并没有举兵征讨,在这种情势下,周朝的先人却逃走了,这从侧面证明,周朝与夏朝的关系匪浅,甚至就是夏朝的高层,所以在面对商朝来袭的情势下,选择了逃跑。

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解读,那就是周王朝的建立者是夏王朝的分支或同族,所以周王朝才会在前期的时候沿用了夏王朝的历法。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文明的存在。

3、《夏小正》中的思想。

《礼记·表记》中说: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在天命观上的变化,夏朝的时候人们比较亲近自然,虽然对鬼神怀有敬畏之心但更尊重天命自然,跳过画风既然不同的殷商,到了与夏王朝关系匪浅的周朝,虽然同样是“事鬼敬神而远之”,但是其精神内核却已经既然不同。

这一点在《夏小正》中表现的还是比较明显的。

《夏小正》这部书中没有周朝以及其后书册中比较多的阴阳五行以及其他类似学说。它是一种更贴近于直觉的更古朴的天地观。这种观念与史料记载中的夏朝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小正》是留存下来的极其稀少的对于夏朝的比较直观的史料记载,对于夏朝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仅仅靠着《夏小正》这一部四百多字的书籍是无法确认夏朝的存在的。

但是,反过来说,《夏小正》与其他史料的相互佐证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商、周这两个朝代前是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与商、周王朝前后相继的文明。

至于这个文明是不是夏文明,而夏文明又到底是不是一个类似于商、周的朝代目前还是存疑。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齐桓公称霸管仲有哪些功劳?管仲才是第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不过齐桓公能顺利称霸也并非他一人功劳,也要感谢他身边的能臣为他出谋划策,管仲便是其中一位。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等。管仲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给齐桓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终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管仲究竟是有哪些具体措施呢?

  • 王政君当了几次太后?最终是怎么死的被谁气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太后是非常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当过一次太后,像王政君这样,给好几个皇帝当过太后的,还真是不多见。王政君当太后的时候,因为更换过几次皇帝,所以她也当了好几任太后,那她究竟当过几次呢?王政君其实从政治才能来说,也是不输于窦太后、吕雉这样的人物的,可她最终为何会被人给气死呢?一提起古代的太后,这可很

  • 盘点清朝那些颜值逆天的工艺品,金瓯永固,玉烛长调都是精品中精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工艺品其实没个朝代都有,不仅仅是清朝,每个朝代都多了去了,但是我们今天只说清朝,那么这个清朝的工艺品也很多,今天就说那些颜值逆天的吧,也就是说看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好看的那种了,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吧!五彩十二月令花神杯-清康熙此套杯子胎体轻薄,釉质细腻。一杯一花,构图优美,画笔工细,花旁配以五言或七

  • 雍正帝身边的红人年羹尧如何落马?曾巴结他的官员也跟着倒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年羹尧曾经是雍正皇帝身边的红人,雍正对他甚至是多次采取特别优待。但年羹尧却越来越目无法纪,不把皇权放在眼里,导致一夜之间被雍正削官夺爵,并且列出他92条罪名。年羹尧早年平定各方战乱,立下无数战功,原本可以好好为自己换来一个幸福的晚年,却走上了君臣失和之路,最后被赐死。而那些曾巴结年羹尧的人,最后也是

  • 商朝用什么写字?商朝时期有毛笔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毛笔是古人使用的一种写字工具,也是非常常见的,现代也有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使用毛笔。毛笔的历史其实也是非常久远的了,不过虽然有传说是蒙恬发明的毛笔,但是事实证明,毛笔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经诞生并被人们使用了。我们知道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刻在龟壳上面的,但是商朝人又会用什么来写字呢?他们有没有毛笔?今

  • 袁崇焕如何从抗清名将变成一位罪臣的?他和崇祯皇帝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末将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争议。袁崇焕早年曾多次率军击败清军,取得宁远、宁锦战役的胜利,但后来因为魏忠贤导致辞官回乡。等崇祯皇帝即位后,他除掉魏忠贤并且重新启用袁崇焕,后来袁崇焕击退皇太极解救京师之围。但魏忠贤余党依然不想放过他,还联名要求弹劾袁崇焕。后来崇祯皇帝觉得袁崇焕和后金有联系,

  • 三国时期谁先发动战争谁就会失败?蜀汉因此吃了大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曹操本有机会一统天下,却在赤壁之战遭到孙权和刘备的顽强抵抗,最后战败只能接受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三国有很多战役,往往都是先发动战争的一方会比较吃亏,例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蜀汉后期会走衰实际上也是因为多次主动向他国发难,结果却是自己遭重。曹魏实力要比东吴、蜀汉强上很多,但也没

  • 寇准是怎么样的人?寇准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寇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寇准为官正直,敢于谏言,因此被宋太宗重用,此后升任参知政事。等宋真宗继位后,寇准出任宰相,同年契丹南下占据了澶洲等地区。朝内有人建议宋真宗南迁,而寇准极力反对并且力荐真宗亲征,最后宋辽两国签订了著名的檀渊之盟。不过寇准后来却遭到同僚排挤,导致数次被贬。寇准是当时难得的功

  • 姜子牙死后,为什么周王把他的后人都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姜子牙可是周朝建立的一大功臣了,周朝建立之后,姜子牙也获得了封地,功成名就封侯拜相,这可是古代无数人的梦想,没想到姜子牙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建功立业。不过,姜子牙对周王朝有这么大的贡献,可是在他死后,周天子却将他的后人都杀掉了,这是为什么?是后人做了什么事,还是姜子牙做了什么事?周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

  • 张献忠为什么不和李自成联手?本是好兄弟为何成了敌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张献忠李自成,两人都是明末清初时期,农民起义的领袖,而且初期,两人的交情还不错,毕竟有句话叫英雄惜英雄,两个都很优秀的人,同样也会欣赏对方身上优秀的地方,成为好友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到了后期,两人却成了死对头,面对清兵的威胁,他们却各自为战,为什么不能联手先把清兵赶走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张献忠,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