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朝用什么写字?商朝时期有毛笔吗?

商朝用什么写字?商朝时期有毛笔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28 更新时间:2024/1/19 19:38:19

笔是古人使用的一种写字工具,也是非常常见的,现代也有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使用毛笔。毛笔的历史其实也是非常久远的了,不过虽然有传说是蒙恬发明的毛笔,但是事实证明,毛笔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经诞生并被人们使用了。我们知道商朝时期的甲骨,基本上都是刻在龟壳上面的,但是商朝人又会用什么来写字呢?他们有没有毛笔?

今年是甲骨文发掘120周年。前段时间,记者随“健康快车”亲子探访团,来到安阳殷墟博物馆,实地感受三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的神秘与魅力。

在殷墟博物馆,甲骨文的元素随处可见。博物馆入口,就有一个石刻的甲骨文“福”字,通过字形,就能猜出“福”字的原始意思:一个人捧着酒杯,祭祀先祖。在早期文明中,酒器常作为重要的礼器,参与庄重的祭祀仪典。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一多半就是酒器。

时光回到120年前。

1899年的一天,住在京城的金石学家懿荣,因身患疟疾,从药店购回一味叫作“龙骨”的药材。他不经意间在“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类似于篆文的符号。凭借多年对金石古物鉴定的敏感,他意识到很可能是一种上古时期的文字。于是他就将药店中一切带有刻痕的“龙骨”都买了回来。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王懿荣辨认出“雨”、“日”、“山”、“水”等字,后来还发现了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因此,他断定,这些刻痕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

尽管在王懿荣去世多年后,才由罗振玉(后来的“甲骨四堂”之一)确定这些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但自此之后,“一片甲骨惊天下”,小屯村开始引起世人的注目。人们不仅从这里挖出更多的甲骨,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甲骨文研究,还挖掘出了一座商代都城遗址:殷墟。即便到现在,殷墟的考古挖掘工作仍然在继续进行。

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示区域,有一件非常特别的文物:朱书玉戈。在一件白色的兵戈形玉器上,隐约可见几个淡红色的文字。仔细观察,这些文字与甲骨文几乎是出自同一种文字。根据专家的解读,玉戈上的这几个字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某人在兆地抓了一人,进而献俘或献器于上级。

讲解员介绍说,这件文物说明,商代文字已经非常成熟,甲骨文并不是商代文字的全部,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其他场合使用文字比甲骨文要丰富得多。另外,玉戈上的字呈红色,说明它是用笔蘸着朱砂,先写上去然后再刻的,写字的笔很有可能就是毛笔。

三千多年前就有毛笔,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观点。那么商代有毛笔吗?

记者采访了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书法家杨频。他说,目前出土最早的毛笔实物是战国时期的,但是毛笔的使用肯定是很早之前就有了。1954年,在长沙市左家公山发掘的一座战国楚墓里,就出土了一只毛笔实物。考古人员最初发掘出了一根竹管,后来清理时才发现,竹管里面是一根保存完好的毛笔。这只毛笔的笔杆用竹制成,笔毛采用上等的兔毫,笔杆的一端劈开几道裂痕后,将笔夹在笔杆中。

“尽管没有发现商代使用毛笔的实物,但是商代及更早之前的文明阶段,的确已经使用毛笔了,只是当时掌握文字的人少,使用的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统治阶层,再加上年代久远保存困难,所以不容易有实物发现。”从目前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到,作为早期文明代表的彩陶,上面有些图案,就有毛笔使用的痕迹,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图案和线条,与树枝等坚硬物体画出来的图案和线条是有区别的。

杨频补充道,“册”、“典”等字,在甲骨中的象形文字,就是简牍的形状,“这说明,商代的政令、律法条文以及贵族之间的契约等,都可能是写在简牍上。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在当时,写简牍或许比刻甲骨文更频繁。”这也与朱书玉戈所展示的信息是契合的。

杨频介绍,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上,还有少数用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文字。这也说明,有一些甲骨文是用毛笔先写再用青铜刀或者玉石刀刻上去的(刻刀在安阳都有出土实物)。“当然,用毛笔先写再刻只是部分情况,很多甲骨都是直接锲刻的,贞人经过练习,对字结构很熟练,一般都不需要先写。”

关于甲骨文是先书后刻还是直接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存在过争论。

甲骨文研究专家董作宾(1895-1963),是甲骨文“先书而刻”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曾在《殷墟文字乙编》序言里以一片甲骨为例,讲述了他的观点:这片甲骨正面左上角的文字是刻的,笔画细而劲,背面右上角的文字未经锲刻,笔画肥而柔。背面还有四段文字写完未刻,其中有“贞乎”二字,字体很粗。这都是先书后刻的一个实例。

另一位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张秉权先生,也在考释一枚甲骨时发现,这枚甲骨上有些字的旁边,还可以看到这个字书写时的痕迹,即在锲刻这个字时,并未完全按照书写时的粗细来刻。

而坚持“不书而刻”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文字学家陈梦家(1911-1966)。他认为刻辞中有小如蝇头的字,不容易先书后刻。胡厚宣(1911-1995)的看法则综合了两派的观点。他认为,“小字不书而刻,大字先书后刻。”在他看来,卜辞中的大字,因需要刻多次,才能完成,故必先写而后刻。其中的小字,往往随刀一刻,即可成文。

甲骨文先书后刻的说法和实物,为商代使用毛笔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人们也期待更多实物的发掘。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袁崇焕如何从抗清名将变成一位罪臣的?他和崇祯皇帝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末将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争议。袁崇焕早年曾多次率军击败清军,取得宁远、宁锦战役的胜利,但后来因为魏忠贤导致辞官回乡。等崇祯皇帝即位后,他除掉魏忠贤并且重新启用袁崇焕,后来袁崇焕击退皇太极解救京师之围。但魏忠贤余党依然不想放过他,还联名要求弹劾袁崇焕。后来崇祯皇帝觉得袁崇焕和后金有联系,

  • 三国时期谁先发动战争谁就会失败?蜀汉因此吃了大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曹操本有机会一统天下,却在赤壁之战遭到孙权和刘备的顽强抵抗,最后战败只能接受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三国有很多战役,往往都是先发动战争的一方会比较吃亏,例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蜀汉后期会走衰实际上也是因为多次主动向他国发难,结果却是自己遭重。曹魏实力要比东吴、蜀汉强上很多,但也没

  • 寇准是怎么样的人?寇准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寇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寇准为官正直,敢于谏言,因此被宋太宗重用,此后升任参知政事。等宋真宗继位后,寇准出任宰相,同年契丹南下占据了澶洲等地区。朝内有人建议宋真宗南迁,而寇准极力反对并且力荐真宗亲征,最后宋辽两国签订了著名的檀渊之盟。不过寇准后来却遭到同僚排挤,导致数次被贬。寇准是当时难得的功

  • 姜子牙死后,为什么周王把他的后人都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姜子牙可是周朝建立的一大功臣了,周朝建立之后,姜子牙也获得了封地,功成名就封侯拜相,这可是古代无数人的梦想,没想到姜子牙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建功立业。不过,姜子牙对周王朝有这么大的贡献,可是在他死后,周天子却将他的后人都杀掉了,这是为什么?是后人做了什么事,还是姜子牙做了什么事?周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

  • 张献忠为什么不和李自成联手?本是好兄弟为何成了敌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张献忠李自成,两人都是明末清初时期,农民起义的领袖,而且初期,两人的交情还不错,毕竟有句话叫英雄惜英雄,两个都很优秀的人,同样也会欣赏对方身上优秀的地方,成为好友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到了后期,两人却成了死对头,面对清兵的威胁,他们却各自为战,为什么不能联手先把清兵赶走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张献忠,陕

  • 曹操为何要把自己的7位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曹操,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一位枭雄,拥有着很多的子女。所说曹操的长子曹昂死的很可惜,不过后来的草曹丕的表现也不差啊。总的来说,曹操算的上是一位比较优秀的父亲了,其子女都有着很不错的成就,他的七位女儿甚至都因为曹操而载入到了史册。而曹操这样做依然是为了利益,而且这七位女儿也

  • 宁王朱宸濠为什么要起兵造反?手握10万兵力都没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宁王朱宸濠是朱元璋五世孙,朱权的后裔。朱宸濠曾密谋起兵,夺取皇位,他贿赂刘瑾、钱宁等人,借机恢复宁王护卫并且暗自养士。正德十四年,也就是1519年,朱宸濠在南昌发动政变,带兵十万造反,最后被王阳明平定,而且王阳明仅仅用了43天便缉拿朱宸濠,将他押至南京。朱宸濠手上的10万大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

  • 秦惠文王一生有哪些成就?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秦国的崛起可以说正是从秦惠文王这一代开始。秦惠文王19岁继位,一上来便用车裂商鞅稳固自己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因此废除商鞅变法,他只是想用商鞅的死堵住公子虔等人的嘴。此后秦惠文王铲除异己,立相分权,他也继承了秦孝公慧眼识珠的才能,启用了一批能臣使得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 邬思道帮雍正夺嫡成功,为何事成后邬思道却急忙隐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正是在邬思道的帮助下,雍正才能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顺利坐上皇位。等雍正登基后,邬思道并没有索要功劳,而是主动提出要“半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邬思道高明的地方,他知道雍正太多秘密,而雍正却不能将他看透,如果雍正称帝那邬思道便会成为一股威胁,所以邬思道很有自知之明,

  • 三国演义中为何有两个马忠?他们是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两位马忠,实际上他们并非一人,所处阵营也完全不同,一位是吴将,一位是蜀将。吴国马忠相对来说更加出名,因为他曾俘获关羽父子,并且射杀黄忠。马忠早年跟随吴将潘璋,后来在麦城设计捉拿关羽得手,此后又在刘备伐吴之战中射伤黄忠,算是为吴国立下功劳。而蜀国的马忠其实他有属于自己的传记,但演义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