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术地盘不大为何称帝?

袁术地盘不大为何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765 更新时间:2024/2/12 9:18:01

袁术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而袁术还是当时第一个敢站出来称帝的人,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袁术其实也不算特别厉害,地盘也不大,但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袁术还是敢称帝呢?只因为他盲目自信,还是因为手里有传国玉玺?袁术敢称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到底是不是盲目的自信呢?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三国乱世,野心,在每个诸侯心中都野蛮生长,他们互相征伐、吞并,每个人心中所想的都是那个最高的位置——皇帝。但是在局势尚未明朗,群雄还在割据的时候,他们都默契地遵守着一条底线:不称帝。就算狡诈如奸雄曹操,也只敢“挟天子令诸侯”,始终不敢迈出称帝那一步。

因为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一旦称帝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孙权曾上表请曹操进位为帝,曹操却大笑:“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曹操还表示:“我多年来侍奉汉室,虽然在维护百姓社稷上有功劳,但作为魏王,已是位极人臣,怎敢有其他念想?如果天命真的在我,我也就是周文王罢了。”

曹操这里是用了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典故,周朝开拓奠基者是周文王,开国称帝者周武王。这里喻指自己只适合做文王,称帝留待下一代。曹操真不想当皇帝?他当然想,但是他到死都始终不敢僭越,就是因为他顶不住称帝带来的压力。可见当时这个皇帝之位,真的是“如居炉火之上”,人人垂涎,却人人忌惮。

不过有一人却比曹操“更有勇气”,公元197年,一则消息轰动大江南北:袁术于寿春称帝了!不只是当时的天下群雄,就算后世之人也不明白,袁术凭什么称帝,他哪来的底气?

说起袁术,我们往往觉得这个人不足为道,自己没什么本事,靠着家业称霸一方,当时的各路诸侯也没几个看得起他。演义里青梅煮酒,曹操论天下英雄时评价袁术:“术不过冢中枯骨尔,何足介意?”这番言论似乎给袁术定了性,让人认为他不过是跳梁小丑一般,但是这不过是表象,袁术敢于做那个“出头鸟”,自然跟他当时的实力有关系。

一、出身。袁术是汉末司空袁逢的嫡子,“四世三公”这四个字袁术整天挂在嘴边,见人就要显摆一番。“四世三公”有多牛?说的直白些,就是袁家4代人,出了5位正国级干部!三国时期最看重的就是出身、名望,如果不是士族出身,就算再有能力,出身不好也没人捧你,只能悲剧。

而“四世三公”就是袁术在士族阶层最大的一张通行证,至于平民,仰望就可以了。袁氏在朝廷经营多年,树大根深,人脉极其广泛。作为袁氏嫡子,袁术是袁家所有资源的整合点,说他是含着金汤勺出生一点不为过,他的起跑线就称得上是别人需要终生努力的天花板。这就是底气!

二、家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袁术不是傻子,没点家底他是不可能当“出头鸟”的。袁术最初的地盘是荆北南阳和豫州地区,算不上大,但是富庶。后来袁术与袁绍反目,袁术完败,但也是这一败,意外的成就了袁术。袁术来到了扬州,迅速占据了九江郡,后以淮河两岸为根基捭阖纵横,疆域迅速扩张。

袁术全盛时期,疆域北与豫州陈国相接;东临下邳、广陵;南到会稽、东冶;西与刘表江夏接壤,横跨扬、豫、徐三州,坐拥十一郡。这片区域没有经历北方战火波及,物产丰富,总人口多达八百余万。袁术麾下有带甲17万,要知道这个数量比当年在官渡之战袁曹双方的总兵力还多。赤壁之战时,就算是孙刘联军兵力也没有超过五万。此时的袁术就四个字“兵多粮足”。这就是底气!

三、盟友。袁绍实力也很强,但是打心眼里,袁术是瞧不起袁绍的。二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但是袁绍乃是丫鬟生的,为长子,袁术才是正室夫人生的,乃嫡子。所以袁术瞧不起袁绍,这是血脉的关系,古来如此。袁术在南阳和袁绍反目,从此谁跟袁绍对着干,袁术就跟谁好。跟袁绍打得不可开交的公孙瓒,成了袁术第一个盟友。

袁术还有两大重要的盟友,一个是占据徐州的吕布,要不是陈宫拦着,吕布就成了袁术的老丈人。另一个是孙坚,孙坚实际上成了袁术的前锋部队,孙坚管打仗,袁术出钱粮,算是主从关系。就算是后来孙坚死后,孙策进兵江东,都是打着袁术的旗号进行的。

汉末三国还有一股很特殊的势力,贼寇。有黑山贼、黄巾余孽、白波贼等等“众至百万”,虽有夸张,但确实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不过奇葩的是他们全都听从袁术号令。这也是袁术底气之一!

四、诱惑。三国志里,没有明确说明袁术怎么得到那块传国玉玺的,但在《后汉书·袁术传》中记载,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有五彩云气。孙坚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玉玺在手,袁术心里就像是钻进了一条毛毛虫,痒死了!这是“天命所归”呀!老天爷让我当皇帝,这种诱惑怎么能忍?

总结,此时的袁术出身好、实力强、盟友多,还是“天命所归”,不称帝,等啥呢?公元197年,袁术再也忍不住了,不顾孙策、阎象等人劝告,一意孤行,在寿春僣号称帝,建号仲氏(又称仲家),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生活用度参照皇帝标准。

消息传开,诸侯震怒,都在一个牌局里玩牌,你不好好玩,那就只好踢你出局了,遂群起而攻之。孙策在江东脱离袁术自立,让袁术损失了半壁江山;其次是吕布趁虚而入,打败了袁术军队,在淮北大肆劫掠;然后是曹操亲自征讨袁术,斩杀了袁术数员大将,迫使袁术不得不逃回淮南老巢。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江淮地区遭遇饥荒,灾民遍地惨不忍睹。但是昏庸的袁术却拒绝救济灾民,导致部下兵变,袁术成了孤家寡人。万般无奈之下,袁术想起了那个他“看不起”的哥哥,准备前去投靠,结果半路被曹操派兵截杀,逃命之时,吐血而亡。

袁术有称帝的实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脑子,看不清局势还不听劝告,导致众叛亲离,他要是能安下心来发展,曹、孙、刘根本成不了气候。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军队有多强?唐朝军队编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不仅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十分强盛,军事力量也是大唐立足的根本之一,在当时亚洲就是无敌般的存在。很多人好奇唐朝军队究竟有多强,这次就为大家简单讲讲这个问题。在唐朝早期,主要是以府兵为主,后期则是神策六军、藩镇兵变成了主体,同时还有禁军、兵募、边防军和团结兵。不过后期的兵权几乎都是由太监把持,而藩镇

  • 刘秀评价为什么高于刘邦?就凭这点刘秀已经远胜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虽然他的功绩不如刘邦,但后人对他某方面的评价是要高于刘邦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论开国难度,刘秀肯定没办法跟刘邦比,但刘秀对待功臣的态度和方式也是刘邦不能相比的,这也是后人对他们评价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刘邦称帝后疑心是一天比一天重,身边的功臣几乎全被猜忌过,而刘秀就能接纳这些陪同他一

  • 蔺相如和廉颇真实关系如何?蔺相如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大家应该都十分熟悉,这两个成语背后的典故都有着同一个主人公,这个人就是蔺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也是著名的外交家。他曾和廉颇发生一些隔阂,但蔺相如为了保住大局,其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最后廉颇身披荆棘前来道歉,两人就此成为刎颈之交。那在历史上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

  • 曹操败走华容道下一句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败走华容道很多人都知道,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大军溃败不得不撤退,但是却遇到了关羽被派来拦截他,幸亏关羽念着曾经曹操对他的恩情,没有杀了曹操,而是最终放走了他,这才让曹操捡回一条命。只是诸葛亮明知关羽和曹操的关系,为什么还要派关羽去拦截?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下一句歇后语又是什么?曹操败走华容道(歇后语)

  • 郑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郑庄公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郑庄公是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他即位后先是平定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乱,然后带领郑国发展经济、农商,使得郑国一度成为各个诸侯国中的小霸王。实际上在郑武公立储时,武姜希望能立小儿子共叔段,但郑武公还是决定立长,武姜对大儿子郑庄公并不算好,他担心郑庄公会因此报复,所以决定发动叛乱。只不过叛乱以失败告终,郑庄公和

  • 秦武王真的举鼎被砸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秦朝历史上,自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秦始皇,中间几乎就没有过一位昏君,这也是秦国最终能够获得胜利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不过在这其中还是有一位奇葩的秦国国君,这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好武,爱好举鼎,可是最终却被鼎给砸死了,这一生过的也是让人过目难忘了。当时秦武王举鼎到底有多重?他真的是被鼎砸死的吗?秦

  • 郑旦比西施还美为什么没人知道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西施一直都被认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所以相貌上面,西施自然应该算是顶尖级别的,少有人能比,但其实,就在与西施一同前往吴国王宫的人中,却有一个比西施还要更美的女子郑旦,可是为什么后世只知道西施却不知道郑旦了呢?郑旦和西施当年,有没有与夫差有过孩子,为何那么多美女总是没有后代呢?西施作为四大美女之首,美

  • 窦太后为什么让汉景帝传位刘武?汉朝历史差点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景帝是汉朝第六位皇帝,在位一共16年。汉景帝一共有14个儿子,但立储一事起先并不顺利,加上窦太后又希望汉景帝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刘武,这件事差点改变了汉朝的历史。窦太后一直很宠爱刘武,而刘武又立有大功,受封于大国,共有四十余城。窦太后这样做明显是想照顾自己的爱子,但朝中百官一直劝阻汉景帝别这样做,弄

  •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叫上鲁肃?鲁肃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向曹操借来10万支箭,使得周瑜、鲁肃等人心服口服。不过这只是演义中杜撰出来的故事,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借箭一说,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故事还是存在一定漏洞的。很多人好奇,诸葛亮借箭的当晚为什么还要叫上鲁肃,实际上鲁肃正是这场行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诸葛亮计中计之一。下面就为大家讲

  • 伍子胥过昭关讲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伍子胥过昭关,是一段历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自然就是伍子胥,他是端午节来历的争议之一,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那么,这段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伍子胥经历了什么,为什么竟然会一夜白头?而伍子胥后来又有鞭尸的记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伍子胥鞭尸的到底是谁,为什么会这样恨之入骨呢?提起伍子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