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文帝为什么要关闭学校?此举并非反对教学

隋文帝为什么要关闭学校?此举并非反对教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642 更新时间:2024/1/19 11:55:15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先是恢复了汉臣的汉姓,还决定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部制。杨坚为人节俭,因此削减了国库部分开支,还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杂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可以说杨坚称帝后在很多方面都推行了颇为有效的改制,不过杨坚有一件事却做的颇有争议,就是关闭了学生可以读书的地方,这对于开创科举制的杨坚来说到底是为什么呢?杨坚并非反对教学,而是他看到了当时学院的本质。

历代统治者开国之后,大都迫不及待的开科取士,为的就是笼络人心,尤其是将天下读书人收归瓮中,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开科取士代表了一个王朝的开始和兴盛,等于向天下人宣布王朝统治权力的确立,所以开国首次科举规格最高,意义最为重大,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为收拢南北之才,竟然破例设立南北两个考场,大明王朝第一次科举竟然收录了南北两名状元,可谓千古奇谈。此外,开科取士对于统治者清洗旧官僚,培养新生力量也有重要作用,前朝的旧官僚在朝中往往盘根错节,结党营私,开国君王想要治理好国家,既不能完全依靠这群老油条,也不能将其踢出权力圈外,所以只能吸收新生力量,作为天子门生逐渐取代这群只知道喝茶唠闲磕搞内斗的老混蛋们。

人才强国的战略早已被历代统治者深知,然而选拔人才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各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选拔人才的办法,比如在商鞅变法之前大都实行世袭制,不管你多有本事,血统不行只能做奴隶、贫民,后来商鞅为秦变法打破这一传袭千年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适应秦朝对外扩张,一统六合的需要,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在战场上只要带回的人头最多,就可以升官晋爵,后来到了两汉时期便出现了察举制和征辟制,靠名门大族士绅的推荐来笼络人才,到隋唐时期才有了我们后来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然而在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对教育发展却并不感冒,隋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其治国有方、生活简朴让后世很多皇帝都以其作为楷模,作为开国之君能克制住权力的私欲而始终修身律己,实属不易,但是隋文帝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显比较排斥,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臣曾向隋文帝申请经费来修建学校,但是却被隋文帝一口回绝,不仅回绝了大臣的建议,还下令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学一所,弟子七十二人,一时天下震动。

隋文帝废除学校是中国教育史上巨大的挫折,后人将此举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提并论,对于隋文帝废除学校的原因,后世一直议论纷纷,隋文帝为何要违背常理反其道而行呢?难道真的是弃江山社稷于不顾了吗?很多人认为隋文帝晚年信仰佛教,尚刑名,不喜儒术,其实并非如此,隋文帝之所以做出如此决断是因为当时的学校教学管理不善,不仅培养不出人才,而且还耗费了国家大量经费,致使“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

当时的儒生在学问上很偏狭,品行上多鄙俗,因为国家不重儒,没有俸禄,“此所以儒罕通人,学多鄙俗者也。”(《隋书儒林传》)为统治者和达官贵人所瞧不起,失去了兴学的兴趣。史学家范文澜说,隋代能称得上儒学大师的只有两个,即刘炫与刘焯。他与刘绰时称“二刘”。就是这样一个学问淹通的人物,竟然在朝廷购求天下逸书的时候,为了领取几个赏钱,造起假来。虽说“诸郡置学官,及流外给廪,皆发自于炫。”可以说兴学有功。其后又力谏隋文帝废学,但统治者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恐怕与其糟糕的品行不无关系。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弘昼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竟靠装疯卖傻自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弘昼是雍正皇帝第五子,乾隆的弟弟。弘昼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在性格上有些狂妄。其实弘昼的一生也挺悲哀,为了躲过储子之争他只能选择靠装疯卖傻自保,可能有人会觉得弘昼是大智若愚,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生存手段。毕竟大家肯定都听过他们的父亲雍正即位时的凶险,兄弟相残也不是不可能。这位王爷的荒唐一生被后人

  • 兰芳共和国建国后,回清朝请求称藩,乾隆为何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兰芳共和国其实知道的人不多,这个国家有这个叫法其实是指的在清朝乾隆时期的,话说当时一位叫罗芳伯的人在加里曼丹岛建立了一个叫兰芳共和国的国家,当然了罗芳伯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建国成功后他找了个机会派人回到清朝乾隆皇帝那,想让乾隆把兰芳共和国做为一个新的藩地,但是最后乾隆却拒绝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

  • 埋根首进什么意思?朱轼破解乾隆此话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皇帝在传达旨意时,有时候不会直接说明意图,而是让下面的人去猜。例如乾隆有一次批阅一封紧急奏折,他只对前方战线回了四个字“埋根首进”,这让大家都一头雾水,埋根首进到底是为什么意思呢?赵翼带着这四个字跑去问纪晓岚,但纪晓岚无法解读。后来他又去请教乾隆的老师朱轼,这才明白皇帝究

  • 昭宣中兴汉昭帝有多少功劳?霍光才是背后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昭宣中兴可能更多人会把功劳记在汉宣帝身上,而忽略了汉昭帝。毕竟汉昭帝继位时只有8岁,根本不能亲自处理朝政,所以是由托孤大臣霍光代为辅政。汉昭帝十分信任霍光,霍光也没让昭帝失望,曾在关键时刻平定政变,保住了刘弗陵的皇位。可惜汉昭帝英年早逝,不然此后定能做出一番成就。在霍光的帮助下,西汉逐渐恢复国力

  • 韩哀侯怎么死的?为韩国开疆扩土晚年却遭到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韩哀侯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也是带领韩国崛起的关键人物。韩哀侯是晋国韩武子后人,虽然在位只有6年时间,但他带领韩国灭郑,开疆扩土,使得韩国就此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不过韩哀侯最后结局却不得善终,而且死因成谜,看似背后还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两位大臣在朝堂之上产生冲突,最后却是把韩哀侯刺死,这件事

  • 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什么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太子而不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古代的皇帝继位之后,都会为自己曾经的长辈追封,比如曹操生前没有当皇帝,而死后曹丕就追封他为皇帝,孙权也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了。然而,西汉时期刘病已当皇帝之后,对于自己的爷爷,也就是当年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杀掉的儿子刘琚,只是追封为戾太子,而不是皇帝,而且这个戾字也是一个不好的字,这是为

  • 李斯为什么要陷害自己的女婿,选择扶持胡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是秦朝一代名相,但他的所作所为却遭后人诟病。他和赵高擅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设计逼死扶苏,扶持胡亥继位,这样他们便能掌控朝中大权。不过扶苏怎么说也是李斯的女婿,李斯就真能下得了手?实际上李斯原本并不打算帮助赵高,但赵高却威逼利诱,这才让李斯就范。而李斯也没能如愿,最后死在了赵高手下,恐怕临死前他也

  • 司马懿手中没有实权,为何能通过3000死士就能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对司马懿这个人不会太陌生了,司马懿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被描写的老奸巨猾,隐忍了大半生终成为了窃国大盗,不过要说起司马懿这个人,到也没有窃国,因为那都是后人所干的事。但是要是没有他那三千死士发动的那场政变,他的后人也没有这个机会。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司马懿手中并无实权,为何还能政

  • 明朝万历皇帝为在21岁的时候就开始寻找陵寝的位置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十一年,也就是1583年,刚刚年满21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放下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专门来到了大明王朝皇帝的陵寝集合地天寿山。此次来到天寿山除了祭祀列祖列宗之外,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位年轻的皇帝还要给自己寻找陵寝。此前,按照万历的意图部署,内阁首辅张四维预先派出礼部、工部大臣和钦天监和风水

  • 在夺嫡之战中,曹植为何会输给曹丕?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中的那些故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曹植与曹丕的那段世子之争了,这一直以来都是三国爱好者们所讨论的重点。相比于曹丕,曹植确实要更有才一些,更加受到曹操的青睐。可是为什么最后继承曹操衣钵的却是曹丕呢?下面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点评。首先其实能继承曹操衣钵的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比如曹冲、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