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宰相候选人?只有刘伯温洞察真相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宰相候选人?只有刘伯温洞察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505 更新时间:2024/1/20 12:27:47

朱元璋称帝后,对各个部门都进行了改革,其中朱元璋废除宰相和行中书省,然后设置三司,这样等于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实际上朱元璋此前还找过刘伯温商量宰相的候选人,结果这些人都被杀了。可能在旁人眼里还不明白朱元璋到底是想干嘛,但刘伯温不是一般人,他知道朱元璋此举的真正目的。从朱元璋身边能活下来的人,当然都是能揣测他心思的高手,不然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是谈论这三个人,实际上是朱元璋提出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为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宪,说杨宪不错,想让他当宰相。但刘伯温却反对说,宰相需要肚量大,杨宪这个人气量狭小,不适合当宰相。接着,朱元璋又提到汪广洋。刘伯温说,这个人比杨宪的气量更小。然后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刘伯温说,如果国家是一辆马车的话,宰相就是车夫。胡惟庸可不是个好车夫,他要是当宰相,国家这架马车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个人选,刘伯温都反对。但是,朱元璋其实并没有听刘伯温的,最后还是让这三个人当了宰相。而后来,这三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明明刘伯温早就提醒过朱元璋,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可朱元璋为何偏偏要选他们当宰相呢?如果说,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胡说,不听他的。但是,这是朱元璋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啊。他既然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就说明他还是比较信任刘伯温的。他信任刘伯温,但是对刘伯温说的话却一概不听。这件事,就显得很怪异了。

那么,朱元璋找刘伯温讨论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先来看朱元璋是怎么杀他的这三个宰相的。

杨宪本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经常被朱元璋派去监督别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将领身边的眼线,相当于后来的锦衣卫首领。也正是如此,他才会用杨宪当宰相。

杨宪被朱元璋杀掉,是因为后来李善长弹劾他,说他“放肆为奸事”。

这其实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来朱元璋用杨宪,就是把他放在中书省的一个眼线,他“放肆为奸事”,其实是很正常的,为什么朱元璋反而把他给杀掉呢?

再说汪广洋。刘伯温认为汪广洋气量比杨宪还小,不适合当宰相。但事实上,最终朱元璋杀汪广洋,并不是他气量狭小,而是他当了宰相后,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议。实际上,汪广洋早年是足智多谋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赞扬,认为他是张良孔明一类的人物。为什么他当了宰相后,却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饮酒作乐呢?这也是一件不太让人明白的事情。

刘伯温在反对朱元璋当宰相的时候,说的理由是他会把车弄翻。这是什么意思呢?刘伯温并没有解释,朱元璋也没有问。后来,朱元璋杀刘伯温的时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义杀他的。这样看来,当初刘伯温说胡惟庸要把车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约也就是同一个意思。朱元璋当初没有问,但他是领会了刘伯温的意思的。

这就成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会造反,当初为什么不听刘伯温的建议,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为宰相呢?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不行,朱元璋却还要让他们当宰相。那么朱元璋让他们当宰相,就是故意要他们犯错。犯了错,就好杀他们。杨宪因为监督李善长,李善长说他“放肆为奸事”,朱元璋也就认可这个罪名,把他杀了。胡惟庸积极作为,认真做事。朱元璋便说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给杀掉了。汪广洋本来足智多谋,但是看到当宰相的凶险,因此不谋事,不做事。但这样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谋事不做事这个理由,又杀掉他。

大约刘伯温当年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极力反对这几个人当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对,也没有用,朱元璋要杀,谁也拦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杀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样的,刘伯温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反对朱元璋任用那三个人的时候,并没有给朱元璋提出恰当的宰相人选。因为刘伯温明白,给朱元璋推荐谁,就是害谁,聪明的刘伯温,怎么会做这样的蠢事呢?

可惜,刘伯温保护了胡惟庸,最终他却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杀,只能说也是死有余辜。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隋文帝为什么要关闭学校?此举并非反对教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先是恢复了汉臣的汉姓,还决定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部制。杨坚为人节俭,因此削减了国库部分开支,还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杂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可以说杨坚称帝后在很多方面都推行了颇为有效的改制,不过杨坚有一件事却做的颇有争议,就是关闭了学生可以读书的地方,这对于开创科举制的杨坚来说

  • 弘昼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竟靠装疯卖傻自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弘昼是雍正皇帝第五子,乾隆的弟弟。弘昼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在性格上有些狂妄。其实弘昼的一生也挺悲哀,为了躲过储子之争他只能选择靠装疯卖傻自保,可能有人会觉得弘昼是大智若愚,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生存手段。毕竟大家肯定都听过他们的父亲雍正即位时的凶险,兄弟相残也不是不可能。这位王爷的荒唐一生被后人

  • 兰芳共和国建国后,回清朝请求称藩,乾隆为何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兰芳共和国其实知道的人不多,这个国家有这个叫法其实是指的在清朝乾隆时期的,话说当时一位叫罗芳伯的人在加里曼丹岛建立了一个叫兰芳共和国的国家,当然了罗芳伯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建国成功后他找了个机会派人回到清朝乾隆皇帝那,想让乾隆把兰芳共和国做为一个新的藩地,但是最后乾隆却拒绝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

  • 埋根首进什么意思?朱轼破解乾隆此话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皇帝在传达旨意时,有时候不会直接说明意图,而是让下面的人去猜。例如乾隆有一次批阅一封紧急奏折,他只对前方战线回了四个字“埋根首进”,这让大家都一头雾水,埋根首进到底是为什么意思呢?赵翼带着这四个字跑去问纪晓岚,但纪晓岚无法解读。后来他又去请教乾隆的老师朱轼,这才明白皇帝究

  • 昭宣中兴汉昭帝有多少功劳?霍光才是背后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昭宣中兴可能更多人会把功劳记在汉宣帝身上,而忽略了汉昭帝。毕竟汉昭帝继位时只有8岁,根本不能亲自处理朝政,所以是由托孤大臣霍光代为辅政。汉昭帝十分信任霍光,霍光也没让昭帝失望,曾在关键时刻平定政变,保住了刘弗陵的皇位。可惜汉昭帝英年早逝,不然此后定能做出一番成就。在霍光的帮助下,西汉逐渐恢复国力

  • 韩哀侯怎么死的?为韩国开疆扩土晚年却遭到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韩哀侯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也是带领韩国崛起的关键人物。韩哀侯是晋国韩武子后人,虽然在位只有6年时间,但他带领韩国灭郑,开疆扩土,使得韩国就此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不过韩哀侯最后结局却不得善终,而且死因成谜,看似背后还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两位大臣在朝堂之上产生冲突,最后却是把韩哀侯刺死,这件事

  • 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什么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太子而不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古代的皇帝继位之后,都会为自己曾经的长辈追封,比如曹操生前没有当皇帝,而死后曹丕就追封他为皇帝,孙权也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了。然而,西汉时期刘病已当皇帝之后,对于自己的爷爷,也就是当年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杀掉的儿子刘琚,只是追封为戾太子,而不是皇帝,而且这个戾字也是一个不好的字,这是为

  • 李斯为什么要陷害自己的女婿,选择扶持胡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是秦朝一代名相,但他的所作所为却遭后人诟病。他和赵高擅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设计逼死扶苏,扶持胡亥继位,这样他们便能掌控朝中大权。不过扶苏怎么说也是李斯的女婿,李斯就真能下得了手?实际上李斯原本并不打算帮助赵高,但赵高却威逼利诱,这才让李斯就范。而李斯也没能如愿,最后死在了赵高手下,恐怕临死前他也

  • 司马懿手中没有实权,为何能通过3000死士就能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对司马懿这个人不会太陌生了,司马懿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被描写的老奸巨猾,隐忍了大半生终成为了窃国大盗,不过要说起司马懿这个人,到也没有窃国,因为那都是后人所干的事。但是要是没有他那三千死士发动的那场政变,他的后人也没有这个机会。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司马懿手中并无实权,为何还能政

  • 明朝万历皇帝为在21岁的时候就开始寻找陵寝的位置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十一年,也就是1583年,刚刚年满21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放下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专门来到了大明王朝皇帝的陵寝集合地天寿山。此次来到天寿山除了祭祀列祖列宗之外,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位年轻的皇帝还要给自己寻找陵寝。此前,按照万历的意图部署,内阁首辅张四维预先派出礼部、工部大臣和钦天监和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