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那么凶残?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朱元璋为何那么凶残?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172 更新时间:2024/2/20 9:20:58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出身非常低微,早年期间家中非常的贫寒,幼时还是个放牛娃。后来遭遇了天灾,家里的亲人是一个接着一个去世了。为了图个温饱,他只能在皇觉寺出家当僧人。之后不久,农民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加入到了起义军的行列当中。也就是从此刻开始,朱元璋遍走上了人生当中的另一条道路。

时经二十余年,朱元璋从一名低微的抗元起义军,成长为了一代开国君主,诸多的文臣武将一路跟随。比如:一路征战、出生入死的开国元勋李善长;有孔明之才的智囊刘基;官至左相的胡惟庸;武将傅友德、朱亮祖,文臣李仕鲁等,可谓是人才辈出。

奈何,时移世易,身为一代人臣,命运从来不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初登大宝,身后的追随者,该赏的赏,该升的升,该封的封,朝廷上下呈现一片繁荣,和谐。

作为开国元勋的李善长,位极人臣,被封为了左丞相,后又被封为宣国公,甚至,朱元璋还赐下铁券可免李善长二死,子孙一死。李善长本就是处理朝廷政务的一把好手,协助朱元璋将朝廷上下治理的井然有序。时经多年,明朝朝堂日益稳固,历经战乱洗礼的江山,也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作为“二把手”的李善长,身后的“党羽”也日益壮大。

但是,岁月不会善待任何人,即使是才智通天的李善长也得服老,作为朝廷一大势力的头儿,更要把后事安排的妥妥当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朝中官员的任命,在李善长提拔的官员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与其有姻亲关系的胡惟庸。最初,胡惟庸在李善长的举荐下,担任右相一职。之后,凭借自身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被升为左相。

自古,君权与相权,从来都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存在,随着手中权势的增大,胡惟庸一改在朱元璋面前尽忠职守的样子,变得目空一切,肆意妄为。

此时,他不仅利用职权拦截对自己不利的奏书,还让重要的事件不能得以上报。除此之外,后期的胡惟庸结党营私,意图谋反。当然,最终胡惟庸的谋划以失败告终,但是,结果却不是单单一个胡惟庸就能了结的。不仅胡惟庸一族被判死刑,连其身后的淮西一党都遭到了大清洗,大大小小四万余人牵扯其中,包括不少朝中显贵。

其中,就有胡惟庸曾经的举荐人,此时已经年过七旬的李善长,以及曾被朱元璋称为“圣人”的太子太傅宋濂。李善长被举报“知逆谋而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家族内七十余人全部处死,只有娶了临安公主的李琪被免了一死,流放至江浦。宋濂的孙子被处死,本人也被贬至四川,最终,客死他乡。

面对皇帝朱元璋的雷霆之怒,朝中党羽被清缴地如此彻底,着实让人震惊。但是,如果把这些事与朱元璋的性格,在位时期的作为联系在一起,也是情理之中。其实,建国初期的朱元璋,他的所有心思都在治理国家之上。随着朝堂的稳定,因出身而自卑的性格缺陷,被一步步的展露了出来。这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用人。

当时,在明朝,能与李善长相较的人物,就是刘基。

刘基,即刘伯温,当时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与魏征诸葛亮相齐名,性格理智,刚正不阿,早年为元朝官员。可以说,正是因为刘伯温的性格,让他在元朝末年备受排挤,于是,他干脆辞官归乡。朱元璋建朝初期,朝廷百废待兴,急需为官之才,为此,朱元璋惜才将其重用。作为大明朝的上层官员,刘伯温参与国家政事的处理,朱元璋对他也是非常看重和信任。

入朝为官多年,刘伯温最终成为东浙一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与淮西一派相对,甚至,与后来居上的胡惟庸,因当初任职之事积怨极深。到刘伯温晚年之时,发展起来的各大势力相互抗衡,君臣关系也渐渐不复最初的纯粹了。最终,刘伯温辞官归乡,被一碗毒药毒死,而这碗药正是当时势力正盛的胡惟庸一手所为。

最初,刘伯温发现药有问题,也与朱元璋提及,但是,朱元璋却以刘伯温思虑过多为由,让其安心养病吃药。谁也不知道,朱元璋的这一举动是真不知情,还是故意借胡惟庸之手铲除刘伯温。正是因为君主之间的暧昧态度,无力反抗的刘伯温,最终,被活活的毒死家中。

除此之外,曾经开国大臣之一的李仕鲁,大概也不想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金銮殿上一意辞官归乡,却被朱元璋当场派人摔死在了金銮殿。

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一群人,在明朝的江山稳定之后,却成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曾经的开国名将傅友德,数次北征取四川、平云南,结果却因连坐,父子二人共赴刑场,腰斩而死。还有同为武将的朱亮祖,因平定广东、广西有功,被封永嘉侯,最后,与其子惨死在钢鞭之下。

没被扣上大逆不道之罪的,也就常遇春、徐达、汤河几人。常遇春是没有机会,早早的就去了,反而走的最干净;徐达最后死于鹅肉,明明患有忌鹅肉的疾病,朱元璋偏偏赐下鹅肉让其必须全部吃完,最终,在悲痛中死去;而傻乎乎,看起来不甚聪明的汤河,倒是寿终正寝了。

面对这样的君主,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唯恐朝不保夕。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凶残”呢?

首先,这与朱元璋出身的自卑性格有关。面对朝堂之上诸多才智过人的能臣,朱元璋自卑嫉妒,感到不安,唯恐这些臣子会“功高盖主”。

其次,从胡惟庸案的结果来看,直接促进了从秦朝以来延续千年的官僚制度改革。身为帝王,站在权力的巅峰,对权势的掌控欲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之后直接废除了丞相一职,转而将原属丞相的职务权力分于六部,同时,也解决了相权壮大之后带来的后顾之忧。

最后,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当朝太子铺路。当时的皇太子朱标怯懦、无能,朱元璋生怕太子继位之后被朝中大臣左右,所以,将这些可能成为太子将来掌权阻碍的人一一铲除。生性善良的太子,面对残暴不堪的父亲还曾进行劝阻,朱元璋却命人拿来一条带有毒刺的荆条,让太子握着,疼痛难耐的太子涕泗横流。

此时,朱元璋却对恨铁不成钢的太子说到:“我所铲除的人就如同你手中的根根毒刺,我若不一一拔除,你以后怎么能走的那么顺畅。”

朱元璋对功臣的种种屠杀,都是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自己看重的皇太孙朱允炆在继承皇位之后,却遭到了自家叔叔燕王朱棣的反叛,开始了血亲之间的互相残杀。

而此时,朝中竟无一人可以抵挡叛军,最终,朱棣上位朱允炆不知所踪,难道,这就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结果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何要杀了欧阳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反贪这个词语到如今依然是非常盛行的,贪污腐败也一直是人们最憎恨的恶行之一。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哪个时代,这样的行为都被人所痛恨,很难逃脱惩罚。当我们回顾反贪史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了。因为在明朝,惩治贪官是非常严格的,是坚决地绝贪污走私这种行为的。当然这也是归咎于当年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对贪官绝不

  • 赵构能当上皇帝有多少运气成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赵构能称帝建立南宋,在很多人眼里算是充满了偶然性。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就此灭亡,当时大宋子民对金兵已经充满了愤怒。赵构也是迫于民心才派出将领抗金,实际上站在赵构的立场来看,他才不想救出宋徽宗还有宋钦宗,不然自己的皇位可能就不保了。所以这也导致发生了民族英雄被冤杀的荒唐事件,不过赵构称帝看

  • 朱元璋为何诛杀潘富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黑社会这个团体,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当中都有存在。这些人欺负老百姓,无恶不作,只要一说到黑社会,基本上都是人人喊打。但是老百姓的实力很有限,谁也不愿意去滩浑水,最终还是得依靠着政府官员去打压这些邪恶势力了。所以最终这些邪恶势力的结果都是惨不忍睹,没有一个能幸免被政府消灭。在明朝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团伙,

  • 孙权立吴那他有没有一统的想法?东吴注定不可能统一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孙权是三国中最晚称帝的一方,因为孙权实在找不到称帝的理由,贸然自立根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让他看起来和曹魏更像是对立关系,孙权好像对汉室没有这么浓厚的感情,那他立吴以后又打算如何呢?孙权究竟有没有一统的想法?中国古代凡是当上皇帝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完成一统。孙权如果只

  • 朱棣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身体残疾的朱高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的继承人,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般而言,肯定得有才能的,身体健康的,这样不至于一点小病就把他击垮了,才能自然不用多说,没有治国的才能还当什么皇帝?还有一点,大部分皇帝都是上一任皇帝的儿子,兄弟继承也有,但是情况并不多。而朱棣在选择太子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身有残疾的儿子朱高炽呢?永乐二十二

  • 历史上郑袖和屈原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害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郑袖明明只是楚怀王的宠妃,为什么要陷害屈原呢?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到最终被贬,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来源于这个妃子,郑袖,郑袖害的人也不只是屈原一个,而至于郑袖对屈原两人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感情,这一点是可以否认的,因为对于郑袖来说,屈原只不过是她害的众多人当中的一个而已。郑袖(生卒年不

  • 董昭是曹魏开国元勋,为何他在历史上却不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董昭是曹操身边十分重要的一位谋士,也是曹魏的开国元勋。但董昭的名声却不如郭嘉、荀彧等人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董昭早年担任袁绍参军,后来投奔张杨,此后在洛阳与曹操相见。董昭一眼便看出曹操是能平定乱世之人,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之一。后来董昭深得曹操信任,曹操敢封魏公也是董昭建议的。只能说在演义中并没有凸显

  • 清朝时期农民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县级以下的谁管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现如今,关于清朝时期的影视节目或是书籍可谓是多的数不胜数,不过这些内容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讲述的不是后宫嫔妃之间的宫斗大戏,就是帝王将相之间的文韬武略。关于当年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很少有涉及到。那么在清朝时期,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以上的农村农民真实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清朝作为一个农耕帝国,农民在其中扮演着非常

  • 秦穆公为什么放走夷吾回国?晋惠公继位却不得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晋惠公夷吾是晋文公的弟弟,骊姬之乱爆发后,夷吾决定逃往到屈邑。后来晋献公得知自己的儿子逃走,便要出兵讨伐屈邑,夷吾只能跑到靠近秦国的梁国。夷吾此后为了借秦国返回晋国,不惜花费大量钱财贿赂秦穆公,还擅自答应他只要安全回到晋国,就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实际上秦穆公也是无奈,就派人把夷吾送回晋国,并且立为

  • 薄皇后为何是历史上第一位废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废后不少,或许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这些原本身为后宫之主的女性们,最终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废后,而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废后,比如陈阿娇、郭圣通、贾南风等。不过,有一位是历史上第一个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被废掉的皇后,就是汉景帝的薄皇后。这位皇后为什么被废,她姓薄,是不是和汉文帝母亲薄太后有什么